读诗丛有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9-25 07:12: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诗丛有感

读诗丛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诗丛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江水暖鸭先知”,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黄石一群诗人就敏感地预见到,一个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在1983年成立了西塞山诗社。这是湖北省建立的第一个诗歌社团。晨鸡一声啼,千门万户开,在西塞山诗社的影响下,全省各地诗歌社团次第成立。不久,西塞山诗社又以发起者之一的身份,参与创建了中华诗词学会。

诗社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五个年头,诗歌创作队伍不断扩大,诗歌创作硕果累累,先后结集出版了《西塞山诗缘》《西塞山诗缘续集》《故垒新声》《黄石古今诗萃》《黄石古今诗词选读》《黄石六十年诗词精选》《黄石诗词十人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诗词选》《西塞山诗词》三十一集,另有诗社社员个人诗集近百种。近日,又有《西塞山诗丛》十集出版问世,黄石诗坛可谓盛况空前。

《诗丛》十集作者,从年龄上形成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雷文电、黄瑞云、李声高,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黄石诗坛现有的最高水平,即使列入全国最优秀的诗人群体也毫不逊色。

雷文电先生崇尚风骨,诗风刚健豪迈。平生推崇建安风骨重要诗人刘桢、标举风骨倡导兴寄为盛唐诗歌鸣锣开道的陈子昂、诗风健朗俊秀的杜牧,曾有诗云:“刘桢寂寞已多时,伯玉流风杜牧之。我以黄金铸三像,心香遥谢出生迟。”雷先生是早慧诗人,“三岁作神童,十三称才子”,十三岁就写出了“夜来微雨润香泥,晓起开门绿满畦。谁向东山呼日出,桃花树上一声鸡”这样大气的作品。虽然一桩冤案使他“廿三遭缧绁”,直到1978年才获平反。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几十年之间,诗中始终有风骨。所作《花竹吟》即是他为人为诗风格的反映:

种竹栽花积岁时,爱花爱竹渐成痴。爱花自以花为命,爱竹还因竹可师。竹既虚心且有节,花经结子始离枝。花心竹意谁能解?笑问东坡恐未知。

黄瑞云先生是知名学者而兼诗人,其恩师胡国瑞先生赞其学问与诗作云:“今古五千载,殚精穷搜求。述作遍四部,义理足千秋”;“馀事及风雅,讴吟追前修。长句恣奇想,云烟纸上浮”。他的诗大多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产物。其诗既有唐诗的恢弘气象,又有宋诗以文字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风采。其唐音主要体现在长篇巨制上,如五古《戈壁风沙行》《剑阁行》、七古《夜闻风声歌》《李瑜甫作石山盆景为赋长句》等,这些作品或如李白之想落天外,或如岑参之瑰伟奇异,或如韩愈之戛戛独造,读之如天风海雨,豪气逼人;五古《回乡感怀》《夜走苍山道》则如杜甫之沉郁顿挫,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其宋调则主要表现在览古、怀古、拟古、咏史、论诗、论词诸作,以及数阕怀古咏史的自制词调上,这些作品往往见解卓越,议论精辟独到,显示了学、才、胆、识的不凡。此外,表现亲情的作品如写妻子玉莲卧病、去世、安葬、周年祭的诗篇,同他的散文名作《杜鹃花依旧开放》一样都是催人泪下的至情文字。

李声高先生是才子诗人,诗思敏捷,飘然不群;崇尚性灵,意到笔随;舌灿莲花,咳唾成珠,极具创造性。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少作虚与委蛇的应酬文字,充分表现了关注现实、民生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诗以真诚取胜,不虚美,不讳饰,以真我书真情;其诗又以俗取胜,不掉书袋,不作佶屈聱牙艰深隐晦之语,不错金叠彩,堆砌造作,洗尽铅华呈素姿,有一种自然朴素之美;其诗又以趣取胜,笔下有真趣,有机趣,有谐趣,有奇趣,有雅趣,有俗趣,令人读之不厌;其诗复以滋味取胜,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还有久品回甘之味,令人味之不尽。尤其是近些年来的作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无事不可入诗,无诗不涉笔成趣,亦庄亦谐,大俗大雅,举重若轻,挥洒自如,读之如饮醇醪,如听其拊掌谈笑,又于谈笑之中获得启迪。一些诗作已成为许多读者的最爱,不少妙语广播人口。

