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椭圆形》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9-09 07:12: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椭圆形》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椭圆形》

设计思路:

认识椭圆形较其它圆形对幼儿来说难于掌握,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先复习圆形,然后我充分利用电教,以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对于幼力来说富有吸引力,使整个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在玩中掌握了椭圆形的特征。

活动名称:

认识椭圆

目标:

1、认识椭圆形,会比较圆形与椭圆形的异同,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

准备:

录音机、视频展示仪、椭圆形的镜子、盘子、鸡蛋、饼干等实物,每组一篮五颜六色的'各种图形纸,长方形白纸、小棍人手1份。

形式:

集体与个别活动相结合。

过程:

1、教师带幼儿听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轻松、愉快地进活动室。

2、教师以讲故事的方法出示图形房子,再出示图形娃娃(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请幼儿依次说出名称。

教师:今天图形娃娃家又来了一位新客人(出示椭圆形)让幼儿观察,然后放小图形娃娃争论的录音(三角形说:“它是圆形”、圆形说:“不对,不对,它不是我”“那它是谁呀”小图形们一起问,圆形说:“它是我的好朋友长得和我有点像,它的名字叫椭圆形”)

3、教师使用视频展示仪使鸡蛋出现在电视上,通过观察启发幼儿说出鸡蛋的椭圆形的。同样方法让幼儿观察椭圆形的镜子、盘子、饼干等。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椭圆形的。

5、比较圆形与椭圆形的异同。

(1)请幼儿用手摸摸圆形和椭圆的周边,说说有什么感觉(周围圆圆的、滑滑的、没有角、也没有边)。

(2)请幼儿把圆形、椭圆形的纸上下左右对折,通过圆形的圆心和椭圆形的中心点,量两条折线,通过幼儿动手测量,讨论并概括出圆形和椭圆形的异同,感知椭圆形的基本征。

6、游戏“看谁说得对”教师:椭圆形很快和这些小图形交上了好朋友,它们组成了许多漂亮图案(教师出示花和蜻蜓,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图形组成的)

7、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椭圆形的特征。图形娃娃很想和小朋友做游戏,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这些小图形拼出自己最喜欢的图案,然后把它贴在白纸上。

(1)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将图形房子转移到活动室的后墙上。

(2)点评作品,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图案是用什么图形拼的。图形娃娃搬家了,可是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小图形找不到图形房子,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伴随着音乐,幼儿和教师一起将拼好的图案布置在活动室的后墙上。

建议:

1、活动前让幼儿学会用木棍量长短。

2、在数学角活动中,放置彩色图形积木(或图形纸),让幼儿自由操作,搭拼、粘贴、锻炼幼儿拼图能力,加深对图形特征的了解。

第2篇:中班科学:认识椭圆形

中班科学:认识椭圆形

中班科学:认识椭圆形

设计意图:

多媒体教学活动是个较为新型的教学方式,能较好的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运用动态、声音、动画等效果能增强幼儿学习的记忆力,特别在数学内容的选题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几何图形与数字的认识教学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在对这教学内容《认识椭圆形》的使用上,运用多媒体进行适当的相互整合,互补之间的不足之处,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课件,使整个活动更加的丰富,对椭圆形有更深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椭圆形的名称,并通过与圆形的比较,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大的圆形、椭圆形,一张纸条(卡纸裁成)。

2.幼儿人手一份圆形、椭圆形、一张纸条(卡纸裁成)、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果园”,以“摘果子”,引出课题。

师带幼儿到“果园”摘 “果子”,引导幼儿发现果子形状的不同——圆形和椭圆形,并让幼儿知道椭圆形的名称。

【我以游戏的形式引入,幼儿从树上发现了果子,这时我引导他们发现果子的不同形状,激发幼儿的兴趣。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都很快地说出了椭圆形的名称。】

二、结合课件,通过操作比较,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一)看一看,摸一摸,了解圆形和椭圆形的相同点。

小结:原来,椭圆形和圆形一样都没有角,它们的边是圆滑的,这就是它们相同的地方。

【这一环节中,我让幼儿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找出两种图形相同的地方。孩子们说出的大部分是颜色一样,边是圆圆滑滑的,说不出“没有角”这个相同点。后来,我提出了“圆形有没有角?”这个问题,幼儿才发现了这个相同点。】

