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5 07:12: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四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材第52页的例4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单价×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数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请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推算。3×7=()×()=42 21÷3=()

42÷7=()

21÷7=()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汇报。

问:谁来说说乘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过一些数量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二、教学新课

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1)投影出示例4。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一下,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①学生先独立读题。②小组讨论交流。

③小组派代表汇报。引导提问并概括。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第(1)题中,我们知道了篮球每个80元,买了3个,第(2)题中,我们知道了鱼每千克10元,买了4千克。

(2)师:大家分析一下这些信息有什么特点吗? ①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

都是知道了每件商品的价钱,还知道了买了多少件商品。师:你们知道在数学领域里,像这样表示每件商品的价钱有个专门的名称吗?叫什么呢?(单价)

单价可以以“1袋”、“1包”、“1个”等等为单位,这些以“1”为单位的物品的价格称为这种商品的单价。

(3)师:像这样“买3个篮球”“买4千克”表示买了多少,也有个专门的名称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数量。

师:像表示袋数、包数、瓶数等,我们可以称之为商品的数量。(4)师:看看这两题,要求的是什么呢? ①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a.要求买3个多少钱。b.要求买4千克多少钱。

都是求一共用了多少钱,在数学领域里,一共用了多少钱叫总价。2.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1)师:知道了单价、数量怎样求总价呢?请同学们完成例4。师: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学生根据例4汇报,教师总结板书:

× 3 = 240(元)× 4 = 40(元)单价 数量 总价

单价 数量 总价(3)你能写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式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汇报,总结并板书: 单价×数量=总价

(4)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利用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推算出其他的数量关系式吗?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3、8题 2.完成《金榜行动》相应的练习。【教学反思】

第2篇:《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口算比赛

(1)62 =(1)204=

(2)620 =(2)104=

(3)6200=(3)54=

师:两组算式的积分别得多少?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

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

(2)620 =

(3)6200=

(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

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

(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

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板书:观察发现)。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板书: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板书:举例验证)

(6)两人一组举例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7)汇报。

(8)回忆一下,我们归纳这条规律经过了哪几个环节?

(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不仅仅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这样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为后面的探究做好方法铺垫。

2.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

(1)由此你能猜到,在乘法算式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2)两人一组,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个猜想。

可以以口算题为例,也可以自己举例。

①204=

②104=

③54=

(3)汇报。

(4)通过验证研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5)刚才举例验证时,另一个因数除以几都行吗?除以0行不行? 为什么?

这条规律还要补充什么?(板书:0除外)

3.归纳小结:

最开始,我们发现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能完整地说说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吗?

师: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就乘几或除以几。)

4.应用规律。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设计意图】根据前面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三)规律拓展 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2.交流讨论,概括规律

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巩固练习

1.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3篇:《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口算比赛

(1)6×2 = (1) 20×4=

(2)6×20 = (2) 10×4=

(3)6×200= (3) 5×4=

师:两组算式的积分别得多少?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今天我们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莒南县第四小学 徐婷婷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7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培养认真计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经验: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年的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国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1 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两位数乘三位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三位数教学设计 向阳峪小学:庞宝山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位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课件出示)

谈话:原来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每一位都带来了一个秘密。

1、首先看胖墩墩的咖啡猫带来了什么秘密?(课件出示题目:咖啡猫每天喝 3袋牛奶,105天后,他一共喝了多少袋?)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提问:问题求什么?(一共喝多少袋牛奶)

求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求?(每天喝牛奶的袋数

×天数=一共喝牛奶的袋数)

(3)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3)

2、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咖啡猫的秘密,接下来看看可爱的米老鼠带给我们什么秘密?(课件出示)

谈话:原来米老鼠和别人打了个赌,他认为53×29=1407,你认为呢?

(1)要想知道米老鼠算得是否正确,还需要我们大家重新帮他算一算。(板书:53×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城北小学 刘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相比,在算理和算法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地位作用: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青岛东西快速公路的情景,经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利的知识基础。

教材重难点:

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分析及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