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唐宋词十七讲散文
唐宋词十七讲散文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梦见什么?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说话。“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美丽,“依旧桃花面”。而且说话时的表情比较羞怯,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说“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也梦到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悲哀。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下,一个深沈安静的`夜晚。在什么地点?是“水堂西面画帘垂”。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携手暗相期”,我们订了海誓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相别了。“从此隔音尘”,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因为我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了。
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这已经是把歌筵酒席之间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进了一步了,是不是?而且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情。下面的一首词,我们就可以作证明: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歌词。这首词是写一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怎样写呢?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只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男女的感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只是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品格和境界。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境界才能提高。所以,写爱情的,我们应该看他写的是什么样的品格,是什么样的境界。
“春日游”,正是一个背景,一种气氛的培养。“春日”,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经过了寒冬的闭塞,感情有一种萌生。这是整个大背景的总写。而且说到游,是一种向外的,是一种寻觅。这三个字已隐约地推向了他全首词的一个指向。现象学说,当你的主体意识跟客观现象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带着一种指向的。“杏花吹满头”是把整个的春天的萌发,使它引进到更接近自身了。满树繁花,可是一阵风吹过,那花片飞舞下来,那杏花就吹满头了。这两句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人赏花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
所以,这女子就说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我当春心萌发的时候,我愿找一个理想的对象。当我在游春的路上走的时候,我就想看一看那陌上有哪一家的年轻人“足风流”,真是多情的,真是有才学的。如果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诗歌是诉之于人的感觉的。所以,它不但是形象,它整个的声音都结合了他所要传达的这种感情。“妾”、“将”、“嫁”,都是舌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给人很有决心的感觉。它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坚决的意念。中国词的奇妙,使张惠言从韦庄的词里看到了比兴寄托。韦庄引起我们联想的是他感情的本质。杜甫说的“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屈原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个女子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许身感情。
第2篇:《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导读:古典诗歌是有生命的,是一生二,二生三的。就主题而言虽是那两句好,只说主题就拘束了,思妇是思妇,相思是相思。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现在一般认为值得相信的不过四首而已。我曾写过一首论李璟的绝句说:“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不须要多,有这么一首词就对得起我们了。“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宇宙之间植物的凋零,不同的花种有不同的凋落方式,引起看的人有不同的感动。荷花是怎么凋零的?它本来是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片陆续凋落的。荷叶呢?本来那么大,那么碧绿,那么莹洁的,它也是慢慢干枯,残破了。
这个景物我们知道了。可是,他是怎样写的呢?假如同样看见荷花的凋落,我说:“荷瓣凋零荷叶残”,意思一点都不改,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这句话就不高明。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就在他创作时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真正的一个伟大的词人,不只是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荷瓣荷叶说得比较平庸。菡萏出于《尔雅释草》:“荷……其花菡萏。”给人以珍贵的'感觉。“香销”,香是多么美好芬芳。“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绿的颜色,也给人珍贵美好的感受。所有的草木都会凋零,但越是珍贵越是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引起我们更深更大的悲哀。
碧绿的水波是菡萏托身所在,是菡萏生长的整个大环境。他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更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生命摇落凋伤的悲哀,正是这种感发的力量引起王国维联想到“众芳芜秽”。屈原说:“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如果我种的花死去了,你们大家种的花却活着,那我一个人种的花都死掉有什么关系!他说我所悲哀的是“众芳”,是大家的花都死去了,这才是可悲的事情。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闺中思妇在期待着征夫,所以,她看到荷花的凋零憔悴,说:“还与容光共憔悴”。我如花的容光,也跟荷花一样逐渐凋零憔悴了。有的版本是“容光”,有的版本是“韶光”,也未始不可以,但是韶光不必拘束来指春光。韶光就是指美好的年华。她说菡萏的香销跟美好的年华一同消逝了。所以“不堪看”。这是白天的景色。
夜晚的时候,她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小楼是指思妇所住的楼,当夜晚细雨之中,她跟她所怀念的丈夫-征夫在梦中相见了。醒了,细雨梦回,才发现她所怀念的征夫,远在鸡塞之外。鸡塞者,是鸡鹿塞,乃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关塞。而她梦醒后不能再一次的成眠,心中有这么多哀伤缭乱的感情,所以“小楼吹彻玉笙寒”。就在她孤独寂寞的小楼上,吹奏玉笙。以后“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我的泪是无穷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我的愁恨也是无穷的。长夜无眠,吹彻了玉笙,等天光破晓以后,她又来到栏杆旁边凝望了。看见的是什么?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生命衰残的悲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他以为别人不是解人,其实别人欣赏这两句是有道理的。冯延巳就说这两句好。《南唐书》记载说,有一天中主和冯延巳谈话,他问冯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巳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南唐的词风是特别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就是眼前身旁微小的景色的变动,引起内心的活动。宋朝胡仔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王安石跟黄山谷谈论南唐的词,王安石就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最好。多少相思怀念,尽在不言之中。吹彻玉笙的相思梦醒的思妇,寒冷孤独的寂寞感觉才更强烈。
可是,王国维作为一个读者,他却看出了另外的意思,按阐释学上说,读者可以有读者的衍生义。古典诗歌是有生命的,是一生二,二生三的。就主题而言虽是那两句好,只说主题就拘束了,思妇就是思妇,相思就是相思。“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我们尽管不是思妇,也没有梦到过征人,但是我们对此有一份生命的共感,感到此二句更富于兴发感动的意思。
第3篇:唐宋词十七讲:柳永
唐宋词十七讲: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词十七讲:柳永
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
第4篇: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词写词。可是,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因为他生活浪漫,不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下面是关《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欢迎阅读。
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有一天,柳永见晏殊,晏殊就说,贤俊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呀。柳永所写的是勾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那些文人诗客不喜欢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认为他写的是俗滥。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
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
第5篇: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我特别喜欢《唐宋词十七讲》的两点,一是从人划分出部分,在作者风格和词之演进历史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但同时叶先生也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为我们讲述词之演变,作者的文化背景使得她的讲述很顺畅。在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使用西方的理论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方法很特别又非常容易理解。另一个是叶先生在为你讲述某一首词中的一个意象时她会引出这个意象在不同地方的用法,然后非常客观分析在这里应该是哪一个。引诗词以证诗词,也是叶先生的拿手讲法。这种讲法,不但让读者更容易识别一些中国诗词传统里的符码,比如“蛾眉”的含义。更容易在举一反三中,帮助读者握住中国诗词、语言文字的传承脉络。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很本土的美感,与现代诗和西方翻译来的诗歌都不一样。跟文言文比起来又少了一些死板与匠气,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