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余国福2011-5-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
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1.词语积累
a.解词:
逐走()饮于河()()欲得饮:()大泽:()入日()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昔者()水潦()
b.注音:
天倾()颛顼()()水潦()
c.古今异义:
饮于河渭。河古义()今义()北饮大泽。北古义()今义()地维绝。维古义()今义()
d.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道渴而死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4.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5.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6.这则神话的主题:
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感知课文
原因
经过
结果
4.“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H绾卫斫狻豆补づ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br>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训练:
1.余光中的诗
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个性化备课
五、教学反思
余国福
第2篇: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概括文段内容法
1.语言要凝炼。
2.扣住文段核心。
3.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第一课时 学习《陋室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
案牍(dú)西蜀(shǔ)
2.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4.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5.背景介绍
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6.文体知识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交流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4.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陋室。
5.什么是陋室呢?
【交流点拨】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交流点拨】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读语句
1.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交流点拨】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特点:幽。
2.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鸿儒,无白丁。(雅)
3.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安)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又说“何陋之有”?这样写矛盾吗?
【交流点拨】不矛盾。题目中的“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中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步骤四 品读课文 学习写法
1.《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趣的?
【交流点拨】《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探讨分析反向立意的写法。
【交流点拨】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小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而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室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托物言志。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陋室铭》开门见山,运用两个比喻起兴,点明全文主旨。然后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最后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拓展延伸
试仿写《陋室铭》。
【交流点拨】示例一:写作“铭”
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斯是作文,惟吾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文。
示例二: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板书设计
陋室
铭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清幽(景)
交往高雅(友)
生活安适(趣)
古先贤自喻诸葛庐
子云亭反问点题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体。
步骤三 精读课文,赏读语句。
步骤四 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第3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黄河颂》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黄河颂》导学案
编写人: 编写时间: 审核人: 班 级: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资料链接】:
1、《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
第4篇:《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薇薇仔”为你分享7篇“ 《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审核人 语文组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9-13
导学案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 全力以赴,激情参与。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
经验。
【学习重点】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学习难点】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导学】
【课堂学习】
一、走进作者
周素珊,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肄业。1938年到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微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