第二梯队是江祖桢、黄移发、吴诗韵、王宗奕、骆进益。

江祖桢先生幼承祖训,入学之前就已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濡染,学生时代又博览历代诗歌经典,腹笥渐厚,复能转益多师,故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诗社中坚。本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首古体,如《种桑者言》表现了关注现实的精神,“我不事农桑,遍身着罗绮,今闻农桑语,一愧一太息”,体现了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是对古代“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官德的发扬。又如《止水词》表现其先祖宋代江万里一家以身殉国的壮烈,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周总理的小诗“君作春蚕死,我怀春蚕丝。绵绵丝不断,岁岁清明时”,构思颇为精巧。律诗《山行》,《卜算子·春游东方山》,意境清新。《长相思》组词,半叠句子的运用韵味深厚。

黄移发先生与江祖桢情况相仿,因其慈母能吟诗作对,幼受诗教,因而打下了较好的作诗填词的童子功。所作诗词皆甚可观,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描写农渔生活的篇什,它们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读来倍感亲切。如“网起凭鱼跳,肥鲢煮几锅”“一畈黄花拥绿云,绿云深处是吾村。乡村破晓荷锄出,布谷声催耕种人”“梢头掏鸟鸟惊飞,田径捉蛙夜不回。稻谷点头花狗吠,娘亲月下唤儿归”“九曲盘旋何所觅?竹林深处一声鸡”“屋前花,屋后花。一架绿云挂满瓜,黄鸡戏黑鸦”“网络经商,手机寻宝,发家幸遇时光好。高楼别墅傍山坡,‘铁牛’‘宝马’田间闹”,堪称表现农村新貌的一幅幅风景画和风情画。

吴诗韵是十人中唯一的女诗人,其诗作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人生,抒发亲情。她是知青一代,记录人生之作记录了她下放农村、招工进入矿山、返回城市、补习文化、破茧化蝶的丰富而曲折的人生,既是记录自己的人生,也是对那一段历史的忠实记录,具有为史存照的意义。抒发亲情的作品感情深沉,感人至深,无论是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对慈母的感恩之情,对爱女的舐犊之情,对姊妹的手足之情,都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悼亡诗《长相思》:“相伴相依三十年,寒来暑往淡如烟。自君倏忽黄泉杳,冷月残荷听雨眠。”读之催人泪下。吴诗韵作品的艺术造诣也颇高,表现为诗中有我,有感而发,善用形象思维,讲究字法句法,语言富有韵律。

王宗奕先生是一位从农村基层起步,经过长期摸爬滚打而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对于他而言,完全是“馀事作诗人”。然而从集中所录诗词来看,他已有了较高的诗词修养,作品中规中矩,不乏佳作好句。作者足迹几乎遍于中国,一路行走一路歌。南国春光,塞北秋韵,井冈云雾,龙湫飞瀑,石钟山雪浪,七里湖湖光,太行奇峰的莽苍,大理洱海的风情……彩笔描绘幅幅画卷;谒孔庙,拜孔林,过崂山,登蓬莱,远眺洞庭君山,近观永定土楼……处处胜境尽收笔下。这些作品热情洋溢,充分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骆进益先生虽是工科男出身,国企高管,却颇富才情,以诗、书而闻名于当地与电力业界。善绝句,深得绝句章法诀窍,每于第三句转舵得法,一转一衬,使三、四两句十分出彩,成为妙句、丽句、警句、奇句。如写孔府“江山常易主,此地不更名”,十分警策;写村姑洗衣“手将衣物摆,舞动一条溪”,富有生活情趣;写含鄱口“旭日天边喷薄出,青山次第绽芙蓉”,化静为动;写观看书法碑刻,“龙蛇只恐惊飞去,不敢高声说晋唐”,想象奇特;写雨后春柳“柳头夜缀万千珠”,比喻精巧;写插秧,“栽时个个怨声响,收却人人笑语频”,道尽人情。所作律诗讲究句法,颇有精巧妙联。

第三梯队是程方圆、纪拥军。

程方圆先生相对于前面八人而言,算是诗社“新秀”。其实他已年逾“天命”,“诗龄”也将届卅载,已是一位老诗人了。方圆是一位文艺多面手,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四者都出手不凡。又开办金湖书院,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本集中所载律、绝、古风、词、曲,皆可玩赏。像《乙亥秋,游张家界,题夫妻岩》《登井冈山黄洋界二首》《庭前竹》《拜谒岳王庙》《民国追忆》组诗等都能不蹈前人窠臼,别出心裁,翻出新意。《与同窗饮,大醉,戏为五韵》写醉态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所作词,锻字炼句,皆出自造,韵味悠长。

