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王昌龄七绝差异及其原因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8 07:12: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白与王昌龄七绝差异及其原因

李白与王昌龄七绝差异及其原因

唐代诗坛中,李白和王昌龄七绝以其独特的风貌堪称“七绝双璧”。

七言绝句在盛唐已完全成熟,出现了使后世无法逾越的李、王两座高峰。虽二者所处时代及七绝成就一致,但其七绝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截然不同,值得后人去细细探讨。

一、李、王七绝思想内容的不同

参照《全唐诗》《全唐诗鉴赏辞典》统计,流传且有确切记载的李七绝有84首,王74首。可按赠别酬答、政治时事、战争边塞、妇女题材、写景纪行五类诗作,前者分布为15、21、5、11、22首,其他10首;后者为35、0、10、18、0首,其他11首。可见,李、王七绝几乎涵盖盛唐诗歌所有题材,但王集中战争边塞、妇女题材和赠别酬答,未涉及政治与山水题材,李则取材广泛。本部分以五大类诗作入手,对二者七绝思想内容做出比较分析。

赠别酬答诗。李、王交友广泛,赠别酬答诗婉转真挚却各有千秋。各自表达情愫和感悟生活方式不同,引发诗作取材出发点不同,造成其思想内容较大差异。前者多从日常的送别相思之情巧妙取材。后者两度遭贬,对人情世故感受更为深刻,多从对现实遭遇的慨叹入手精心立意,抒发真情。

战争边塞诗。李取材着眼于描绘某个具体战事,抒发自身抱负、关心国事民生等。王却更多把边塞战争视为历史现象,从各视角深入思考,揭露军中矛盾,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杀敌报国,并深入戍卒内心,突显边愁乡思,寄予深切同情。与李相比,王的战争边塞诗更丰富更深刻地从深沉的历史和厚重的社会中取材,更突显出当时特有的时代风貌。

妇女题材诗。李善描写女性美貌与豪情,特别是贵族、侠义女性的美貌和豪情,但只有少数几首。王多以情思婉绵的闺情诗、宫怨诗著称,多揭露君王喜新厌旧、荒淫无度,刻画女性心理、情态、举止、妆扮、环境和深情,寄托诗人对女性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上述几点基本涵盖了李、王七绝诗作在取材立意等各方面差异。二者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决定了在取材方面的较大差异。李重在从政治民生和社会自然中汲取素材,抓住情与景的契合,多写景纪行、政治时事。王重对传统题材深入开掘、拓展和再创造,多以边塞诗、宫怨诗一吐愁肠。这是二者七绝思想内容的重大差异。

二、李、王七绝艺术风貌的`差异

从总体艺术风格、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入手分析二者七绝整体艺术风貌的差异。

1.总体艺术风格:壮阔俊逸与刚健深婉

李七绝多豪放俊爽,清新明快,融入丰富思想情感表现现实与内心世界,是现实和超现实的完美结合。王多取材厚重的现实社会,构思精巧新奇,艺术手法婉曲多变,刻画“襞积重重”的“深情苦恨”,艺术风格为“绪密而思清”,雄浑刚健,深婉隽永。

李诗艺术风格有强烈主观色彩,大处着笔,主要侧重抒写内心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细致描绘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是超现实主义范畴,展现一种奔放的壮丽美,追求神似,着重表现其内在美。王则是客观诗人,小处着手,重对物象和情思的客观细腻描述,含蓄委婉抒发深情苦恨,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表现一种婉转的含蓄美,力图真实典型地再现现实生活,追求内外兼美、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2.语言风格:自然明快与简练清峻

语言风格上,李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博采众长,形成清新明快、通俗精练、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极富动态美,尤以送别诗和山水诗为最,诗人多于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获得审美感悟和缕缕情思,表现自然美、人性美、动态美和畅快美,语言平易真切而浑然天成。

王诗语言风格主要是简练凝重,婉转秀雅。他善捕捉现实生活中自身感悟最深、观察最细的各方面,冷静客观地将典型物象和细腻情思柔于一体,并深入挖掘特殊美感,语言锤炼浑成,声律和谐,突显其语言凝炼刚健、蕴藉婉转的总体特征。

是故,李诗语言以自然流丽取胜,夸张想象之风如行云流水,呈现单纯美、气势美和动态美。王诗则以锤炼凝重见长,构思奇巧之格如精雕细刻,呈现委婉美、细腻美和刚健美。

3.表现手法:多管齐下与奇特婉曲

李善用赋法,使诗淡丽邃美。奇特想象中巧妙融合比喻象征、拟人夸张与激情,使诗歌形象和气势更为丰富生动、激昂有力。王诗长于心理和细节刻画,并柔之衬托、渲染、抑扬、比兴等,构思奇特,格调高昂,含意深婉,以女性诗特为尤甚。

三、李、王七绝差异之原因

李、王七绝赫赫有名、沾泽后世,却呈现较大差异,这与其家庭出身、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等是分不开的。

