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发展的分析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9 07:13: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国内外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发展的分析论文

国内外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发展的分析论文

国际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的发展创新,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创新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从过去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从指标化向模型化形式转化;

二是从单个资产或负债的分析转化为从组合角度进行分析;

三是从盯住账面价值的方法转向盯住市场价值的方法;

四是运用了现代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如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

五是吸收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计量经济学方法、最优理论及情景模拟等。

1、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趋于优化

国际银行界用以进行利率风险计量的方法主要有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模拟分析、VAR 分析等。以上四种方法中,缺口分析偏重短期利差,是最为传统的计量方法,其将利差收入作为衡量利率风险的一项主要经济数据,具有直观性、可控制性等优势。但是,缺口分析存在若干严重缺陷:缺口分析局限于利率变动的短期效应(当期收益),贷款、存款、债券等都以历史成本记帐,没有反映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缺口分析忽略了金融工具(合约)的期权风险和基准风险,也没有考虑到不同期限的资产负债对利率敏感性的差异,以上不足使得缺口管理难以达到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效果。持续期分析针对缺口分析的缺陷进行了改良,不但考虑了资产或负债的成熟期,而且将现金流的到达时间也计算入内,是较为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持续期分析的主要缺陷是,没有充分考虑基本点和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因素,也不能对客户期权行为(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进行调整,而且将利率单一假设为固定利率,当利率变化较大时,使用持续期分析利率风险可能导致重大误差。模拟分析,是在敏感性和持续期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情景假设,兼顾基准利率变化、期权行为、收益率曲线变动,更加全面地描绘出了利率风险的各种可能,风险测量更为精确可靠。而且该种技术依赖于庞大的数据信息,计算量大,原理复杂,对数据和参数的分析与判断需要执行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操作经验。VAR 方法则是通过统计分析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风险计量的可靠性,但是 VAR 方法未完全涵盖可以对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未预期事件,所以还需要采用压力测试等方法进行补充,而且VAR主要适用于计算交易业务风险。国外银行业中,大多银行都采取缺口、持续期、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国际活跃银行更是进入了熟练运用VAR方法的阶段。

2、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被极大丰富

利率风险管理既可以在商业银行内部实现,也可以在市场上来完成;既可以是对原有资产负债的重新组合,也可以借助新的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一般会首先选择通过增加(或减少)资产或负债的头寸,或者调整资产或负债项目的组成结构来改变利率敏感性程度,利率风险管理的表内方法包括投资组合、利率政策、贷款买卖、主动负债等,这是利率风险管理的表内方法。利率风险管理的表外工具能够在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和流动性头寸的情况下明显改善某些利率风险的承受状况。表外工具主要是金融衍生产品。利率风险的表内和表外管理方法各有优劣,表内管理成本低、见效慢,表外管理见效快、成本和专业化要求高。但是,利率风险管理的表内和表外方法并不是孤立和割裂的,综合运用表内和表外方法来管理利率风险能够收到较好成效。在对管理方案的选择和组合中,商业银行需要全面考虑各种方法对利差收入、利率风险敞口、流动性头寸、交易成本、收效时间的影响,以及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情况,1978年以来,我国银行经历了一系列的经营体制改革,但在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还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体制,利率还处于受管制阶段,各种长短期存贷款利率、债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制定,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知识利率的执行者。并且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都在人民银行计划控制下,存在着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利率调整的不连续性。这一阶段管理当局赋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并不要求银行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规避,甚至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此时,商业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资产和负债的对应关系处于无法自控状态,没有管理利率风险的自主权,同时也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率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规范管理。

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开始主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比如,中国银行以进行信用卡大额透支业务来规避人民银行信贷规模管理,扩大自身资产规模,增大敏感性正缺口以增加收入。并且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风险管理逐渐的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国内学者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也从利率管制下的管理和策略转向了利率市场化的管理方法和策略。理论上,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测量方法和管理技术。葛奇在《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一书中系统、详尽地论述了国外现有的利率风险测量和管理方法,并且对美国利率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可概述。实践上,逐步寻求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方法有效应用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途径。戴国强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一书中运用VAR方法、随机分析方法和期权定价方法,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基准利率的选择,利率走势的预测;研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的应用,为我国银行有效控制利率风险,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模型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葛奇 [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2、戴国强 [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第2篇:美国国债利率研究分析论文

美国国债利率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罗斯福新政遭遇滞胀难题后,美国奉行的“凯恩斯经济学派”逐渐被里根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所取代,财政干预开始淡出,货币政策则成为美国主要的调控手段。本文从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和传导机制着手,简要梳理了美国国债利率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希望对今后的投资决策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债;利率;分析

一、美国的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

(一)美国的基准利率及货币政策工具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在美联储缴纳存款准备金的美国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FOMC每隔1.5个月左右会召开一次会议,设定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这个目标值就是所谓的“基准利率”。美联储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使联邦基金利率向目标利率靠近,而美元的市场利率会自发地向联邦基金利率靠近。金融危机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一直维持在超低的0-0.25%。美联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准备金率相对比较稳定,调节贴现率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公开市场操作则是目前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美联储可以调节市场资金的供需关系,引导市场资金价格趋近目标值,改变市场资金成本和规模,进而影响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