纪拥军先生是又一名“新秀”。他是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史功底,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古体诗歌中的各种体式进行创作。其作品异于他人者有三,一是着力于五、七言古体的写作,风格铺张恣肆;二是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题画诗、题照诗,开辟了其他诗人很少涉足的领域;三是力图走出流连山水、友朋酬酢、叹老嗟卑的狭小圈子,写出了一些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篇章。如《血水塘》是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实录,记录了日寇在大冶制造的一次惨案;而《新新婚别》则是新时代社会现实的忠实反映。

西塞山诗社的成绩是喜人的。为了更上层楼,这里提出三点希望:一、大力发现、培养青年诗人,为诗社补充新鲜血液,使诗坛后继有人;二、诗作更多地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更积极地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众心声;三、艺术上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因袭,着力于语言、意象、表现方法、诗歌形式的创新。我相信,西塞山诗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第2篇:读诗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南宋诗人)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杜牧赠给旧时同僚韩绰的诗歌《赠扬州韩绰判官》里的一句诗,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写到“桥”,“吹箫”?也不知道杜牧要表现什么情怀?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紫烟”是紫色的云雾吗?

本文发表于2007第三期《课程与教学》,蒙编辑老师的厚爱,文题被放于杂志封面的导读中,但本人仍感觉对“紫烟”的解读还不够完美,有不少地方还是可以深究下去,恳请读到本文的朋友和老师多多指教。

“紫烟”是紫色的云雾吗?

一、质疑“紫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望庐山瀑布》中的千古名句。这首古诗一直被收录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把《望庐山瀑布》中的后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视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力图通过对这一句的解读,使学生感受这首诗的磅礴大气,学习这首诗的神来之笔。而对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教者往往认为诗句是简单写景,比较好理解,所以常一笔带过,也很少深究“紫烟”的含义。但是笔者发现,每当教这首诗时,爱提问的学生总是针对 “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提出相同的问题:“老师,庐山瀑布升腾出的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我怎么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象呢?”

笔者即便遵照参考书上的解释(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来回答学生,他们仍然是半信半疑,看着他们的神情,笔者也产生了相同的疑问,“紫烟”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 笔者为此翻阅了大量的典籍,但发现目前大多数版本对紫烟的解释仍然是“紫色的云霞”,或“紫色的水汽”,有的版本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认为是“褐色的山石、太阳与升腾的水汽互为条件产生的条件色。”有个别意见认为“紫烟”是“带有印象主义般的光和色的瞬间感觉。”

近日在《福建教育》2007年第1期上拜读了某特级教师的《走近李白》课堂实录,在这堂课中。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紫烟”的: 师:“香炉”是庐山上的一个…… 生:山峰。

师:是的,山峰,不要这么犹豫。放松一些。为什么香炉峰上生出的是紫烟呢? 生:可能是李白喝醉酒了。(笑)生:可能是阳光照射的原因。

师:……升腾起来的就是,紫色的云霞。这样的紫色云霞升啊升啊,一直升到哪里去了? 生:天上。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生:没有。生:没有。

师:这样的景象我也没有看过。这种景象只有仙境中才有。我们来读。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显然,在这段课堂实录中,老师也把“紫烟”解释为紫色的云霞。然而,“紫烟”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

笔者数度拜访过庐山,在多种角度观察过香炉瀑布,也曾有幸目睹到香炉瀑布的水汽在阳光照耀下形成的彩虹,但没有一次有幸得见紫色的水雾或云霞。笔者为此又向物理、地理老师和书籍求教,让他们给我讲解色谱学原理,彩虹形成的原理,以及庐山的地理地质等方面的知识,都没有找到强而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香炉峰上的云雾是紫色的。但是为什么香炉峰的云雾在李白的眼里是“紫”烟?而不是“白烟”、“青烟”?笔者便尝试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来探究。

经过大量的阅读和求证,笔者大胆假设,大诗人李白在写作“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并非简单描写景物,他写庐山的云霞(云烟)时使用了自己的“心理色彩”——紫色,“紫烟”是李白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写就的,“紫烟”绝非实际意义上的的紫色云烟。

