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听课笔记教学设计
听课笔记教学设计
1、教师介绍自己的姓。
2、让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写自己的姓。并用姓说一句话。(8生)学生说的都不一样,相信学生,他们会做得很好。
3、给自己认识的姓圈上圈。(教师课前把全班同学的姓打印在纸上,每位学生都一张)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一学,他们学得很认真。而且因为是自己身边的`知识,所以学生兴趣很浓。
4、把学生的练习纸投影出来,让他读一读。(2生)
5、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认识还不认识的姓。
6、小组合作还没有认识字,请这个姓的小朋友帮助他。
7、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姓,请你课后找到该姓的小朋友,请他帮助。关注学生个体,并向课外延伸。
8、你还知道哪些姓?/8:50
9、放录音儿歌《百家姓》。(课间操)
10、导出骆宾王(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收集也还真知道不少呢!
11、你知道骆宾王的哪 些事?
12、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咏鹅》 (2生)
13、有感情地朗读。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齐读,背诵。
14、想象当时骆宾王写诗时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 学生说:骆宾王看到咏鹅说明他不懂这个题目的意思。老师应加以引导。
15、做一做,玩一玩。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些写诗,有些配图,有些既写以画。
16、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送给他人。9:15/ 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总评:
1、充分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姓氏与本班学生的姓氏相结合。并适当补充本地名人骆宾王的信息。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本班 同学的姓氏。自己去 学骆宾王的诗。注重 学生自己的体验。
3、关注 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助他。
4、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比较 多,让学生从身边学起,通过 读、画、找、玩、唱、写、收集等多种方法,学习语文。
第2篇:对外汉语教学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综合课:语法教学 第五十一课:把这瓶鲜花放在桌子中间 主讲人:刘希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课程回顾。
具体内容:老师念一篇课文,第一遍念完后由同学们回答问题。第二遍念完后,由学生们复述。
提问内容:1.他们班的老师姓什么?2.王老师怎么了?3.王老师多长时间没有上课了?3.他们决定什么时候去看老师?4.王老师家在哪里?5.他们几点从学校出发的?6.他们是怎么去的呢?7.王老师见到他们怎么了?8.他们几点从王老师家出来的?9.从王老师家出来他们都去做什么了?买了什么东西?10.他们怎么回学校的? *其中出现偏误,当老师询问课文中的人物使用什么交通方式回学校的时候,有同学回答“坐打的”,老师给予了纠正,指出只能使用“打的”或“坐出租车” 两种形式。2.新课教学。
(1)听写生词,共20个。听写的单词有:乱七八糟,收拾,布置,方,圆,乱,收,桌布,花,铺,脏,拖把,拖,递,打扫,显得,整齐,蛋糕,蜡烛,插。学生默写完以后,教师让学生们朗读单词,同时给黑板上由学生默写的单词纠错,全部改正又跟教师读一遍,后又请学生上讲台领读两遍。
(2)讲解生词。在讲解过程中,使用了桌布作为教学用具,同时还邀请同学演示了“递”这个动词,并纠正了其中出现的错误。
第二课时
1.邀请两位韩国学生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2.语法学习:教师通过把一瓶花放到桌上的动作,让学生造句。引出“把”字句的内容,再造正确的句子:老师把这瓶鲜花放在妮娜桌子上了。同时分析了句子成分: S+把+O1+V+在+O2+其他成分,同时演示了其他的类似句式,把“在”替换为“到”(V+到)“给”(V+给)“成”(V+成)。并且尝试在句子中加入状语成分。例如:斯马克把椅子搬到教室里来了;我们应该把病人送到医院去;我要把朋友送到机场去;我们要把香蕉皮扔到垃圾箱里去;老师把茶送给朴世希了;老师把酒送给瑞秋了;老师请你把辞典借给我,好吗;琉璃把“方”写成“万”了;老师把“大”写成“太”了;老师把“找”写成“我”了;老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等等。
3.验收教学成果: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老师要求学生每人说一个把字句。4.课文学习:老师首先询问同学们是否在中国过过生日。然后引出教学内容。(1)跟老师读课文,找出不会的字和生词,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两人为一组,分角色读课文一分钟。并让部分同学上台演示。5.布置课后作业:九十八页练习2,练习3写在书上,练习5,练习7写在本子上。
听课感想
所选取的这节课,主要是讲解“把字句”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教学算是两大难点。因此这节示范课对学习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和正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老师是十分有指导意义的。纵观这节大课,不难看出这节课分为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在这两个课时中,主题的划分十分明确。从复习巩固,到新的课程计划的更进,是有条不紊的。同时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解了比较重要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语法部分,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学习课文的难度,这样就确保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在整个课中,教学高潮的出现就在于讨论把字句的句法结构。教师在讲解了把字句的基本的构成以后,不满足于单个形式的讲解,而是不停地尝试句子成分的变换,在比较细微的成分差异的所带来的语义的不同后,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此后教师还让同学们自行造句,学生们活跃的思维让课堂充满了乐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出现另一个高潮。
