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三步法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6-04 07:12: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三步法

内容提要:

“课前挖掘教材思想性,课中感染默化学生,课后活动升华感情,”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课前挖掘、课中感染、课后升华。

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自古至今都有精辟的论断。古代教育家韩愈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近代的语文教学原则曰:“文道统一。”现行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语文教学非渗透思想教育不可。

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前挖掘教材思想性,课中感染默化学生,课后活动升华感情,”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课前挖掘教材思想性。是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一步。大家知道:按照教学原则,教师在备每一课之前,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考虑如何把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材的本身就含有作者的写作目的,它的安排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而我们所教的学生与教材内容所处的环境不同,就更要挖掘课文的思想性。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六年制语文第十二册)一文,作者安徒生写此文在于揭露资本上义社会的罪恶,寄予对受苦受难劳动人民的同情.对于这些,我们的教师是把握得住的.而再细心琢磨,此文不但要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而且还有让学生树立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意图.忽视了这-点儿,就不可能全部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性。

二、课中感染默化学生。在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后,教育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性,首先体现在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故事和人物的形象感染,从而使思想感情发生潜移默化地转变。还拿《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吧,为默化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对小女孩的同情,我注重了让学生在体验情感上朗读与巧设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与课中人物发生共鸣,像小女孩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寒冷、饥饿、痛苦、孤独而幻想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的句子,我都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后再朗读,尤其是小女第四次擦火柴幻想出奶奶的句子,在读之前,为了渲染气氛,我先让学生复述前三次擦火柴幻想的情景后,又巧妙提问:“小女孩前三次的幻想都破灭了.她会有什么心理呢。”学生问答:“有怕幻想再破灭的心理。”我又问:“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在她跟前时,她又会怎样想呢?”学生有回答想留住奶奶,也有说是绝望的心情。我就启发:“怕的心理、绝望的心情应该怎样读呢?”学生在讨论中先体验了小女孩的处境,又体验到小女孩绝望的心理,后来说要用先惊喜后绝望的情感去读。应该读成这样:“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当我试读了之后,学生被我的读声所感染,对小女孩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有的同学竟掉下了泪.学生们再读这几句时就很容易带出同情的感情。为了增强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痛恨的意识,在讲到小女孩悲惨地冻死在旧年的大年夜里时,我设疑道:“可怜的小女孩该不该死去?”学生说当然不会。“但她为什么竟死在大年夜呢?”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我又问:“大家这时有什么体会呢?”学生讨论可热烈了,有的神情发怒地说不砸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世界上受苦的儿童就过不上幸福的生活,也有同学说要是小女孩生活在我们国家里就好了。听了这话后我就点拨道:“大家与小女孩是同龄人,你们又生活得怎样呢?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议论后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而美满的生活又来自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时我就趁热打铁:“那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呢?”此时的学生己被课文的故事所感染,大都均能脱口而出的说:“恨资本主义社会,爱自己的祖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三、课后活动升华感情。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就教育方法而论,结合课文内容组织有针对性的有益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再教育的主要途径。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后.我并没有认为就此了之.我想学生爱与恨的思想在课上是潜移默化了,但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哪里,有些学生虽生活在其间而不能真正体会,因此,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参观访问本地敬老院的活动。活动前,我事先与院领导联系,让其讲一下党和政府对老人的关怀,又和老人谈妥让他们讲讲解放前后的苦与乐,再安排好学生的采访项目。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听院领导的讲话,访老人们的生活,看院里的陈设,耳闻目睹了社会观实.升华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

语文教学课前、课中、课后思想教育的方法,在大多数语文课中都能得到应用。

如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在课前除把握住培养学生颂扬父爱的思想外,又挖掘出地震时“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这里渗透着讲究科学的思想,所以,还要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思想。课后为了增强学生爱科学的意识,组织学生到当地苗圃参观,并请苗圃的指导员讲科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当指导员讲了一位果园的工作人员为防止果树病虫害,给百亩果树配制一定浓度的药剂时,因看错一位小数点,喷药三天后,树上的花蕾全部枯萎脱落.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而后被判刑坐牢的事例后同学们甚为震惊,认识到科学技术来不得半儿马虎,活动升华了学生爱科学的意识。

