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品质课堂实录”。
师:说得很好!对于作者想到的补救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弟弟已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年龄这么大的两兄弟,不可能再去放风筝了。
生:第二个办法可行,但“我”却没有得到自己的宽恕。因为弟弟已经把整件事忘却了,这件事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三、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师:说得很好。一件永远无法得到宽恕的憾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可以看到我们同学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要进入重点分析阶段。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把文中存有疑问或较难理解的句子或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研究,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学生自己读课文,罗列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上下讲台指导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有问有答”的环节。比一比谁的问题最精彩,谁的回答最有理。生1:我的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好,第一个问题提在我们面前,看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A: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惊异”是指“我”在北京的冬季,竟然还有人在放风筝;“悲哀”的是看到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曾经粗暴地撕坏了弟弟的风筝,从此留下了一件让人终身遗憾的往事。
师:回答得真好,他把这个问题分解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比较好懂了。请同学们继续提问。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B:我觉得这个春天应该是指鲁迅回忆中的春天,是故乡的春天,而在是严冬的北京,看到了风筝勾起了鲁迅的回忆,所以说“在天空中荡漾了”。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生C:我觉得是因为作者看了这书以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句话的道理,回想起自己曾经踏扁了弟弟的风筝是不对的,是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件事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感到“不幸”。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融进了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中了。看到这本书让鲁迅认识到了一个令自己终身无法得到的宽恕错误,不能说不是一种“不幸”。好,请同学继续提问。
生4:我以前也看过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包括今天这篇。我发现鲁迅的文章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如“胡蝶”的“胡”字,而我们现在写“蝴”。我想请老师帮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师:老师由衷地佩服这位同学的大胆精神和火眼金睛,敢于向名著挑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乐意并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鲁迅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用白话文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文言文。而鲁迅所处的正是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写作时不免留有文言文的痕迹,出现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而我们编排的课本,为了尊重原著作,保留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因而就出现了刚才这位同学认为的错别字。同学们不妨再找一下,除了“胡”字还有哪些? 生:还有“那里”的“那”,现在应该是口字旁的“哪”。生:还有“发见”的“见”,现在应该是王字旁的“现”。生:还有“他”,应该是宝盖头的“它”。“偶而”的“而”,现在是“尔”。
师:很好,大家找得很对。现在大家为我们这位同学鼓掌,他的大胆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真正的学习就应该勇于质疑。生5:“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句话我感到怀疑。这件事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为什么他弟弟会忘了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弟弟真的全然忘记这件事了吗? 生D:我觉得他真的忘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年。
生E:我也觉得他忘了。因为当时他哥哥阻止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说明他觉得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件小事,二十年过去就忘了。师:好。有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F:我觉得他没有忘,只是假装说忘了,因为他怕勾起鲁迅的伤心回忆,为了维护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他假装说忘了。生G:我觉得他忘了,可能他记得更多的是兄长对他的好。而这一件事只是小事,微乎其微,不会放在心上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其实无论忘记与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兄弟之间一种深深的情谊。兄长的忏悔,弟弟的忘却,不是人间真情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问题吗? 生6:文章最后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请同学们从深浅不同层次去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生H:我觉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是说鲁迅想逃避。只要不看到风筝,就不会回忆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故乡的风筝是在春天二三月时放的,所以只要“躲到严冬中去”,就可以不见到风筝。后面一句讲鲁迅想躲却躲不掉,虽然是冬天,可他在北京他又看到了风筝,所以他感觉到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
生I:我觉得除他讲的以外,还有一点,鲁迅只要一想起这件事,他就会感到心头涌上一股悲凉,不光光是外界环境,还有其内心世界。
生J:我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四面”还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从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过,讲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反动军阀大搞复古运动,取缔科学思想。因此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寒微和冷气------可能还包括着鲁迅深深地感到这种反动思想的压迫。
师:说得太棒了!你对课文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看过的知识连贯地来看问题,说明你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好同学,我建议所有同学为你的精彩论述而热烈鼓掌!
四、探究主旨
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提问,一个又一个的精辟论述让老师不得不佩服我们同学那种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文章几个重、难句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该说,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大步。对鲁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你觉得鲁迅在“风筝”这件事上,由“毁”到“悔”的转变,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知错就改
生: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反省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使这件小弟已经忘却的事还20年后还耿耿于怀。在生活中,你们与家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误解和冲突吗?在鲁迅身上,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生:有过,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懂得反省,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得不好?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也可以,等到别人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月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是个什么形象?
五、小结归纳
延伸主旨
师:一次原本出于对小弟负责的举措,却因小弟的全然忘却而给鲁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兄长的忏悔和弟弟的忘却中,不能不让人在肃杀的严冬中感受到“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浓浓兄弟情谊谱写的一首友爱颂歌,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同学们课后去探讨,就文章而言,除了表现兄弟情谊之外,还有哪些主题可以挖掘,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新课标力图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如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面对初一的学生,要学习鲁迅的文章,毕竟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引导、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思维,积极的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之中。
2、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鼓励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做好问题的延伸工作,学生的问题有些肤浅,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追问,以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延伸的问题,更有思考性,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尽最大可能肯定学生的思维。
4、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探究问题的可能了。
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要把课堂变成某个人或几个人的表演舞台。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程娆一、创设情景,导入谈话导入:孩子们,北京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都,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她是祖国的心脏,......
《少年中国说》课堂实录原创参赛】“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打造高效阅读课堂”主题 研究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通榆县第二小学徐春颖 师:(指板书)请同学们齐读“......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谁更伟大?》课堂实录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由“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
《蝶恋花·柳永》课堂实录汕头市实验学校吴琼红一、回顾词的基本常识。同学们,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词。词我们接触过,谁能背诵一两首曾学过的词?生1:李清照的《如梦令》„„„......
《降落伞》课堂实录与分析三跃中心小学司志云孙厚荣[教学过程](一) 视频导入 引入问题1.观看视频。师:认识它们吗?12月15日,嫦娥三号拍下玉兔月球车上五星红旗画面,中国人的登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