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导语:《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岳阳楼记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新课
师: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范仲淹和滕子京。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我们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
(简单介绍《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滕子京的遭遇先按下不表。)
二、诵美文
师:16岁的时候,我在师范的公园里遇到一个老人,他随口就给我背出了《岳阳楼记》,那种感觉很美,于是,我对自己说,这样的千古美文,是应该铭刻在心的,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能够随口吟诵的。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配乐背诵这篇课文。
(配乐选用的是《渔舟唱晚》,滕王阁和岳阳楼同为江南三大名楼,想象中,乐曲描绘的场面和洞庭湖的景观也有神似相通之处的吧。
美文是有强烈感染力的,而诵读也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一时间,教室里琴音袅袅,书声琅琅,师生声情并茂,颇有陶然共忘机的兴味。
诵毕,但觉教室里热气腾腾,喜气洋洋。
“痛快!”我说。
“酣畅!淋漓!”他们七嘴八舌。)
三、赏美景,兼品美辞
师:美文,读起来,有音韵之美,品起来,有画面之美。
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认为洞庭湖和岳阳楼最美的景观是什么,并说说打动你心的原因。
生: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因为我喜欢平静的湖面。
师:你还可以这样说,我最喜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句,因为湖面平静,就像镜子一样,我的心情似乎也波澜不惊,宁静而满足。我们学习这样美丽的文章,课堂上就要尽量使用美丽的语言。既然李××已经从第四段开始,我们就都从这里开始。
(此处省略一部分问答。)
生:我喜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和“把酒临风”这两句。浮光跃金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仙女洒下了什么一样。
师: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夜夜月光洒清辉,大约是你说的那种感觉。
生:我觉得,浮光跃金是月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水面似乎跃动着金子一样。
师:而且应该有微风拂过水面,荡起了圈圈涟漪,所以,金子就跳动起来了,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大家齐读一下静影沉璧的注释。
众生:......
师:把月亮比喻成玉盘或玉璧,是许多人共同的选择,李白就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他还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看来,李白的月亮也飞到洞庭湖来了。而“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给你们什么感受?
生:皎洁。明亮。
师:这样皎洁明亮的月亮就像完全透明的一样,使我们想起月色如水的比喻,这样如水的月色照在承天寺的院子里,苏东坡觉得——
众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样如水的.月色洒在一碧万顷的洞庭湖上,范仲淹产生了——
众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师:明月高悬的晚上,连漂泊不定的渔民也快乐起来,听——
众生: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生:我还有“把酒临风”没有说完呢。我觉得在风中端着酒杯喝酒的感觉很潇洒!
生:很豪迈!
生:很飘逸!
师:是啊,而且古人的衣衫,都是长袍,而且说不定是质地良好的丝绸,想象一下,微风吹来,那是衣袂飘飘——
生:飘飘欲仙。
师:是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把酒临风,衣袂飘飘,心情自然就是“其喜洋洋者矣”了。洋洋,就是盛大,众多的意思啊。这样的时候喝酒,一定是——
生:一饮而尽。
生:一醉方休。
生:不醉不归。
师:我们看,古人特别喜欢登高,因为——
众生:站得高,看得远!
师:视野开阔——
众生:心情也开阔。
师:人生得此良辰美景,夫复何求!所以面对这样优美的景色,人们自然而然——
众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指导诵读。反复读)
师: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洞庭湖有春和景明的时候,也有淫雨霏霏的时节。如果你是这样一位迁客,踌躇满志却壮志难酬;如果你是这样一位诗人,才高八斗却怀才不遇,在这样的淫雨霏霏的时节登上岳阳楼,你所看到的景象中,哪一副最让你伤感?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因为下了这么久的雨,我会觉得很糟糕。
师:我猜猜,你是不是特别不喜欢下雨天。
生:是的,我特别喜欢晴天。
师:性格不同,与课文共鸣的点也就不同。难怪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试看,用一句生动的话形容那时候的心情?