二、探究“紫烟”

(一)关于“心理颜色” 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颜色,常常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色光本身,而是光和物体的统一体。当颜色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被人们共同感知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如记忆,对比等)的影响,形成心理颜色。

比如,“黄军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军历史上,确实有过因为历史原因军装是泛黄的颜色,而老百姓因为叫习惯了,所以尽管后来军人穿上了绿色的服装,但人们还是称之“黄军装”,这种因为某种历史文化记忆或其他原因形成的对颜色的认知,我们称之为“心理颜色”。

我们往往称我党艰辛的历程为“红色的历程”,国外友人称中国为“红色中国”;而现在我们统统把没有污染的蔬菜水果等称之为“绿色食品”……显然这里出现的颜色指称是带有心理色彩的和历史原因的。

(二)关于“紫”的文化

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这不得不说到“紫气东来”这个典故。

《列仙传》中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传说中,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守关的将领尹喜便请老子写下了《道德经》。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是至高无上的天神。由于老子是自东向西走,后人就有了一个成语叫“紫气东来”。从那以后,紫色成了道教最为推崇的颜色,“紫气”成为祥瑞的代称。人们把道书称为“紫书”,把神仙居所称为“紫台”,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叫“紫房”或“紫府”,道教传说的天帝称“紫皇”,吉瑞之气为“紫气”、“紫电”,凡此等等,无不说明紫色在中国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紫色和帝王之间也有较深的渊源。

历代皇帝笃信道教的比较多,从先秦以降,帝王多信炼丹之术,供奉太上老君,把“紫气东来”视为至理名言,悬挂在自己的寝处。“紫”逐渐成为帝王将相喜欢的颜色和字眼。翻开《辞海》,我们还可以看到:“紫衣”,指紫色的袍,是古代的公服。“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的封袋用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又如,“紫陌”,指帝都的道路。大家所熟知的“紫禁”,是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因称皇宫为“紫禁城”。长城的别称则是“紫塞”……

(三)李白与“紫”

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唐李渊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李白生活的盛唐年代,其时帝制甚为开明,各种宗教百花齐放,儒、道、释之一的道教在其间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位。

李白的思想及其创作与其所受道教文化影响紧密相关。李白青年时期,受儒道侠等多种思想影响,“十五游神仙”的李白,浸淫道教最深。他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受篆,有时甚至做梦也关涉道教:“余尝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李白写诗,擅用紫色。我们读李白的诗句,发现在他的眼中,有太多的“紫”。

如在《古风》一诗中“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朝弄紫沂海,夕披丹霞裳。”;“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等,诗中的“紫”字出现了14次。读《古风》一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仙李白对紫色的狂热癖好,而这些“紫”的出现与李白笃信道教是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紫”在诗人的笔下已经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是道教精神的象征。“紫”显示出了道教文化的神秘和典雅,这正如黄色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红色是革命的象征,白色是恐怖的象征一样,“紫”在诗人的笔下不仅仅代表颜色。

(四)关于“紫烟”

1、“紫烟”并非李白首创

最早用“紫烟”一词写诗的并不是李白,晋代大诗人谢灵运在《拟行路难》诗中云:“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隋代诗人江总《箫史曲》中也写到:“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一些唐代大诗人的诗中也出现过“紫烟”,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白居易《酬吴七见寄》:“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白居易《仲夏斋戒月》:“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

可见,紫烟早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紫色的云烟”。“紫烟”一词早就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是可以指代祥瑞的云烟、仙境等,是富有想像力的诗人或道士们对神秘莫测的高空或白云飘飘的深山的一种臆想。

2、李白诗中的“紫烟”

李白并非只在《望庐山瀑布》中用到了“紫烟”一词。李白《古风》里另有两句“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在《元丹丘歌》中有“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河南府陆浑县有鸣皋山)》也有“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秋浦歌十七首》中还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等。这些诗句诗皆有“紫烟”一词出现,“紫烟”显然不光出现在庐山,还出现在河南登封的嵩山等。可见在李白的眼里,那些深山之中缭绕的云雾统统被他想像成祥瑞的征兆,而这些有云雾缭绕的山林正是仙人的居所。众所周知,在任何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发展到现代朦胧诗,诗人已几乎无视客观物体特征的描写,而几乎是主观、甚至是臆断现实。那么对于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来说,“紫烟”当然也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所以,笔者大胆推想,当他在庐山香炉峰下看到那终年缥缈的云雾时,李白根本不需要推敲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云雾,他脱口而出:“日照香炉生紫烟”。