事实足以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所运用的课前挖掘教材思想性,课中感染默化学生,课后活动升华感情的三步有机结合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2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今天,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他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从口头说话到书面运用,都潜在着巨大的思想教育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是“辩证统一”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怎样才做到根据语文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认识作者、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

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各行各业的事业有成者,他们创下的骄人业绩,谱写下的华章,都与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分不开的。利用作家和时代背景,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课文中,凡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其作者必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古代有李坤、李白、贺知章、陆游等名人,多是诗人或政治家;现、当代的有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等,多是小说、散文家。除了名人名篇外,教材中的“无名作品”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虽然小学教材中有关名家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教师仍要不失时机捕捉其教材中有限的背景资料,充分进行思想教育。

如《示儿》作者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主张抗金,曾到抗金前线参与军务。他的抗金主张一直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几度被罢免官职。作者盼望死后还能听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消息,表现他对祖国热爱之深,对金统治者憎恨之极,虽然他已濒临死的痛苦,但在沉痛之中包含着希望与信心,悲愤中又交织着乐观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示儿》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更应结合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针对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思想,对台湾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喜欢《示儿》,而且更怀念陆游,敬重陆游的伟大人格,且表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同样,世界知名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家境极贫困,忍受饥饿处处遭到人们的歧视。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勇敢追求理想,终于成为一个艺术家。“丑小鸭”的遭遇就是生动的说明。面对寓意深刻的寓言和顽强的作家,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加以渗透,教育学生刻苦自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感情。

二、要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内容。

学校最经常、最大量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因此要坚持“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比较注意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 渗透,贯穿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如我在教《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铺垫“爱国情”,我制作的课件是再现了刘翔、张怡宇等奥运冠军在奥运夺冠后身披国旗奔跑、热泪目视国旗升起的动人画面,以及香港回归时“米”字旗缓缓落下,而我国的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感人场景,这一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情感的铺垫。然后,自主读文,感知“爱国情”;要求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标上自然段,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让学生真切地从旅居海外留学生身上品出了沉甸甸的“国旗情”,感知到“浓浓爱国情”,对留学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最后,品味语言,体验“爱国情,从“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而达到了理解教材的目的。

三、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

“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课文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学习之前或学完后来一段思想教育,更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生硬地说教。如我在教《绿色的办公室》一课时,课本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湖边的树林里,有列宁的‘绿色的办公室’。屋顶是蔚蓝的天空,地板是碧绿的草地,一截树桩是列宁办公室的椅子。树桩后面,有个‘人’字形草棚,草盖得厚厚的,只容得下一个人躺在里面,都是列宁的卧室。草棚的一头,堆着高高的草垛,那是‘割草工人’的劳动成果。对着草棚,两根树叉支着的横木上面,吊着一口用旧了的锅,旁边放着一把黑铁水壶。那是列宁的厨房。”文中没有一句话说列宁的生活、工作条件是如何艰苦。更没有一句话说明列宁如何具有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要教学这一段时,先让学生熟读这一段,然后从字里行间引导他们抓住“草棚”、“树叉”、“旧锅”、“水壶”等实物的主要词语,通过反复细致地品味,理解了词句和文意,认识了形势的险恶,条件的艰苦。从《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名称,从把天空称为屋顶,草地称为地板,草棚称为卧室等语句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列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里的重点的词句又使自己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课文的具体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实践证明,语文课具有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语文教材充满了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语文教学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就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诱发在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范读,导读,让师生把真情实感倾注于语文教学中,进入“情融融,意切切”的情感熏陶中,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已入境,动情之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通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如我在《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茫茫草地和皑皑雪山,让学生感受这些地方的气候变化无常。再学生听《长征之歌》,让歌声把同学们带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然后,又充满激情地范读课文,此时,我闪灼着泪花的范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上静极了,激情从学生的心头涌起,许多学生流下了热泪,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进入语文情境,课文中的老班长的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学,接着我又让学生读重点句:“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进行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内心体验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我无限难过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感情朗读中,这种从感情入手的方法,体现了大纲中“以读为本”、少一点讲解,多一点感情朗读”的情感教育的优势,既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情感熏陶强调情感因素的教化作用,从而有机地渗透了德育。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这需要我们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第3篇:把握教学契机渗透思想教育

把握教学契机 渗透思想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意味着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诗教学三步法

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博采众长,优化古诗教学,我觉得这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作者/庄 敏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诵读

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对他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 落实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那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三步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三步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