生:恨不得拿一块布把天空遮住。
生:心碎得像饺子馅。
师:很现代的比喻。也可以说,心情,都发霉了。那是青霉曲霉黄曲霉都长了个遍啊!(众生笑,知道我忍不住显摆一下我教过生物的历史。)
生: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我在想,这要怎么回家啊?
师:看来,你是特别恋家的了。
生:是的。
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这时候,迁客骚人可能会觉得怀才不遇的自己就像这星星和月亮,被重重的阴霾遮住了,觉得前路漫漫,找不到方向。
师:日月星辰看不见了,高山峻岭也看不见了,整个天地间只剩下一片混沌模糊。
生:我觉得,这有点类似于陈子昂登幽州台的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我突然觉得,我们可以现场把这首诗歌改编一下,上不见——
中生:日月!
师:下不见——
众生:山岳!
师:念天地之——
众生:悠悠!
师:混沌,独怆然而涕下!(众生大笑。)
生:我觉得“虎啸猿啼”特别让我觉得伤感,因为猿啼的声音特别凄厉。
师:你听过?
生:我没有听过,但是,三峡的渔民听过,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但也不一定吧,李白不是说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吗?
生:嗯......
师:那时候,李白接到皇帝圣旨,他被赦免,可以返回长安了,心情无比舒畅,就连凄厉的猿啼,也不能使他黯然神伤啊。
生:哦,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而且,虎啸猿啼还在一个特定的时候,薄暮暝暝,傍晚的时候,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因为太阳下山了,倦鸟归巢了,就连一只鸡,也有鸡窝可以回,但是这些迁客骚人,天涯游子,却流浪在外,所以马致远说——
众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所以,范仲淹说——
众生: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指导诵读。反复读。)
师:如果第四段的景物用“优美”来形容,第二段的景物用“凄美”来形容,那么,第二段关于洞庭湖全景的描写,可以用什么来形容?
众生:壮美!
师:请齐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只读写景的句子。
众生: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学生读得疲软无力。)
师:我来模仿你们读一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众生笑)
(指导朗读,强调朗读的气息如乐器吹奏技巧里的换气,指导学生初步用“三腔共鸣”的方法来朗读气势磅礴的文字。范读,学生再读,读出了气势。)
师:具体是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出洞庭湖的壮美?
生:衔,吞,感觉洞庭湖好像能够包藏天地一样。
师: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哪一句的气势可以和这句相媲美?
众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师:山在湖中,湖蓄江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啊!面对这样的美景,李白吟咏过,杜甫吟咏过,孟浩然也吟咏过,无数迁客骚人都吟咏过,昨天我布置每个小组收集一条和岳阳楼有关的诗句或者对联的,从黑板板书来看,你们完成得很好。跟你们在一起,我很幸福。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使我们岳阳光彩夺目的诗词楹联。
众生读: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岳阳楼名胜,古迹传百世;
范文公道德,文章盖千秋。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到处有楼,只羡八百里洞庭这湖活水。
眼前无地,但拥十二螺君山那座灵台。
◎四面湖水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头望岳阳,登高望远。
洞庭湖畔赏洞庭,侧耳相听。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南极潇湘千里雪,北通巫峡万重山。
(诵毕,教室里豪情万丈,其喜洋洋者矣——岳阳啊,我可爱的家乡!)
师:岳阳有幸,从屈原,到杜甫,到滕子京,岳阳这块地方从来都不缺伟大而高贵的灵魂。黑板上的这些诗词楹联,篇篇都是精品,其中一些,滕子京也和着《洞庭晚秋图》一并寄给了范仲淹。范仲淹聪明,他用一句话就把这些诗词楹联的内容都带过了,这句话是——
众生:前人之述备矣。
师:这话,换做是赵本山会怎么说?
生:此处略去一万字!(众生笑。)
师:这样就算详略得当了。从这些诗词楹联来看,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的心情的确各不相同,正如范仲淹所说——
众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作者把这些各不相同的感情概况为两种,即——
生: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
师:因为天气的阴晴和景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的是哪一些人?
