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王昌龄的七绝诗”。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班级:汉文2班
姓名:王 冠 兵
学号: 2010504047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摘要: 盛唐,一个多么锦绣的名字。唐诗,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梦回唐朝,看千障关山,万里明月,令人产生太多的美好遐想。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唐诗则是唐王朝最耀眼的辉煌点。在唐诗的百花园中尽情盛开着个性迥异,各怀绝技的奇葩。在那短暂的半个世纪,他们自己的独创才能造就了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诗学奇迹,竟是那样的万象含蕴,诗情激荡;扬翊风骚,群彦汪洋。因此,中国诗歌史上便有了最瑰奇博丽的一章。这一大群优秀卓越的诗人中,王昌龄就是一位相当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圣手 边塞诗 送别诗 妇女诗 艺术风格 人格魅力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殷番《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其七绝尤为出色。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素来享有极高声誉,与李白并称。如明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又说:“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官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他赞誉说:“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这不仅是因为王昌龄的七绝立意警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也因为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亦云:“唐人除李青莲外,五绝第一,其王右丞乎?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下面就以王昌龄诗歌中类型最值的称道的和代表诗人卓越成就的题材对其七绝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即边塞生活诗,女性怨情诗和送别赠答诗。
爱国是一个恒久的话题。爱国有设身处地的爱,也有身入其中的爱,王昌龄的边塞诗就充分体现了一种置身其境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用激越热烈的情绪歌唱唐军的声威;用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沙场拼杀的壮烈残酷及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从而表达出对将士的关切和对边塞的一种独钟的情感。同时他又毫无情面地揭露战争的阴暗、残酷,把矛头直逼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给人内心的那种悸动与震撼久久难消,他总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天下百姓请命祈福。王昌龄的诗歌充满着现实主义的味道,无论是描写战争场面还是将士们的边塞生活,都是来源于眼前的真实存在,来源于自己的所思所感。如他最有名的《出塞》,此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诗的前两句,诗人描绘出了一幅寥廓、苍凉的夜景图:暗紫色的绵亘的古城墙,苍青色的夜空,悬在中天的银白的明月,这灰暗色调的画面上,一定还点缀着戍边征人营帐中星星点点的灯火,读之颇能令人遐思。后两句是何等慷慨激昂,何等的气吞天宇。秦汉的明月依旧还在,但是国家仍未安定统一,那绵绵雄起的万里长城似乎连起战士们誓死报国,抗敌御辱的爱国情怀,还有那渴望建功立业的纠纠壮志。只要龙城还是飞将军驻守,入侵者就休想度过阴山。多么的气势逼人,多么的大气凛然。这是唐王朝整体精神风貌的一个极经典的缩影,这才是真正的盛唐气象。《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开头诗人就以现实中的景物进行叙述,“长云”与“雪山”,“孤城”与“玉门关”;这是两对在边塞诗歌中很常见的物象,然而一个“暗”,一个“望”,先是以辽阔的视野,高举的情思将边塞宽阔广博而又苍凉的景致完全勾勒了出来,让人不觉一阵气闷,这样的气势与感染力尽在一个全不见形迹的“暗”字上。而后的“望”则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苍凉孤寂,空旷的大漠之上,与玉门关相距千里的孤城默默的,良久的,甚至可能是千载不变的回望着玉门关,更是回望着关内,回望着征人们的家乡。诗的后两句则显示出将士们必胜的决心,面对困难危机的一种无畏的英雄主义。将士们身披战甲,气势逼人,如果楼兰不破就终不回家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一幅典型的西北边塞战时的图景,置身其中使人拥有一种壮阔粗犷的胸襟。画面上涂满了黄色基调的惊沙走石,弥天蔽日,飒飒有声,在布满风沙的画面中,一杆红旗在矗立的辕门之上猎猎扬卷,透过风沙可依稀辨认连营的帐幕以及奔突而出的战骑,黄与红两种热烈的色调主宰画面,渲染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画面有一种律动感。同时也从侧面写出边塞生活的单调孤苦。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景物能触动诗人特定的感情。例如《从军行七首》之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作者以一位情感中人的视角与感知表达自己对将士的关心,充满着温情,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敏锐的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自己非战的思想,体现自己怀世忧民的情怀。诗人诗中出现的“烽火”“羌笛”“琵琶”“云沙”“铁鼓”等富有特征的边塞景观,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促使情与景的水乳交融,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诗人总是以一种铮铮男儿的形象看待眼前的一切。他用一种对边塞的独特情怀,对战争的个人体悟,对将士的深厚关怀,通过自己心灵的感受丰富了诗歌的世界,突出了自己的人格与性格。
