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教育总结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教育总结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教育总结
情境1:早晨桌面游戏活动时,于子游和李亚新都选择了建构区,玩了一会儿,只听见于子游在说:“你给我几块呀,你拿那么多,我没有了呀。”李亚新不太情愿地给了他一块,可于子游还要,李亚新不给,于子游就伸手过去拿,随即只听见哗啦一声,接着李亚新大叫:“老师,于子游把我搭的推倒了!”于子游马上说:“谁让你不给我积木的。”于是两人开始争吵起来。
情境2:一次中午吃饭的时候,幼儿自己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盛饭,可是当老师在给梁子业送到手里时卢泽璞都会抢大腕。这时候,梁子业连忙说:“这是我的碗,老师给我的。”紧接着卢泽璞说:我也要,就这样,他们开始抢大腕。
在幼儿园中,类似的事情司空见惯,进入幼儿园以后,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加,幼儿人际冲突不断显现。所谓冲突,一般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式。冲突作为幼儿之间的一种相互抵制或对抗状态,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攻击、推搡、抢夺、争吵、威胁等。那么,幼儿间的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呢?
一、幼儿冲突的形成因素
1、家庭因素:
(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过分期望,过分干涉,过分管教,过分严格等,并时时提醒幼儿不能输给别的小朋友,以致幼儿犯一点小错或未达到家长的要求,就挨责备,遭到训斥,他们没有表达自己心愿的时刻,干什么都受到价值控制着,心理压抑太多,就逐渐形成脾气暴躁的个性,在家里不能发泄,到幼儿园就会经常欺负同伴,与同伴相处不好。
(2)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对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他怎么会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呢?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不懂得谦让、关爱等。
2、年龄因素: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3、幼儿园个体差异因素:
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好动;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等。在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现出很受人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常受到别人的冷落。例如前一段时间班上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平时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范鑫涛和外向不讲理的杜思豪中午在一起玩小朋友带来的玩具,过了一会杜思豪哭着向我告状,说涛涛打他了,我很惊讶,平时涛涛是个善良懦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了也不敢告诉老师,今天居然动手打人?我和杜思豪一起来到涛涛那儿,涛涛一脸惊恐的望着我,我连忙叫他不要怕,把事情一了解,原来是杜思豪想玩涛涛的玩具,涛涛不肯,杜思豪就把涛涛的玩具抢了过来,往地上一摔,涛涛看着心爱的玩具被摔坏了,于是老实的涛涛发怒了,冲上前去打了杜思豪。还打得挺重的,一向横行惯了的杜思豪懵了,吃了亏的他哭着来到老师身边告状。我看了看涛涛,一字一句的对说:“杜思豪是你不对,是你不讲道理,把涛涛的玩具摔坏了,所以涛涛会打你”。我想我这样做是为了使今后杜思豪的霸气有所收敛,但愿以后的涛涛能变得坚强自信一点。过后我对涛涛说老师不是鼓励你打人,但对不讲道理的人你也必须学会反抗,不能一味的退让。
二、幼儿冲突与幼儿心理
研究表明,冲突可能带来消极破坏性结果,影响幼儿本身及周围的人际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转化为幼儿心理发展的推进器。解决冲突时获得的经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也是检测幼儿社会化发展水平和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学家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上。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在孩子与同伴的冲突中,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放心让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而在幼儿园中,许多教师也在当幼儿出现冲突时,为了避免事态变大,而常常包办解决冲突。确实,假如幼儿在生活中真的一点冲突都没有,这对幼儿的发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幼儿处于太多的冲突之中,又会导致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3—6岁的幼儿已能感觉到冲突及由冲突带来的痛苦,但往往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而陷入无助状态。对学前儿童的冲突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为了避免冲突而将幼儿置之温室之中,关键是要教会幼儿自己解决冲突。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并在其感知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发幼儿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让我们记住大师的话,辩证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处理好幼儿的冲突,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幼儿应对冲突的策略
在许多人眼里,幼儿是“无能”的,成人需要积极和及时地干预幼儿的冲突。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有能力独立解决人际冲突而不必借助成人的帮助。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应对冲突情境的策略和方式,而他们的冲突基本来自同伴,因此解决幼儿同伴冲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等,这样幼儿之间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在平时的教育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幼儿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学会为别人着想,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在帮助别人中愉悦身心,健康发展。
3、设计教学情境,让幼儿进行体验学习。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等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4、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的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冲突与幼儿的成长相伴随。冲突及解决冲突时获得的经验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幼儿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建构,形成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段话可以概括为——大胆的放手、小心的观察、耐心的等待、适时的指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供支持和条件,让幼儿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应对冲突的策略和方式。
第2篇:读书笔记《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
读书笔记: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有利于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里,争吵、告小状,是一种常见现象,有时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点儿小纸片儿也会争起来,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常常是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实教师这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争吵或闹纠纷,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可能得到锻炼。在对幼儿施教时,教师常常会发现,一些平时话少和因教师提问而怯场的孩子,在与同龄孩子争吵时,往往面无惧色,变得口齿伶俐,思路敏捷,用语丰富。可见,争吵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由于幼儿词汇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他们有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语言的情景性较强;他们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词语,对于那些虽然具体但表达程度不同的词语也难以区分,例如常常把推、拉、挤、碰、踩等词语统统用“打”来代替,从而夸大了事实。夸大事实的现象在幼儿中是常见的,多是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造成的。争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幼儿运用语言的一种实践,只要老师给予适当引
