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挖掘本土资源,拓宽美术教学题材
挖掘本土资源,拓宽美术教学题材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我们家乡在石浦,那里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沙滩、贝壳、岩石、海浪、鹅卵石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的资源。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可以用贝壳粘贴、鹅卵石添画等。下课后一件件作品无不透露出孩子的聪明智慧。此外,美术课还可以将当地乡土资源搬进课堂,如做渔灯、做船模等,也可以把“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等家乡节日搬进课堂,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家乡的大海、岩石、沙滩也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总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第2篇: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江苏省丹阳市珥陵中心幼儿园
潘云霞
212362 幼儿园课程是以主题活动为轴线,有机地、自然地整合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与要求,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总和。它鼓励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现实条件和本班幼儿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好教育活动最适宜的切入点,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平台。
我园地处农村,被青青郁郁的田园所簇拥着,一条银鲤似的小河东西横贯,桥下有嬉戏的白鹅、飘荡的芦苇,远处就是运输繁忙的丹金漕河码头。环境幽雅,自然资源丰富。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教育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中也为我们提出:“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条件。”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决定着手挖掘和利用农村化的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一、现状分析
为了使活动开展得更有生机,在课程实施初期,我们将以往的教学内容、活动开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1、以往的教学内容大都照搬教材,教师预成多,而根据幼儿兴趣生成的内容太少,注重了教师怎么教,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获取了哪些经验,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活动过程过于呆板,缺乏生机,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活动主要安排在教学范畴内,重视了知识经验技能技巧的传授,忽略了社会性、情感、意志、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活动目标缺乏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可持续性。
3、教师已经开始关注了幼儿与大自然的互动,但只是流于形式,尚停留在带幼儿观赏大自然景物的层面,其内涵实质没有被充分挖掘。
4、幼儿的区域活动是独立开展的,几乎与课程的实施没有联系,活动的延伸性只是纸上谈兵。
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找出问题,针对病因,我们开始了综合课程创造性地实施着手开展。
1、解放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周围自然环境
我们经常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中所特有的现象和事物,鼓励幼儿对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大胆探索,在直接感知中学习。
例如小班主题活动《秋叶飘》,教师和幼儿共同走向金色的田野,走向树叶婆娑的树林。幼儿在秋叶飘落的林荫小道上快乐地奔走。他们发现,有的树叶象羽毛,有的树叶象小船,有的树叶象宝剑,并对树叶的名字争论不休。他们还发现,水杉的叶子象鸟羽,踩上去软软的,没有声响,可是梧桐树的叶子宽宽大大的,象爸爸的手掌,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有些树叶已经变黄了,枯萎了,凋零了,可有些树叶却是依然葱绿如春,还有一些树叶就象喝了酒,变成了酡红色,象一树灿烂的朝霞……由于幼儿亲身融入到大自然中,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体主动地参与活动,孩子们的探索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的思想。他们对树叶的感受来自亲身体验,是非常真实的。回来后,幼儿用收集的各种树叶进行贴画、印画、制作树叶标本和树叶项链,用笔画出树叶美丽而有趣的叶脉。在对自然角的观察记录中,幼儿又对仙人掌有没有树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幼儿认为仙人掌只有茎,没有叶子,另一派认为仙人掌是有叶子的,但叶子在哪儿呢?他们也说不出来。于是我积极地鼓励他们寻找资料,并请小学里的生物老师来给孩子们讲课。孩子们从中发现,原来仙人掌上的刺就是它的叶子。但马上又有孩子提出疑问:这么小的叶子,怎么能够吸取水分呢?针对孩子的提问,我们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开展试验:一大盆水和一小盆水在太阳下晒。一整天下来,小朋友就有了答案,大盆装的水晒了个底朝天,可是小盆里还有浅浅的水。原来沙漠里的仙人掌用自己小小的叶子来锁住水分,保存生命力。活动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被动变为了幼儿主动的、富有乐趣的活动。
2、关注幼儿兴趣,促进课程与环境的互动
充分利用农村乡土环境,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积极的交流,相互利用,还要求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谈话、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寻找可利用的本土资源来确定主题内容。如:中班主题活动《秋天的画报》,幼儿园的东面是一片蔬菜大棚,还有一片又一片丰收的田野。每到收获季节,我们就带着幼儿去大棚里帮助农民采黄瓜、摘扁豆、拔萝卜、搬运土豆、西红柿等,和家长联系好,去田里帮他们拾稻穗、摘棉花。在活动归来的谈话中,我们还创编了诗歌《秋游》:
一朵朵蒲公英,象一个个小雪球,唱着歌儿,轻快地飞出小田埂,随着凉爽爽的风儿去秋游。它飞过金灿灿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风里点头,棉桃姐姐露出小白牙,羞涩地向它微笑。
它飞过绿油油的菜园,红彤彤的灯笼是辣椒,黄澄澄的小船是豆荚。
它飞过蓝盈盈的小河,看见金黄的树叶和白云一起在水中飘摇,蛐蛐在草丛里传唱秋天的童话。
小燕子从后面飞来,快乐地向它招手:“再见了,我要到遥远的南方去了!”
