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谈些养生散文
谈些养生散文
人们都叫他吴老师,他也没有推诿,顺应物语,我自然也叫他吴老师。
认识吴老师,是在他的养生堂。那地方不大,也很难找,但只要留心,就会发现,玉泉中路段北面,一批矮矮的门面房。门面房的西头第一家,仄仄一扇门,红红黄黄的颜色,歪歪的写了几个字:吴师养生堂。很不讲究,但也很有意味。似乎这一切都有大隐无语,别有洞天的意思。
第一次去那里,我是贸然前往的,因为颈间不适腰部劳损,很想让人按摩一番,也就在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地方,也就独自前往。走进养生堂,短短的走廊,一股沁人的檀香,悠悠忽忽的空气,暗淡无光的氛围,颇有几份神秘。
穿过走廊,侧身转过,就是正门,进入其中,两张单人床,床上铺着白布单,床间挂着白布帘,素素的静静的,再看白色的墙体,一幅中医救生图悬挂正中,图上注解着人体的经络穴位,关乎着健康走向,暗含着生死命题。
在房间驻足时,有人问语:来了?我应声寻去,一看才发现里间才是正堂,我站的还是过道。看来养生堂是单元房改建,很不规则。问话的是一个男人,声如铜鼓轻敲,色亮质脆,音准语温。而我看到的则是一个人高体胖,满脸春风的女人。她和气绵顺,问我做什么?我看了看她,指了指自己的肩和背,进了正堂。
她让我坐在一个木凳上,然后喊了声吴老师,随着她的声音,正堂北面的房子里走出来一个男人,印堂发亮,满脸清气,一道黑须垂于颊,一身汉服罩人心。他手上还拿着一本书,看我坐静,放下书,走上前,捏我颈间,又摸我骶椎,说颈犟血阻,椎有偏位,顺理推拉,提肩走颈,无大碍。话不多,却很有韵致,一听就是问我“来了?”的男人。
这个男人就是吴老师。
吴老师生平如何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她是西府人,周文化的中和顺里,中庸大道在他的身上很是浓厚。在他里间的治疗按摩室,我看到一幅很大的字:吾救谐和。似乎他所承担的不是个体的义务,而是一代人的使命。留须也就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心结。在他给我按摩的过程,我感受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梳理,经络的顺畅,更让认可的是对于人心的疏导。很多前来按摩的人起初都有点病呀痛呀的症结,来回多了,个个都很喜气,神色飞动,心里饱满,很是精神。据我观察,吴老师在按摩时手法无非推拿,指法无非按捏,但推拿的过程总几句顺心的话,让人起合与推拿相携,咳嗽与按捏磨合,话不多,却入心。心随指走,意随念起,通气顺理,人在禅境。这样的养生其实是在养心。心力齐,身体健,谐和自在,快乐自生。这也许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我把自己的感觉告诉给吴老师,他谦和一笑,也就是平心平气平生。我笑应,无怪乎半人半仙半梦。
就这样我和吴老师成了熟人,一个能感应彼此心灵呼应的人。至于他的年龄、经历、生活,我都不是很清楚,其实也没有必要清楚。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擦肩而过的人,匆匆复匆匆,能给人慰藉、顿悟、谐和的人总是寥寥,而使人醒悟、提升、晓畅的人总能留在心里。如此,不是很好,何必其他。
在吴老师的养生堂,还有几个女弟子,她们都叫他吴老师。第一次我看到的那个满脸春风和气绵顺的女人姓王,来自终南山下一个偏远的.小镇,淳朴自然,待人热情,看见来人,笑的象四月的桃花,灿烂妩媚。她应该是吴老师的真传弟子,待老师尊敬虔诚,手到心到,是养生堂名义“堂主”。后来见到的有小张和小赵。小张不小,应该有五十开外,但她的性格像个小女生,羞羞的笑脸,活波的语态,一个至柔温顺的女人,一个男人喜欢看喜欢想的女人,一个喜欢钻研喜欢学习喜欢问问题的女人。到不是婆婆妈妈,而是恰如其分,春水入心,春花扑面。小赵我只见过几面,年龄十七八,性情却似秋水至深,无过多的话,只是默默地按照吴老师的指点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听吴老师说,一个难得的女孩子。听小王说,一个懂事的女孩子。听小赵说,一个很难想象的女孩子。他们的话给我很多空间,很想了解小赵,但机缘不巧,我去了很多次,小赵都在给别的客人忙,而我从来没有和小赵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接触。遗憾是有,但一看到吴老师,心里就平和了许多。
好久没有去养生堂了。看窗外,春来了,气暖了,人的筋骨和自然谐和,也需要舒松。于是就想到了吴老师,进得门来,很是惊讶,随着吴老师一句:来了。我看到的一个清瘦红润,光泽鲜活的男人,他的长须没了,完全的变化,完全的新颖,一个全新的吴老师就站在我的面前,莫不是内心有高山流水,就是生活有丝竹之音。我问吴老师,变从何来?他笑笑,来了?再无他语,而声音依然如铜鼓轻敲,色亮质脆,音准语温。我明白,就坐到木登上,吴老师走向前,一推一按,似春水渗入泥土,如小溪归入大河,自然顺畅。
就在此时,有人进来,吴老师问了句;来了?来人一进们。来了、来了。吴老师,年轻了十岁啊。吴老师笑了笑,来了好来了好。来人说,拖福拖福,吴老师应答,顺心顺心。
看来,养生是在养心,气顺则心顺,心顺则机理蓬勃,心顺则万物繁茂。
第2篇:国医大师谈养生
国医大师谈养生:大德必得其寿
王玉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副院长、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医学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贴。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使人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耗散消亡。
