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题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7-04 07:12: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题及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经常看到试题的身影,试题是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还在为找参考试题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

A、道德规范

B、宗法关系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2、《红楼梦》中有两位贵族青年兄弟:贾宝玉和贾环。弟弟贾环内心对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十分妒忌,但是表面又对他非常惧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贾宝玉长相俊美,性格乖巧,深得祖母喜欢

B、贾环性格阴险狭隘

C、贾宝玉年纪长于贾环

D、贾宝玉是正室夫人之子

3、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工匠水平的高超

4、“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7、下面这幅漫画描述的是古代雅典(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D、实行“陶片放逐法”

8、“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

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梭伦执政时期

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9、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10、假如你是英国人,想当选英国首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①成为英国某一政党的领袖

②要得到议会2/3议员的投票认可

③所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④得到国王的任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1、下表为1854年美国国会议案表决情况,该表主要反映了( )

党派赞成的议案

非赢利志愿协会公司(10项) 公立学校(15项) 社会改革(监狱改革、收容所改革等) 反对蓄奴制 商业公司(49项)

共和党 71% 68% 66% 82% 77%

民主党 37% 47% 41% 10% 39%

A、两党势均力敌

B、两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矛盾尖锐

C、共和党在选举中占全面优势

D、两党分歧日趋缩小

12、德国1871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的基本原则,这包括( )

①联邦制原则

②君主立宪政体

③君主权力受法律约束

④权力制衡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下图所示是1860年在战争中被掠走、流失海外的圆明园中的物品鼠首和兔首铜像,近期被法国拍卖。侵略者掠走该物品是在哪次战争(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黄海海战

B、台湾保卫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5、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始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17、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的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中华民国的成立

18、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的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19、“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今日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李宗仁先生的这一段话应该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有感而发( )

A、北伐战争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20、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揭开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二、非选择题(21题19分,22题11分,23题20分,共50分)

21、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请回答:

(1)依据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所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两图显示的明代政府架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明代政府架构有这样的改变?(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点。(3分)

22、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百度网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 (5分)

23、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4分)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分)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 )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红军此次“远征”中,中国共产党在哪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如何?(5分)

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坚持了什么抗战路线?(2分)

④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3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答案

1、B

2、D

3、C [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搞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4、C

5、D [内阁、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们距离皇帝的寝宫越来越近,反映出其愈来愈服务于皇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6、B [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梭伦改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体制;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政治。]

7、D [克利斯提尼统治时期,如果在陶片上对某人的反对票超出半数,此人便要被赶出国门,以维护雅典民主政治。]

8、D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政府发放参政津贴,保证了下层民众的参政权利。]

9、B [从材料可以看出罗马法修改的方向是力争实现贵族和平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故排除D项。]

10、A [议会下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首相;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名义上首相需得到国王的任命,但不对国王负责,而对议会负责。]

11、B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党在“反对蓄奴制”这个问题上分歧最大,体现了两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矛盾尖锐。]

12、A [1871年宪法的内容体现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但德国宪法赋予德国皇帝巨大的权力,议会无法通过创制法律的形式约束其行政权,因此,达不到权力制衡的目的,所以③④错误。]

13、B [根据时间“1860年”可判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4、A

15、D

16、B [从材料信息“国家统一支配”,“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可以看出是绝对平均主义。]

17、C

18、D

19、B

20、A

21、

(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3)区别:改制前,保留了宰相,由宰相统领六部,处理国事;改制后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原因:加强君主权力,削弱相权。

(4)主要矛盾:皇权与相权间矛盾、中央与地方间矛盾。主要特点:皇权至上。

22、

(1)特点:直接民主。

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

不同:英国、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等。

23、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第2篇: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2、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儒家思想( )

A.极力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3、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强调从“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4、“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

5、《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6、《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8、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9、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10、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 ,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1、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

A.工商皆本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发明本心

1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13、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请问该字属于( )

A.甲骨文 B.篆书C.隶书 D.楷书

14、下列书法作品依次为( )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

C.楷书、行书、草书、隶书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

15、下列有关汉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避免了方言的差异,有利于各地文化思想的交流

B.统一规范的字体,便利中央政府的管理,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传播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书法艺术,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修养

D.不利于白话文的推行,阻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1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17、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与该烟标命名理由不符合.的是( )

A.李白的诗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B.李白是追求理想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C.杜甫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郭沫若赞其“世上疮疾,诗中圣哲”

18、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理学兴盛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19、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由此,反映两宋时期社会风俗的作品的是

A.展子虔的《游春图》 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王冕的《墨梅》

20、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

A.山水画 B.写意画 C.宗教画 D.风俗画

2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2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23、某天,临上课时,同学甲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有点冷。”同学乙说:“今天的风凉爽,

好天气。”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泰勒斯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24、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 D.普罗塔哥拉

25、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相同之处是

①重视道德的力量 ②肯定人的重要性 ③强调知识的作用 ④推崇君主权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共25分)

26、儒家思想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2分)

材料三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2分)

(4)据上述内容,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4分)

26、答案

(1)君权神授(2分)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2分)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2分)

(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2分)

(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 、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 ”,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由此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3分)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4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 ”“往往是盛世之兆”。(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2分)

27、答案:

(1)有教无类;贵贱有序。(2分)孔子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3分)

(2)宋词、话本、南戏、风俗画、四大家书法。专制主义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控制的加强。(4分)

(3)美国承认、尊重外来文化;中国对外来文化存有排斥心理。(2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4分)

(4)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可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化是在借鉴、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2分)

第3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将由皇帝控制

皇位世袭

4、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三大题(3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6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下面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西周推行“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其根本目的是()A.划分血缘关系的亲疏 B.维护和巩固政治联系 C.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合集9篇)由网友 “didigugu” 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欢迎阅读!

篇1: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

历史必修一提纲

必修1 中国史部分

问题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利弊?

目的: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让同姓子弟封邦建国,做为周王室的屏障;②扩大周朝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诸侯的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还有军权、财权、人事权和再分封权等);③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还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等)。

评价:①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弊:诸侯国有很大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问题2: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利弊?

目的: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高中历史必修一填空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别:(分别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宗法制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分配政治权力的,实行________________继承制。

西周形成的宗法等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必修一考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