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背竹树的散文
背竹树的散文
年前,哥哥从湖北回到家,这家中只剩我一个人在没回家了,在广州那些日子,我是非常期待回家的。后来,我乘着昂贵的费用的车回到了家乡。
哥哥见到我时,大吃一惊,说我怎么变得又瘦又丑。我无语了,找到了一个搪塞的理由,我在广州寝食难安啊!其实,这也是实话,更多的是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我一直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其实我适应的是同学,不是气候与环境。
第二天,爸爸就让哥哥跟他去山里背竹子,然后哥哥让我也跟上,我心里很乐意去,因为山里空气好,好久没干这种乡下人干的活了,身为农村人,我对爸爸的默默地无私付出是愧疚的。
到了山里,我感到有种恐惧感袭上心头,周围还有一种阴森森的气氛,我还是喜欢这山里,因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全是竹子散发出来的味道。我感受过广州大城市的喧嚣,体会过连州小城市的热闹,更欣赏过名胜古迹的喧哗,而今,我身在竹林,还是抑制不住内心对故乡的无限依赖,如果可以,让我永远生活在这里吧!永远不离开。心愿在而身不由己。
当爸爸把已经长大的中竹以及老竹砍下来,让嫩竹能继续更好地生长时,我背靠在竹子上,看风吹过时似海的翻滚的竹林叶,感觉这是美的享受。
当我听到爸爸让我们背竹子上山路时,我和哥哥赶紧动手。兄妹之间的力量悬殊啊。当哥哥背厚重的竹子时,还箭步如飞,轻轻松松的模样。而我,背一个小竹子,还在埋怨路不平。爸爸口中的“背”,我是不会真的去背的,我选择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拖”竹子。
当我拖完小竹子时,就去拖大竹子。竹子好重,路好难走,我坚持着把这竹子拖到半山腰的路上。看着哥哥动作利索干脆,走路飞快的背影,我大声喊道:“哥,你是个传说。”哥哥没回头,只是回了一句:“知道了。”我感到欣喜,这么多年了,还是没变的回答。感觉又回到了童年,与哥哥在河边捉鱼,他总是能捉到眼底的小鱼,而我却是观看的那一位,因为我根本捉不到一只。有一次,他看到一只黄色的小鱼,现在想想,应该是金鱼。他用手对准鱼的方向,就是一盖,便落入他手中,当时我惊呼:“哥,好厉害,真是个传说。”他没看我,回了一句:“知道了。”我当时对他的回答感到头皮发麻,一直认为这是自恋。而今,这几个字已成为他的独特。
想到这,哥哥就叫我去看看爸爸有没有砍到有小竹子。
我认真观察了一下山的地形,从山谷到半山腰上的路,都是凹凸不平的,每走一步,都会非常吃力。这几天,爸爸每天从山谷走到半山腰的路上,感到他真的很辛苦。作为父亲的他,确实挺无奈的,这么多年来对我们兄妹二人的辛苦供读,已经积劳成疾。当我听到爸爸的喘咳响起时,我是撕心的痛,我判断得出来,他的病情在加重。我唯一能做的,便是踏实做人,勤奋刻苦,孝敬爸妈,因为他们真的很累,而且累了一辈子。
当我离开故乡再次梦见我与哥哥一起将一根厚重的山树从河的此岸背到彼岸时,途中遇到我的同学,他们虽然从我身旁经过,但却不认识我,也没跟我打招呼。这时,爸爸在彼岸微笑地向我们招手,我欣喜若狂。
当我醒来时,感到全身疼痛,怎么梦里背树醒来也会累?想起梦中遇到同学的场景,这到底是岁月的流逝带来的淡漠,还是生活的艰辛带来的麻木?