生:迁客骚人。
师:那么,有没有一种人的心情能够不因天气或景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悲呢?
生:有,古仁人。
师:作者用两个“异”结构全篇,衔接和过渡都了无痕迹。第五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我们重点学习。
(重点段落,逐字逐句落实,尤其是“旷达胸襟”和“伟大抱负”所指代的内容,要特别分清楚——考试要考的。一手抓语文素养,一手抓语文成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再美的语文教学,也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四、最美是情怀
师:作者最后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斯人”是什
么人?
众生:古仁人!
师:范仲淹心目中的古仁人有什么标准?
众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设若你是范仲淹,你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生:我希望我能够和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那就是自勉,设若你是滕子京,你收到范仲淹的文章,看到这句话,你会做何感想?
生:我觉得范仲淹希望我也做一个和古仁人一样的人。
师:那么,在范仲淹的心目中,滕子京是不是这样一个古仁人呢?
生:是的。
生:不是的。
师: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请找到和滕子京有关的段落,用文章中的词句回答。
生:我觉得不是的,属予作文以记之,他修了岳阳楼以后,还要范仲淹写文章来记下这件事,可见他是想流芳百世,他还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
师:你,可以保留你的看法,但是,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古代的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我们更珍惜生命,更伤感时光的流逝,更珍惜生命留下的痕迹,更在乎在时光的长河中属于自己的短短几十年,所以他们的记录不是为了扬名立万,而是为了珍惜生命,你看,柳宗元游了小石潭以后也要题字的。不过,从这个回答来看,你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希望你不要太苛求自己了。
生:滕子京是古仁人,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说明了他是“不以物喜”的。
生:应该是“不以己悲”吧。
师:看书。
生:谪守巴陵郡,还能做到这样,说明是“不以己悲”,谪守就是被贬官了。
师:很好。我们现在可以讲一讲滕子京的故事了。史书记载他性格直爽,有才华,善于经商,与范仲淹同举进士,一见如故。重修岳阳楼的这一年是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年。3年前,滕子京还在西北的甘肃泾州当知州,那是个边关阻隔,**无常的荒凉之地。这年9月,西夏大举攻宋。滕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不多,于是调集农民守城,又向范仲淹求救。之后,他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事隔一年,便有人弹劾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本来要处刑,幸亏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仅贬官而已,于庆历四年春贬到了我们岳阳。在谪守的时间里,他没有消沉,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古时候洪灾连年荒凉破败的岳州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期间,用了多长时间?
生:越明年,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而已。
师:滕子京为国为民,可是却反遭诬陷,其心情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滕子京在岳阳的三年,可谓是惨淡经营,惨淡经营的意思是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史书记载,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可见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滕子京“不以己悲”,在岳阳三年,做了三件大事: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司马光称赞他“治为天下第一”。这个时候,以他的性格他会怎么样呢?或者说,滕子京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生:可能会很高兴,会很得意。
生:肯定又会遭人嫉妒和诬陷。
师:重修岳阳楼又需要花费很多钱财,滕子京又可能落人口实,又可能遭小人攻击,出于这样的担心,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仅仅是为了写岳阳楼的美景,而是借景抒情,希望滕子京和他一道,循着古仁人的足迹,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
众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
师:做这样的人,就要——
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所以,我们来看,“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含义是很丰富的,是范仲淹的自勉,是对滕子京的勉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
众生:共勉!