王昌龄的送别诗显现出一种男子汉的形象,没有女子般的哭哭泣泣,诗歌所传达出来的都体现着一种乐观的情绪,但又不失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诗人写送别诗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在诗人的诗歌里充满着大气豪放。我总是认为王昌龄的诗歌有一种别样的魅力,给人一种激昂的生活态度。王昌龄的送别诗着意写别后情景,打破那种当时送别写当时之景和当时之情的规范,总带着一份离别感伤与难以倾诉的凄凉,似乎此别便是生离死别,永不再见。何必!何必!诗作《卢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首诗是作者贬赴龙标途中,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此诗完全是虚写与朋友别后的情景,想到友人从卢溪出发沿江北上,经过武陵,溪口有舟,乘舟远行,江水伴友人前行,而自己却不能同行相伴,表达出自已的惆怅之意。友人出洞庭湖由此入长江,沿江西行经过荆门山,再经三峡入蜀,最后一句则劝慰朋友别因为在月下听到猿啼而忧愁。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就连分别后都惦念友人行程如何,更加深切地写出了对友人的留恋,足以见诗人的抒情真挚朴实,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只是情动于衷,情于自然,有感而发。昌龄诗的的另一特点是借送别以明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写的。前二句写寒雨连江,夜色茫茫,楚山孤立,使意境格外凄迷开阔。可能是在设置悬念,这样的环境送别自己的好友,而一路所看到的都是那样的让人心生悲伤之情,自己或友人肯定会相拥而泣,有道不尽的感伤。然而后两句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诗人却以抒情来言志,让友人告诉自己洛阳的家人自己仍冰心玉洁,志趣未改,品节不移,言语间流露出君子的伟岸,坚持自我的操守。同时也表现出与友人之间的感情深挚。二人互相共勉,人生觅得如此知己,此生足矣!“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而现在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别陶副使归南海》),此诗作于江宁任上,是诗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送友之作。陶副使为岭南采访处置使之属官,要从广陵返回南海(今广东广州)。第一句写陶副使从南越(今广东、广西)归来,梦中也想念着海楼,言其归心似箭,引出送别。第二句写二人分别的情景:时在广陵,新月当空,海亭饯饮,秋风送凉,撩起离情别绪。第三句却以宝刀相赠,一扫悲愁气氛。第四句再以功名相许,祝愿陶副使立海战之勋。于是,送别就成为对朋友的勉励。读其诗,不会悲观厌世,不会垂头丧气,更不会沉沦堕落,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多的是豪气和壮志,一扫前人的分别悲苦凄凉,独树一帜。“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送窦七》),该诗突显出诗人对于离别这样令无数人感到伤心难过的反抗,写出了盛唐气象里的慷慨旷达,透露出一种昂扬乐观的心态,这是时代的最强音,是诗歌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如此送别加离别,可谓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女性诗是王昌龄诗作中又一含金量相当大的题材,其大致可分为三类:闺怨诗,宫词和妇女糊口诗。王昌龄生平并不得志,屡遭贬谪,在自己的诗界里也曾写出“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满怀豪情的诗句,但现实却总不如意,因此他创作的女性怨情诗同时也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情绪的不称意,闺怨即生活怨,宫怨即君主怨。这便体现了诗人是性情中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才让我们感受到真切与真实。其闺怨诗最出名的是《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精妙之处就是不像传统写闺怨诗一味的充满着哀怨之情,全诗不见一个“怨”字,从女子“不知愁”到“上翠楼”,接着笔锋低转看到陌头杨柳,使之情绪低落下来。“悔”字令人玩味十足,丈夫离去,自己没有抱怨反而自己开始自责,诗人把女性那种微妙的心理特点通过女主人公自己的悔恨表现出来,以一种自然的雕饰写出了女子对丈夫浓浓的思念,感情深厚真挚,回味无穷,叫人心为之触动,可见诗人的炼字功夫了得。王昌龄的宫词以宫怨诗为最,他是盛唐诗坛“最擅长写宫怨的诗人”(李珍长《王昌龄研究》91页)。清代沈德潜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王昌龄的七绝诗就善于运用含蓄的手法来反映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王昌龄的宫怨诗中《长信秋词》五首是历代传颂的名篇。