(这首诗歌后来被发表在《早期教育》上。)
幼儿饶有兴致地念着诗歌,回忆着去野外秋游的点点滴滴,交流着秋游途中看到的听到的情景,非常快乐。
大班主题《丰收的秋天》综合了植物、动物、人物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好吃的蔬菜》这一活动中,我们指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参观菜市场,采访买菜的人,了解蔬菜的名称、营养、用途,体验丰收的喜悦,收集各种各样的蔬菜,开展“我知道的蔬菜”活动,将收集来的蔬菜分类摆放好,开蔬菜博览会,向别班小朋友介绍蔬菜的营养,让他们喜欢吃蔬菜,参与蔬菜园地的种植与管理。幼儿在如此丰富的环境中体验尝试,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他们用收集来的蔬菜制作了各种玩具,画我喜欢的蔬菜,我发现的蔬菜,用玉米皮、布等制作各种蔬菜。教师和幼儿还共同创设了活动区:美工区制作了各种蔬菜娃娃、结构区幼儿正在搭建大棚、角色区幼儿运用自制蔬菜开小饭店、自然角里观察蔬菜的根等等。
我们还以此为契机,生成出了《种子的世界》这样一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主题方案活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美丽的大自然也成了种子的世界。孩子们在小河边找到了菱角的种子、芦苇的种子、浮萍的种子,在果园里找到了苹果的种子、柿子的种子、山楂的种子,在地里找到了花生的种子、水稻的种子、油菜的种子,在田埂上找到了苍耳的种子、黄豆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他们把采集到的种子用塑封膜包装好,按照发现地点的不同布置在墙上,并由此生成“种子的用途”这一延伸活动。幼儿尝试播种种子,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记录下种子破土而出的神奇力量。参观粮油加工厂,看到许多种子被加工成食品,幼儿还运用种子制成装饰品,来装扮我们的环境。我们在活动室和孩子们共同开辟了主墙面作为主题环境的布置,那一把把芦苇、一串串稻穗、一个个可爱的蔬菜娃娃、水果宝宝、一幅幅用花生、蚕豆等种子穿成的珠帘、一张张幼儿活动的掠影……无一不记载幼儿探索的足迹.由于活动内容与环境创设直根于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因此,幼儿、教师、环境三方面有机互动:环境生成主题活动,环境又在主题活动中不断产生变化,促进课程的发展。
3、正确把握生成与预设,灵活调整方案计划
随着主题一个又一个开展,我们常常发现:主题内容往往被地方性区域性所局限,使我们无法正常地开展活动,于是,我们运用多种渠道、方式,变通活动内容,使得幼儿获得相同的有益经验。
例如大班主题《规则与标志》,这一主题内容在城里很容易找到,但在农村却较为困难,于是我们根据农村的地区特点,将规则和标志扩大到各种商品标志和公共标志,如环保标志,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具体的物品熟悉图标,理解图标的含义,再进一步过渡到书上的内容,这样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的东西,就有兴趣的多了。
元宵节的主题活动到了,可是乡下很少有“灯展”的场景,那么怎样让幼儿获得有关元宵节的知识呢?我们首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开展“调查问卷”“小记者采访”等活动,通过家长来告诉幼儿元宵节的知识。我们还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一些米粉和一盏花灯,让幼儿亲手搓汤圆、下汤圆、亲口品尝汤圆,体验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教师把谜语放在花灯中,让幼儿来猜灯谜,幼儿还编了谜语让老师猜,如:“谁的鼻子长又长?”“谁是三瓣嘴?”“谁的尾巴象剪刀?”等。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师幼交融,情感得到了提升,整个活动轻松愉悦,幼儿既丰富了知识经验,动手能力也有了提高,幼儿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也增加了许多。
三、感想与反思
综合课程在我园已实施了一年半,每一学期,我们都会以展示课、评优课、保质课为契机,向全园教师汇报主题活动,并积极展开“教科沙龙”、“综合论坛”等教研活动,畅谈开展综合活动的过程,交流;活动开展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困惑,并为解决这些困惑寻找积极有效地方法。在全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张小燕老师的主题活动《冰的探索》在市主题活动评优课中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主题活动全面开花的今天,我明显地感觉到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过去教师主导整个活动改变为幼儿的合作伙伴、引导者。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从强调计划性到关注幼儿兴趣需要与计划性相结合,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发展,从封闭式教育到走出幼儿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从牵着孩子走到让孩子自由地走......本土化的教育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更加重视儿童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尽管如此,我还有几点反思:
1、在“综合课程”和“方案活动”主导的潮流下,如何正确、适度地将二者合并为一,为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服务。2、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固然有其本土化特色,但农村家长素质始终得不到提高,是阻隔在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块心病。3、墙饰是幼儿与课程互动的证明与产物,如何丰富、生动地让它成为幼儿探究过程的记录?
综合课程是《纲要》指导下的新生代,其活动内容、组织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立足本职,关注幼儿,兢兢业业,勇于尝试与探索,和幼儿共同建构属于和适合我们自己的主题活动。
第3篇:挖掘藏民族美术资源 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2012年甘孜州城关小学美术学科参赛论文
标题:《挖掘藏民族美术资源 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作者单位:甘孜州得荣县城关小学
作者姓名:汪晓英
联系电话:
***
内容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发展,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有效地补充美术课教学内容,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本文从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层面上作进一步探索,以求学生、教师和学校重新了解认识本地美术文化,并积极参与地方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地方 课程资源 美术文化 策略挖掘藏民族美术资源 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内容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发展,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有效地补充
第4篇:挖掘网络资源 拓宽英语教学(一)
挖掘网络资源 拓宽英语教学(一)【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燕尾服,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和网络不仅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途径,也是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倡导素质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教改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创新;英语教学
第5篇:挖掘人文资源
挖掘人文资源,彰显美丽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新课程 人文性 情感因素 课堂氛围 语言训练平等对话
课改的今天,语文到底是什么?放眼世界,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让你觉得心胸开阔,这就是语文;无边的大海烟波浩淼,让你觉得激情澎湃,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让你觉得生机勃发,这也是语文;语文是滚滚黄河,是那令人惊叹不已的埃及金字塔;语文是巍巍长城,是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月球……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小学阶段是人文教育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涵养学生的人格十分重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