第2篇:断竹散文
断竹散文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片竹林。万绿丛中,翠竹总是那样独特,笔直的竹竿、坚韧的竹叶,傲立于天地间,如历代的清官,两袖清风、刚正不阿。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骑车在一处大的公园里漫无目的地转悠。鹅暖石铺切的小道,弯弯曲曲,极富韵律之美。两旁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纷纷从我的视线里越过。
当我进入一处由四面水泥墙构成的空间,别有洞天的景象瞬间震撼了我的心灵。此刻我身处于四周茂密的.竹林之中,葱葱郁郁、遮天蔽日。直至今日,我方才体会到竹的巨大魅力,也懂得了历代文人为何将它列入花中四君子了。它独有的魅力确实可以让文人仰慕、折腰。宁折不弯、坚韧不拔。不畏风雨交加、烈日当空。看到竹下有一些石头,我突然觉得这里是一处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我可以心无杂念地坐在石上,拿出纸笔快速地创作我的《逍遥游》了。清风徐来,呼吸着竹叶的清新,顿觉文思通达,笔下生花,文如泉涌。不出半小时,就完成了近4000字的散文《逍遥游》。
过了几天,我又来到这里。刚想坐下,就发现了一根竹子倒伏在一片乱石堆上,折断处的连接不到三分之一。翠绿如翡翠的竿与叶。不禁让我感叹它的生命之顽强。但在惊讶之余,理性战胜了一切:兴许它刚倒不久,眼前的鲜绿只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活力,如昙花一现,只是短暂的绽放而已。它究竟是如何倒下的,我不得而知。带着这些疑问,我离开了。
又过了几天,我带着心中未曾解开的疑问,再次走进那片竹林,走向那根断竹。在我的再三观察下,它依然竿色不改、绿叶如旧。与前几天没有什么区别。我对这根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断竹的敬意油然而生。究竟是什么使它依旧充满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一阵风吹来,耳边响起竹叶细细碎碎声,将我的注意力从那根断竹上移开。竹海绿浪翻滚,一片片黄叶,飘飘荡荡,慢慢坠落大地。竹叶也会枯黄?为自己愚蠢的问题感到可笑……我的目光跟随着纷纷扬扬的黄叶,最终看向了地面。由此我也发现了更加令我惊叹的景象。我蹲下来近距离地观察后,才彻底明白竹子的奥秘:那些簇拥的翠竹下,更多的是一个个断根,而在这些断根的侧面,早已生长着一根根新竹,虽然枝细叶小,但它们确实是一根根全新的竹子。
我似乎明白了那根断竹的心……
老竹为了新竹的成长,将风雨、烈日阻挡,直至付出所有青春,最后枯黄衰老。那根断竹应该是不甘自己的命运,坚强的信念使它本色不改,为柔弱的新竹遮风、挡雨、蔽日。
第3篇:竹雨散文
竹雨散文
阵阵微风唤下蒙蒙细雨,一望无际的茫茫竹海,竹儿正伸着懒腰,舒展着身姿,迎接细雨的洗礼。雨儿也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发出“滴、嗒、滴、嗒”有节奏的欢笑声,恰似一曲巧夺天工的动听旋律。
丝丝竹中雨,枝枝雨中竹,融洽得竟是如此完美,如此和谐,如此扣人心弦。此情此景令我神往!我信步走进大自然,去感受雨中有竹,竹中有雨的仙境----竹·雨。
蒙密的细雨构成了如画的仙境,柔柔轻逸的雨丝为竹林挂上了一层丝质的窗帘。如一帘幽梦神秘韵味为竹林蒙上了迷人的雾岚,散发出那凉凉的,迷漫而淡淡的馨香。恰年少时无名的情愫播散的甜蜜动人的心弦;似婉转的鸟鸣悦耳动听;似流水细细时窃窃的私语。那般轻柔,那般素雅,那般情意绵长。
雨丝轻轻撒落在我的身上,释放着她们无言的冰凉;歌唱着她们柔美的旋律。是那样沁人心脾,叩开了我那紧闭的
第4篇:竹缘散文
竹缘散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提到竹子,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对竹子更是有着一份特别的偏爱。竹子是“岁寒三友”之一,正是缘于人们对它的喜爱,它成了国画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吟竹,画竹,品竹,与竹为友也成了众多雅士的闲情逸趣。当然,竹子的“雅”并不是那种曲高和寡的雅,看我们平时的器物中,又有多少与竹子有关的吧,至于上升到民间艺术的竹编,竹刻,则更是中国艺术中一朵奇葩了。当然,在我们的民族乐器中,竹制的乐器更是占据了统治地位。
古人对竹子的喜爱有时也到了难以复加的地步。“身正,虚心,有节”是古人对竹子最好的概括。“门对前竿竹,家藏万卷书”有时竟成了很多文人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如果说松柏是植物中的志士,芭蕉是植物中的美人,那么竹子刚好是其中的隐者,无论是“胸有成竹”的苏氏东坡还是“咬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