按照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从历史规律看,美国对基准利率的调整确实与通胀和就业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从历史走势图看,美联储往往会在经济显示出过热(冷)趋势的初期就采取行动。具体来看,在失业率持续下降至7%左右,CPI显示出加速上行的趋势时,美联储往往会加息,反之亦然,加(降)息明显作用于通胀和就业的时滞大约是1-2年。

二、美国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美国国债的特征与其他国家的国债不同,美国国债具有多重特征:

1.美元无风险资产若不考虑国别风险,美国国债是无风险的。所以当美国市场信用风险上升时,美元风险资产的投资者会转向美国国债。

2.美元流动性储备美元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的主要货币。而美国国债具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特征,因此各国常用美国国债替代美元作为美元流动性储备,例如我国持有美国国债就超过1.2万亿美元。

3.全球投资者的避险资产美国国债是全球违约风险最低、流动性最佳的资产之一,因此也成为很好的避险资产,当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出现动荡时,美国国债的买盘会增加。

(二)美国国债收益率变动的逻辑

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是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的。目前美国国债的市场存量约在18万亿美元左右,美国国债市场日均成交量在5000亿美元左右。2011年以来,美国国债的年净增量在1000亿美元以内,且多是续发到期国债,对美国国债市场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推断,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买卖活动。投资者买盘较多时,国债收益率将下行,反之上行。在这些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因素当中,整体来看,中长期国债受国际局势和基本面影响较大,短期限国债则受资金面影响较大,资金面主要由美联储调节,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又多视经济基本面情况而定。因此经济状况是决定美债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不完全是由本国的.经济状况决定的,中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变动方向也不尽一致。目前市场存量的美国国债有35%左右被外国投资者持有,且占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2000年为18%),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国债以中长期品种为主,因此美国国债(特别是中长期国债)还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以2014年为例,美国本土经济强劲,全年GDP增速2.4%创06年以来最高,失业率一路从年初的6.5%下行至5.7%,接近自然失业率区间,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是一再升温。但是反观全球局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日本陷入负增长;欧元区各国持续疲弱,德、法、意等国国债收益率骤降至历史最低,与美国国债利差达到近30年最高;再加上下半年能源价格暴跌超过50%,全球陷入通缩危机,希腊政局又出现动荡,脱欧风险上升……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美国加息预期日渐升温,2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上行29bps;而另一方面,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被国际避险需求和逐利需求压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反而下行了86bps。

三、当前利率阶段的判断及应对策略

(一)美国经济已经基本从金融危机中恢复,长期低息环境扭曲了资产价格,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符合预期自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大幅降息至今,基准利率已经连续6年维持在超低的0-0.25%,而近二十五年美国加息与降息之间的间隔往往不超过两年。目前美国经济已从金融危机逐渐恢复,就业市场强劲,非农就业数据连续大超预期,失业率持续走低至5.5%,已经进入了学界公认的自然失业率区间(5.1%-5.5%)。虽然PMI、耐用品订单等数据有所反复,但整体来说仍处于高位,为美联储适当加息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受2014年下半年油价暴跌拖累,美国通胀低迷,1月的通胀率为负。25年来,美国从未在如此低的通胀水平下采取过加息的行动。而且当前世界各国大多经济疲弱,处于降息周期。美国若逆势加息,一方面将压抑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助推美元升值,对美国经济造成影响。

(二)预计国债收益率曲线将平坦化上行,但上行幅度不会太大,可适当加大中短期限浮息债的配置力度

2015年美国国债收益率预计将平坦化上行:一方面,加息预期的逐步实现将推高短期国债收益率;另一方面,当前美国与欧元区主要国家的国债利差处于历史高点(目前美国、德国10年期国债利差约为190bps),而世界主要国家又处于降息周期,海外流动性溢出将压抑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上涨。因此,根据利率周期规律,当前投资者可加大短期限浮息品种的投资力度,或者辅以IRS、期权等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待加息调整到位后(约1-2年),再加大对长期限固息品种的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潇,郑辉.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与美国长期利率之谜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12(6).

[2]彭振中,阎畅,朱江水.美国加息周期中债券信用利差变化趋势[J].债券,2014(11).

[3]孙彬彬,高志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及其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J].债券,2015(11).

第3篇:美国国债利率研究分析论文[材料]

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罗斯福新政遭遇滞胀难题后,美国奉行的“凯恩斯经济学派”逐渐被里根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所取代,财政干预开始淡出,货币政策则成为美国主要的调控手段。本文从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和传导机制着手,简要梳理了美国国债利率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希望对今后的投资决策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债;利率;分析

一、美国的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

(一)美国的基准利率及货币政策工具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在美联储缴纳存款准备金的美国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FOMC每隔1.5个月左右会召开一次会议,设定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这个目标值就是所谓的“基准利率”。美联储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使联邦基金利率向目标利率靠近,而美元的市场利率会自发地向联邦基金利率靠近。金融危机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一直维持在超低的0-0.25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国内外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发展的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外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发展的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