师:范仲淹借此文和滕子京共勉,希望他们一起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一起——
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历史记载,滕子京因为治理巴陵郡有功,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3个多月之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56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可悲的是,当年弹劾滕子京的那个人,受命“审讯”滕子京案,他的调查结果却是“滕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1992年,因拓宽318省道,滕子京墓被发掘,经考古部门清理,墓内陪葬物品仅两个水晶兔,两个瓷罐,一个砚台。我们看,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荒谬,命运就是这样的无常,让人无所适从。我猜想,以古仁人的智慧和才情,他们一定比我们更懂得历史的荒谬和命运的无常,一般人懂得了这两点,往往会产生一种虚无感,觉得人生的一切毫无意义。但是,范仲淹,滕子京,柳宗元,刘禹锡等等这些古仁人选择了以行动对抗虚无,所以选择了以一种最美的姿势巍然屹立在人世间!这种姿势,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姿势,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姿势,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了和今天黑板上的诗词楹联相衬,我把今天上课的内容,拟成了一副宽对:
诵美文,赏美景,品美辞,不悲不喜,最美是情怀。美哉,《岳阳楼记》!
做善事,进善言,为善举,先忧后乐,至善唯爱人。善矣,仁人之心。
五、布置作业
师:今天,你们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以后,你们也许就是决定国家命运的能者,请结合昨天看的电影《一九四二》,以“向范仲淹滕子京学习为官之道”为题,写日记一篇。
生:老师,写多少字?
师:写作的要义,是痛快!怎么痛快,怎么写!不管字数多少,不管别人怎么看,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就可以了!
第2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师: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四时风景图片,配乐名家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以悄声跟读,标出不认识的字。
生:悄声跟读。
师: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师:(指着板书)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听读,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读一读相信大家很快就会找到。
学生思考
生:“属予作文以记之。”
师:为什么读“zhǔ”,不读“shǔ”呢?
生: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大家看的很仔细,请将这个字标出来。是谁嘱托作者来写这篇文章的?
生齐声答:滕子京。
师:滕子京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让范仲淹写这篇文章?
生:滕子京是岳州太守,他让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师:很好,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被贬谪守岳州。
师:滕子京这个人的能力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用了多长时间呢?
生:“越明年。”
师:“越明年。”是几年?
生:不到一年。
师:对,这说明了……
生:说明滕子京的工作能力很强。
生:说明滕子京的工作范仲淹很认可。
师:很好,那么在范仲淹眼中的岳阳楼景观如何呢?
生:“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师:你找的很准,读的很准确、流利,如果我们将“衔”“吞”换成“连”“接”,好吗?
生:不是太好,好像缺了一点气势。
师:“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一下好吗?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有气势,把洞庭湖广阔浩渺的壮丽景象读了出来。
师:按常理作者应写岳阳楼的雄伟奇特,但作者为什么没写呢?
生:是因为“前人之述备矣”。
师:那作者又写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得无异乎?”
生: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读第3、4段,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齐读课文。
生:“悲”、“喜”。
板书(悲、喜)
师:你从哪些景物生发出“迁客骚人”的“悲”?
生: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生:老师,我觉得他读的不是太好,他没有读出那种“悲”的意味。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段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师:你理解的很到位,读一读好吗?
生读(学生们鼓掌!)
师:下一段作者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阳光明媚,春光无限美好的画面。
生:色彩艳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那这一段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呢?
生:“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浮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师:你说的很好,那么作者对“迁客骚人”触景生悲,触景生喜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五段。
学生思考、讨论。
生:作者不赞同他们,作者借“古仁人”之口来抒发自己的心志。
师:古仁人是什么态度呢?
生齐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板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师:意思是—
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生: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师:这也正体现作者的宠辱不惊之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这道出了人对事物、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这不是简单的逃遁和退舍,而是作者人格的完美体现,是“古仁人之心”的呈现。正是有了这样淡泊的心境,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也能体现作者的忧国爱民的思想。
师:很好,谈谈你的理解。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说明无论穷达,都牵挂社稷民众。“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江山社稷考虑,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和报国之志,其胸怀是多么宽广,多么令人景仰。兼济天下之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
师:你理解的很深刻。请同学们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样的政治抱负,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生: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生: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这样一篇千古佳作 ,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下课用更多的时间去反复品味,用心欣赏,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髓,沉淀自己的文化 ,濡养成自己的气质 ,它必将有益于成就你的大气人生
第3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