李白诗作与其儒释道结合熔铸百家的开放性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他豪放爽快、侠义柔情,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性格清高孤傲、蔑视权贵,两度遭人所谗排挤出京,愤慨不平而寄情山水,故多为抒情言志、妇女题材、吟咏山水和赠别酬唱类,诗风飘逸清新、自信昂扬,语言自然明快、真率活泼,气势豪迈俊逸、激情奔放。他始终保持奋发向上、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把忧虑时局、抨击时弊、关怀民生与宣泄个人愤懑相结合,至死不敢忘忧国,并在各类诗作的内容取材、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昌龄一生坎坷,漂泊不定且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曾北游河陇边境,两度被贬边疆,与其战争边塞诗多而优有着密切联系。一生抑郁不得志,交友甚广,与“王孟”、“高岑”、李白等均有酬唱,又深感世路艰险、友情珍贵,浪漫情怀隐而不发,忧国忧民、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故其七绝中送别酬唱诗感情真挚,寓意深婉。他出生孤寒,生计艰难,使他观察问题较客观敏锐,七绝诗作中处处显露出社会历史的厚重感及思想情感的细腻美,折射出含蓄隽永、深情苦思的诗风。

正因如此,他的诗作多反映边塞战争、对友情弥足珍惜,或对女性遭遇的关注同情,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手法婉曲多变,表达“襞积重重”的情思。语言锤炼凝重,自然细腻,呈现出绪密思清而深婉隽永,雄浑秀雅又刚健激昂的整体风貌。李七绝则多是飘逸疏淡、清新自然,常用众多意象表现单纯情思。等等诸如此类的差异,都与其家庭出身、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等的差异紧密相连。

李、王为七绝的成熟和繁荣做出重大贡献,更为之增添了万丈光芒。本文重在以二者七绝差异为基础,对其七绝的思想题材、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深入从家庭出身、人生经历、思想秉性和创作态度等方面阐释其存在差异的原因,这对比较研究和诗歌教学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第2篇:王昌龄与李白

王昌龄与李白

王昌龄与李白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诗人,而两人有着怎样的交集呢?王昌龄与李白的送别诗作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以及送别诗,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

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王昌龄闻讯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虽短,但情谊深长,耐人品味。

王昌龄和李白的送别诗

王昌龄长于古风,他所作的《从军行》、《出塞》、《长信秋词》等早已家喻户晓。他曾因不拘小节,遭“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27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被贬,从岭南归来后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为江宁丞时,送朋友辛渐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时所作。不久,他即被贬龙标。李白遥寄明月,充满同情和关切。今辑几首同赏。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云水闲聊: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很重友情的诗人。就他们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送魏二》前两句描写送别饯宴场景:清秋时节,橘柚飘香,江楼醉别,气氛温馨,酒深情意深。风雨入舟人也入舟。舟离去,人欲醉;一个“凉”字,场景变换,时间推移。后两句“忆行人”身处千里之外的潇湘,孤月凄清,猿啼入梦,教人如何不愁煞也。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拟,更有余韵不绝之妙。

第二首更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吴地江天烟雨迷蒙,王昌龄不写梧桐雨声,池塘残荷,檐间铁马等秋雨细节,而是将听觉视觉感觉整体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浩大雨势,这就是诗坛高手的气魄。诗人的耿介傲岸正如诗中的楚山,孤傲地矗立在吴地烟雨江天之中。最后一句,诗人从冰清玉洁,清澈无暇的玉壶中捧出冰心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对亲友的深情,以及对品质信念的坚守。

第三首是李白听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下了这一首注满同情关切的诗篇。杨花、子规都是暮春的代表意象,杨花随风飘荡,漂泊不定;子规啼血,夜夜不止,给人以悲苦无边的感觉,暗喻王昌龄的苦难命运。后两句将自己的愁苦与王昌龄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愿逐月华流照君”,“悲伤着你的悲伤,痛苦着你的痛苦,” 此刻的李白是一个多么多情的人啊。

第3篇:李白与王昌龄

李白与王昌龄

著名的浪漫诗人李白与诗人王昌龄有着哪些故事呢?李白为了王昌龄创作怎样的一首诗篇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白与王昌龄,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

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王昌龄与李白

王昌龄与李白

王昌龄与李白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诗人,而两人有着怎样的交集呢?王昌龄与李白的送别诗作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与李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

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七绝圣手”王昌龄

“七绝圣手”王昌龄

导语:王昌龄是一位才华洋溢的诗人,也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而王昌龄七绝诗尤为出色,被人们称之为“七绝圣手”。

一、交游广阔才情横溢

王昌龄在当时的诗坛就已经独树一帜、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等都有交谊。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他的诗歌艺术不仅在边塞题材上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方面同样不输他人。比如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白与王昌龄七绝差异及其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与王昌龄七绝差异及其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