在课程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刘希明老师的教学特色。不难发现,他的课堂始终是寓教于乐的。在课堂中穿插节目表演,就打破了原有的枯燥的语法教学体系。同时,教学用具的使用也是刘希明老师的课的一大亮点。从一瓶花开始,到桌布,以致到后来的茶叶,酒,咖啡,苹果,钱,这些教具能够在学生的口语练习中增加乐趣,同时,这些教具增添了视觉感和触觉,能让学生自如地模拟生活场景,增添真实感和生活感,为日后生活中的学以致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刘希明老师还很善于使用任务型交际法和活动交际法,在他的课堂中,他布置了一系列的任务,比如听课文回答问题,并且试着复述,这样的集中式的任务布置,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感知到老师的教学目的。活动交际法也在他的课堂中得到了体现,在课堂的最后,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了课文的内容,这种生动的方式不仅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在一次次地重复中巩固了学习的内容,也给教学活动增添了乐趣。
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在板书方面,就略显简陋。但是可以看出,板书的设计还是很有条理,层析分明的。比如在写课题时,特地用红色的粉笔写了“把”字,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此外,我认为既然把字句是重点教授内容,最好还是要把课时进行相对的延长,这节课在我看来容量过大,或许是学生自身基础教好,能够承受这样的知识的传授,但是还是细细讲来,多节课讲授,再进行复习巩固为上佳。
这堂课在我眼中,趣味性和知识性都很丰富,教师平易近人,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最后,为同学举办生日派对,不仅契合了主题,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的独有的气氛。通过这节课,我清晰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对外汉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让我在日后进行学习与研究。希望以后能听到更多类似的让人受益匪浅的示范课。
第3篇:听课笔记
听
课
笔
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色鹿》 教学时间:2005年11月
教
师:海安县实验小学
仲剑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回忆主要内容
2、九色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引导:第一小节呢?
指名,相机板书:美丽善良 勇于救人
随感:导入有些困难,学生平时积累比较匮乏。
二、精读课文
1、通过你的朗读,调达好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1)知恩图报
(2)老实 课件出示:千恩万谢
知恩图报 感恩戴得 有恩必报
随感:很有必要的出示,是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的好机会,适当的读背记忆也许效果会好些。
2、如何读好这些词?(要读出敬佩之情)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评价。
3、他到底是不是这样一个人呢?(1)指名读第六小节 师指导:王妃的高兴要读出来 再指名读。
(2)指名读第七小节(3)指名读第八小节 师指导:读出春光的美
第4篇:听课笔记
优秀到卓越
执行素养。什么是优秀?聪明、知识层面、学习、什么事卓越?智慧、思想层面、转化、优秀是一件事(结果)。卓越是格局(成果)。
优秀是方法、卓越是规律、优秀的人会做事、卓越的人会做人、优秀能助己、卓越能渡人、优秀看得清现在、卓越看的清未来、优秀的人精算计、卓越的人似愚、一、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
二、做到位等于胜任。
1、想过好日子先改变自己。
现象:责怪别人。优秀是心随境转。卓越境随心转。
时间沉淀工作
2、主动寻找方法,胜任才有出路。
(发生事情之后,是在找原因,还是在解决问题。发生事情之后,是在找理由,就是找借口。)区别:行动(有没有责任感)
不知道、是企业经营最大的灾难,是企业经营最大的黑洞。
3、如果不胜任,到哪里都跌跟头。如果胜任,到哪里都被重用。
4、忠诚也是胜任的一部分。
三、工作最
第5篇:听课笔记
《老人与海鸥》听课随想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描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亲的美文,文中所提到的故事确有其事,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又深深懂得动物与人类本是朋友,要和谐共处、关爱动物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几个新的亮点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 咬”文“嚼”字细推敲
文本在描写老人的衣着打扮时,连用了三个“褪色”,老师引导学生大胆设疑:这样重复用词到底好不好?学生在这一根“针”的巧妙穿引下,细读文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白了老人生活的简朴与不易,这样的写法妙处不言而喻。一位善教的老师是不会去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写的,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找这样写是为了什么。这样的精彩常常可见,妙!
二、“急”问“慢”引细思量
在给学生一段补充材料的阅读后,老师连抛几个问题,在学生欲说却又苦于言不达意之时,慢慢引导学生细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