(二)探索圆形与椭圆形的不同点。

1.摆一摆,比一比。

(1)幼儿以自己的方法比较两种图形的不同,并交流。

(1)引导幼儿通过把圆形和椭圆形重叠比较,发现第一个不同点:椭圆形的两头比圆形长。

【以课件方法,将圆形与椭圆形重叠在一起,展现在大屏幕上,由个别幼儿来讲述自己的发现。这样也可以让所有幼儿能清晰地看出圆形和椭圆形的第一个不同:椭圆形的两头比圆形长。】

2.折一折,量一量。

引导幼儿将圆形和椭圆形分别上下、左右对折,然后用小纸条量一量两种图形的中心折痕,发现第二个不同点:圆形的两条中心折痕一样长,椭圆形的两条中心折痕一条长一条短。

【这一环节是这个活动的难点,需要幼儿将圆形、椭圆形对折,然后用纸条量折痕,在纸条上做上记号,从而比较出折痕的长短。我先请幼儿将圆形、椭圆形对折,发现折痕,然后出示课件,让幼儿清楚圆形和椭圆形的折痕,然后提出“量一量”,让幼儿测量。因为课前我们教幼儿测量的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幼儿都能正确使用纸条进行测量,但还是有部分幼儿不懂得操作。】

3.师验证幼儿操作结果,并对椭圆形的特征进行总结。

(1)师结合课件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这一环节,我通过课件,点击圆形和椭圆形,将圆形和椭圆形的折痕分别移动到同一水平线上,让幼儿更加清楚的比较出折痕长短不同。】

(2)小结:原来,椭圆形的边是圆滑的,没有角,它的两头比圆形更长,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出来的两条折线不一样长。

三、结合课件,寻找椭圆形。

(一)寻找椭圆形。

引导幼儿从图形组合中寻找出椭圆形。

(二)生活中的椭圆形

引导幼儿寻找课件中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并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椭圆形的。

【这一大环节,利用网上资料以及各种图片素材,收集各种较常见的椭圆形物体,让幼儿边说边显示出现该图片,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又再次被调动起来了。】

活动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全面推动了当前的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这一战略任务,充分发挥了电教媒体优势,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发挥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在多媒体数学活动中很好地利用高科技的现代视听工具作用于人的器官,如:听、看、操作动画等,加强感官刺激,以增强表现对象的形象性,使幼儿在边学习边游戏时更有兴趣地接受新的知识。

其中,教师以“摘果子”做游戏的形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课件里以圆形和椭圆形两种不同的比较效果:重叠与对折,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围绕着感知椭圆形这一重点开展着感知、观察、对比、操作等方式教学,设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课件,使之更加的富有趣味性。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求知欲也是相当强烈,对于椭圆形的基本特征也都有了明显的了解,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认识椭圆形,幼儿能对它们进行比较,采用看一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方法,使幼儿椭圆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找一找周围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是测量折痕的长短,是活动中的难点。对于本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幼儿能正确区分圆形和椭圆形,知道圆形和椭圆形的区别。在幼儿用小纸条比较椭圆形中心折痕时,对于短的折痕能很快量出来,并作标志,但椭圆形的长折痕因为过长,小纸条比折痕还短,幼儿一时反应不过来。但在老师的提醒与引导下,也能说出椭圆形的两条中心折痕不一样长,一条长,一条短。

课题组评议:整个活动能够环环相扣,幼儿有不同难度的探索操作。课件制作较好。由于“探索圆形与椭圆形的不同点”这个环节是属于活动重点,主要是通过圆形与椭圆形的两次比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的原则。而测量圆形和椭圆形的两条中心折痕的长短,属于活动的难点,幼儿对操作方法不够熟悉,所以整个操作过程太长。建议要让幼儿熟悉测量方法,再测量。

第3篇: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形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形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形1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掌握椭圆形的特点,学习正确区别椭圆形和圆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椭圆形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摆放到教室的各处。

2、教师演示用具:从圆形变换到椭圆形的电脑课件、圆形与椭圆形图片,上面有可以活动的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测量小棍,呈直角摆放。

3、幼儿学具:地板上画有圆心的圆形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椭圆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椭圆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