静以养神的方法,过去的医家讲了很多,但归纳起来还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对于名利要少思少虑,要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气功、意守、调息、静思,这些都有利于神气的内守。起居有序也是静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神乃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人活着是为了奉献,而不是为了名利。人生几十年,地位、金钱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在老家当过小学教员、中医教师。到了北京,讲课口音重,学生听不懂,怎么办?我就埋头做研究,一本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翻烂了。我还自学生物学、物理学,自制图表,虽然清苦寂寞,却乐在其中。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名与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明辨是非,保持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生活俭朴
我自幼不喜欢大鱼大肉,而习惯于朴素、简单、有序。《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里说的是食物要杂,不要挑三拣四。凡能供人营养健康的食物都要吃一点。但“谷肉果菜”不是依次排列,而应以谷薯、蔬菜为主,肉类次之。《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容易生疮和疔。我一日三餐,不偏食,不多食,不过辛温,不过寒凉。
一个人的事业是最主要的,事业成功了,心情舒畅,脾胃的消化功能也会正常运转,即使吃点肉,也会很好地消化。总之,物质生活不要要求太高,有营养的东西都要吃一点,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被饮食不当所困扰。
修德长寿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个人长寿与否与品德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古代圣人“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的一生都是从事中医教学与研究,是治病救人和培养人才的工作,来不得一点敷衍和轻率。
我今年八旬有余,仍然坚持出诊看病,确实有点累,但看到病人的痛苦,我的累就没有了。对于带教青年学子,我更是乐此不疲。对于研究生的论文,我从不敷衍,逐字逐句地修改,绝不能误人子弟。
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非常重视人的整体平衡。整体平衡是指人与自然界的平衡,机体的内外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保持这种平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包括顺四时、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采取的养生方法也不同。我的养生体会是:静思、守真、敬业、俭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第3篇:从头到脚谈养生摘记
从头到脚谈养生读书摘记
颈部
颈椎活动的准备姿势:双脚分离与肩同宽,两手臂放在身体两侧,指尖垂直向下(坐时两手掌放在两大腿上,掌心向下),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
1.抬头缓慢向上看天,要尽可能把头颈伸长到最大限度,并将胸腹一起向上伸(不能单纯做成抬头运动)。
2.将伸长的劲慢慢向前向下运动,好似公鸡啼叫时的姿势。3.再缓缓向后向下缩劲。4.恢复到准备姿势。
注意咽喉的清洁。每天早晚刷牙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清洗咽喉,持续进行3~5次。
眼睛
日常保护:
1.经常以热水、热毛巾或蒸汽等熏浴双眼。2.适当运转眼球,锻炼眼球的活力。3.经常用手按摩双眼。
4.不要用沾上油污、灰尘等赃物的毛巾去擦眼睛。5.最好工作一小时就休息一次。
鼻子
冷水浴鼻,尤其是在早晨洗脸时,用冷水多洗几次鼻子。
耳朵
1.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
第4篇:专家谈养生史
“养生”一词,也称“养性”、“摄生”、“保生”、“延老”、“寿世”等,养生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导引等。《汉书·艺文志》中载有《黄帝歧伯按摩十卷》,说明我国的按摩导引之术,早在氏族社会便已开始形成系统。中医强调精、气、神和形体的统一,按摩和导引可以通气血、疏积郁,普遍用于治病和养生。
按摩的养生作用
头面部的按摩方法包括浴而、摩目、按耳、叩齿等,占一人重视头而部的保健按摩,原因有以下几个方而,第一:可能是受道家、医家、佛家的影响,尤以道家为甚,道家以精、气、神为内二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在养气练功时常以气功调急内养精、气、神,而用按摩施于耳、目、口外养形体。医家派深受道家影响,如孙思邀、李士材、沈金鳌、吴尚先等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均颇推崇头而部的保健按摩。第一:按中医理论来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所通
第5篇:短篇散文勇敢些吧
短篇散文勇敢些吧
当一个世界里全是雨天时,当一开窗便冷风扑来时,我的世界里似乎还在那风雨中漂泊着,形单影只。
书中是那么多的有志人士言语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而我却在自己的生活中杂乱无章。
一个人要怎样的勇敢才能从这迷茫的世界中走出去,才能到达她心中所向往的大千世界中与事业、对手、竞争和爱情努力搏斗,。
当在这雨的秋冬之季,突然发现自己被这个工作抛弃了的时候,自己也就开始对现在的工作怀疑了是否我在这呆的时间差不多了,是否这里不是那么的需要我,而我是否不该再在这懒散的度过过多的岁月了。
我想是的,我在这里拿着最是微溥的工资,受着渺视的眼光,做着低头哈腰的工作,没有更多的发展,也没有更多的光明,更没有多余的温馨可言。那么,我为何还不走呢?
我要置身风雨中,我想勇敢一次,不论是事来还是爱情,我都想勇敢一次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