“奉帚黎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盘桓。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前二句写女子天天打扫宫门,宫殿,无聊摇着团扇,此情态写得极为传神,不语而神伤。后二句转写女子心理,感伤容颜已逝。作者以“玉颜”借代美貌的被弃宫女,以“寒鸦”暗喻新宠人,以“玉颜不及寒鸦”矛盾之举,委婉表达出被弃宫女深沉的怨愤,适当的比喻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被弃宫女的同情,以“日影”比喻君王的恩宠,借“团扇”寄托了对宫女被弃遭遇的强烈同情感,因为扇入秋而被闲置,这正与现在“奉帚”的宫女同一命运,通过代物托情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借失宠者的悲哀与凄凉心境,也蕴含着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君王重视的苦闷。“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西宫春怨》),写出妒忌他人之得欢,哀叹自己之失宠的心理。“谁分含蹄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西宫秋怨》),写出自己对君王临幸的失望但又为完全绝望的矛盾心情。至于妇女糊口诗,诗人则重注用平时化,生活化的语言描写妇女们的普通生活。古人云: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诗的语言要求千锤百炼,具有精粹性、形象性、音乐性。王昌龄的七绝所用的皆是寻常字眼,从未见僻字生词入诗,朴素、明白,读之朗朗上口,单凭耳听也能听懂,这在古代诗人中是难能可贵的,但这些朴实明白的诗歌语言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人巧妙将采莲少女的活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赞美劳动妇女的多彩智慧与勤恳淳朴。“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开来浣纱。”(《浣纱女》),以大白话语言描写女子在江畔浣纱的场景,体现了自由安闲的生活情态。诗人基本多以白描的手法或轻快的口吻写妇女的劳动和生活,读来使人倍感舒适亲切,使人感受到文字背后情感的跃动。胡应麟说:“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淫„„《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这就是王昌龄写人写景高出一筹的地方。
王昌龄作为盛唐诗坛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己更展示着唐王朝的魅力。在他的诗歌题材中,时刻透露出现实主义的味道,诗人立足现实,感于现实,内心触发于现实,情感才真挚深厚,更能引起读者的内心震撼。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的检验,最后定格为一种文明的精华。他的七绝超凡脱俗,极具清刚之美,其诗格调多样,或高昂雄浑,或凄迷低沉,或清丽淡雅。诗人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通过以送别赠答的方式,通过对女性生活和心理的刻画,以一段段的人生历程把自己思想中的点点滴滴用七绝的形式为后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唐朝,更是我们记住了这位血骨丰盈的盛唐诗人。我们应感谢王昌龄,是他让我们沐浴在伟大中华绚烂的文化中,是他带领我们徜徉着“盛唐的诗,诗的盛唐”的绝美花海,是他将盛唐的历史地位与诗歌地位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王昌龄的才能并非只在对七绝的贡献,他的五言绝句,他的古风创作,他的歌行体写作都体现着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本文就只以七绝形式对其进行探究,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多面更深层次的去了解这位优秀的盛唐诗杰——王昌龄。
参考书目:
殷 璠 《河岳英灵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 人民出版社 2004 李珍华 《王昌龄研究》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 毕士奎 《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李云逸 《王昌龄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班级:汉文2班姓名:王 冠 兵 学号: 2010504047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摘要: 盛唐,一个多么锦绣的名字。唐诗,一个多么亲切的......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内容摘要] 本文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
“七绝圣手”王昌龄导语:王昌龄是一位才华洋溢的诗人,也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而王昌龄七绝诗尤为出色,被人们称之为“七绝圣手”。一、交游广阔才情横溢王昌龄在当时的诗坛就已经......
在唐诗七言绝句中,除李杜之外,谁的七绝写的最好?我以为那就要属王昌龄了。其实早就有王长龄是“七绝圣手”的说法。他在唐朝时,王昌龄就是和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已经......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