三、解读“紫烟”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紫烟”是诗人李白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庐山香炉峰上的云霞(云烟)和别处山上的云霞(云烟)完全一样,和你我看见的也是一样的——是白色的,不过在诗人的眼里它就是“紫烟”,因为在诗人的眼里,那是祥瑞的云雾。

后人一直把“日照香炉生紫烟”认为是实写,主要因为“紫烟”是和“日照”搭配在一起出现的,大家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李白其他用“紫烟”一词的诗句并不象这首诗这样有名,所有也就不会意识到“紫烟”其实早已经成为诗人笔下的一个固定使用的词语。所以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而诗歌欣赏是最忌讳“望文生义”的。笔者认为,教者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了解“紫”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以及李白的思想,让学生对“紫烟”有更为多元的理解。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于细节处赋予课堂以深刻和丰富,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使学生茅塞顿开;应于细节处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温暖、充实的精神氛围之中,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使其从小就能做到理解的多元与彻底,言说的厚重和表达的多样。

(阿黎 丁亥年暮春于荆川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说李白可爱,以前还不觉得,现在,慢慢品着他的诗,不禁窃喜或拍案叫绝。就以这首小诗为例,无非是描写所看到的楼很高,看看我们的小白是怎样捣鼓的。这楼高不高啊?高!叫“危”楼。这楼有多高呢?上百尺高。

这楼高不高啊?高!好像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诗写到这,还不算绝,最绝的在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好一份天真浪漫的情怀。连现在的十二三岁的小孩都脱口而问“天上真的有人吗?”,“只不过是迷信罢了”,而作为一个饱经世事的成年人李白,却还有这样一颗如此可爱的小心,真不愧是“诗仙”。

第3篇:读诗有感

读诗有感

昨天晚上,我翻起了这本诗集,读着它,第一感觉便是只用心感受诗篇里的青春、单纯即可,而不用去思索什么,这不是故作深沉的,而是流露自我的诗行。我的第二感觉是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因为青春的生命是那样的丰富与美丽:春夏秋冬、树鸟花香、山河水天、古今中外、阳光雨露、青春梦想,能让心灵超越地理与时间的界限而自由的游畅,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在,想象力本身就是要突破现实与有形世界的束缚,去憧憬美好与追求未来,也因此才会有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如果在内心世界里,仅仅剩下物欲和金钱的算计,那么悠长的人生会是多么无聊啊,这跟低级的动物无所差别。幸好还有美丽的诗篇,它能唤醒人的心灵。以前我也在想,诗到底有什么价值,在这样一个物欲剧增的时代里,诗歌与诗人还会踽踽独行吗?当然,我这属于杞人忧天。前几天,在期刊室里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诗有感

读诗有感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发出了一道极为普通的人事任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十一二岁时,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过杭州,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已想海门山,潮声来人耳„„”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勤于政事,曾修筑湖堤(即白堤),蓄水灌田千余倾;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白居易还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一件件为民办的实事,杭州人一直铭记至今。

当然,白居易的诗文比起他的政绩来说,也毫不逊色。他是最早写大量西湖诗词的诗人。西湖山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西湖山水也因为有了他的诗篇而魅力四射,相遇中华。

其中较为有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读诗有感作文

读诗有感作文

第六首诗《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诗的主要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读后感然还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承受的的住,还会依然坚韧不拔,顽强的生存着。本诗作者借竹子表达诗人坚强、顽强、不畏艰险的.精神!

第七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的主要意思是: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出听这个消息惊喜的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看妻子,平日的忧愁不知道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的举起书高兴地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丛飞有感

丛飞说过:“奉献是我最大的快乐,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丛飞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歌手,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的奉献,他的付出,直至透支生命的代价。

虽然丛飞的生命已逝,但他的精神永存,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关爱与奉献,而不是索取与回报。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不会因为市场经济而走下滑坡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相信:只要有爱心与奉献,人间就有温暖,世界才会变得美好,社会才会变得和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腐败和道德败坏日益猖狂。一些大学生受西方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认为舍个人为集体的价值观难以接受,社会上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越过道德底线,徇私舞弊贪污贿赂,兴起“人情案”“关系案”的**、贪污腐败的现象等已经屡见不鲜了。因此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诗丛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诗丛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