导,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有益的。
(二)在争吵和闹纠纷中,幼儿明辩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前天中午,幼儿分组洗手,准备吃午饭。这时,洗手间传出了哭声和叫声。原来,甲将水刷到了乙的颈膊里,把衣服给弄湿了一片。只听乙说“我给老师说,你把我的衣服弄湿了。”甲站在一边说:“我没有看见,又不是故意的。”乙边哭边说:“你看见了,是边笑边弄的!”这时,丙走过来了,边用手绢给小岚擦眼泪边说:“乙别哭了,甲不是故意将你的衣服弄湿的,一会让他给你说对不起。走,咱们去吃饭吧。”老师看到这一情景,没有去干涉,因为孩子们自己已经知道该怎么去处理了。这时,我找了一条干毛巾,悄悄交给乙,让他主动给甲道歉并把干毛巾垫在乙的湿衣领里。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幼儿年龄虽小,却已有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和美好情感。他们之所以发生争吵,是因为起初都认为自己有理,这说明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幼儿的这种是非观念虽然还比较肤浅,但是是很可贵的。在上述事例中,教师只是在认真观察分析的情况下,对幼儿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在争吵和闹纠纷中,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养
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
孩子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是很感兴趣的。一把小椅子应该由谁坐,在孩子心目中是有一定道德标准的,这种标准在争吵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也正是在这种争吵甚至打闹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孩子之间始终和平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反而缺少了这种机会。所以,成人常常发现,有些幼儿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孩子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因利益冲突而长久记恨对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追求是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为了这种利益,孩子可以马上发生冲突,也可以马上和好。
如今的幼儿,很少有与人交往的机会,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孩子进了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交往经验的缺乏,必然会产生人际冲突,于是其行为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表现为懦弱胆小,二是表现为有攻击性行为。因而,幼儿间的争吵现象不时发生。作为教师,应当通过这种现象细心地分析幼儿心理,了解发生争吵和纠纷的原因,正确评判幼儿的行为,注意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尽可能地掌握与伙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在争吵和闹纠纷中,幼儿可以学习自我控制和谦让事实上,幼儿之间有时生生小气儿,撅撅小嘴儿反到能缓和缓和矛盾。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
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同时注意还不健全,所以控制能力较差,而又处于抽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行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常会不假思索就行动,且行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这些情况的存在,都需要幼儿在与同伴争吵、闹纠纷的矛盾中经受教育和锻炼,从而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谦让。
我觉得在幼儿园里,争吵、闹纠纷,是幼儿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往往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实不然。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充当宣判是非的法官,而应当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争吵、闹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毫无根据的强行阻止和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语。教师要想避免这种急不择言、简单从事的做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以便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第3篇:《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读书笔记[材料]
在幼儿园中总免不了听到孩子的哭声和吵闹声,这个时候我们老师经常以厌烦的心理去面对,采取一些简单的阻止方法,来制约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并借机发挥,进行正面的说教,以为抓住了契机而暗喜!可是,你是否去尝试过新的方法?是否尝试着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这样的现象?又是否有新的收获呢?
前两天看了一篇关于“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启迪。文中说: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还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指出了幼儿之间争吵的4种意义:
(一)争吵和闹纠纷,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可能得到锻炼。
(二)在争吵和闹纠纷中,幼儿明辩是非的能力
第4篇:《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读后感850字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读后感850字
在幼儿园中总免不了听到孩子的哭声和吵闹声,这个时候我们老师经常以厌烦的心理去面对,采取一些简单的阻止方法,来制约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并借机发挥,进行正面的说教,以为抓住了契机而暗喜!可是,你是否去尝试过新的方法?是否尝试着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这样的现象?又是否有新的收获呢?
前两天看了一篇关于“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启迪。文中说: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还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指出了幼儿之间争吵的4种意义:
(一)争吵和闹纠纷,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可能得到锻炼。
第5篇: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之间的冲突问题
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之间的冲突问题
一日,幼儿在院内玩儿,我在旁边看。
突然,李安祖眼泪汪汪地来告状:“老师,王晨博打我!”王晨博紧跟在李安祖的屁股后面,为自己辩解:“他先打我的肚子!”李安祖又说:“他让我的头撞墙上了。”听了他们的话,我首先摸摸李安祖的头,轻声询问:“头疼不疼?”李安祖委屈地点点头,我又问:“能不能继续玩儿?”他又认真地点点头。看来,李安祖的头没伤着。我正思索着怎样处理这件事,却听见两个小家伙在商量,还连说带比划,王晨博说:“我这样走。”李安祖说:“我往那边走。”李安祖泪痕未干的脸上挂着可爱的笑容。我心里一宽,说道:“你俩去玩儿吧。” 一场纠纷不了了之。
过一会儿,时丽雅来报:“老师,中一班的大哥哥欺负田欣冉。”我过去,看到田欣冉一脸不高兴地站在草地上,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滑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