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4 07:12: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开展高校心理健康引导的内涵

当代高校的心理健康引导主要是由辅导员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并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从中学到对自己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矫治与调适,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的意志身体、个性、情感、、智能、行为等发展,最终促使高校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高校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的全面开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从而达到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的。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心理健康引导正在逐步完善其模式,主要工作就是建立健全立体化、多方位、纵横交错的高校心理健康引导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方式帮助高校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为此,在高校中开展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世纪的中国将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在新世纪里又将会以何种精神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历史的责任,时代的重托,人民的希望都毫无选择地要求这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磨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身心。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尤其重要的。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合理定位心理教育理念,完善心理健康引导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是技术上和方法上的问题,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里,其管理者的注重程度决定了教育的实施进度,只有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真正的全面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才能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当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心理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需求、发展、个性,并随时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的需求和特点来积极的开展工作,全面提升高校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的价值理念是可以避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局部心理问题学生的现象。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辅导员在素质上进行优化,并将教育意义摆在发展的首位,真正做到促进和关心每一位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而全面落实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转变心理健康引导理念,注重预防坚持发展

当前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必须要建立在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的基础之上,注重以预防心理疾病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理念,并坚持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以此来切实维护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导模式的重心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疾病及障碍的心理治疗工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问题,还应该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应该全面遵循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建立以“学生为本”及满足所有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努力研究以发展为方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发展性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其实就是坚持以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此同时,我们高校的辅导员还应该大力开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充分激发高校学生的心理潜能。

(三)丰富心理咨询内容与模式,增强心理咨询效果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应该以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的为主要目的。随着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普及,心理咨询肯定会受到更多学生所接受。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内容还比较单一,其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还是由障碍性咨询为主的并加以发展性和障碍性的咨询并重,但是最终还是以发展性咨询为主。而心理咨询的形式还是应该由个别咨询转变为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形式。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创新心理咨询的模式,例如:通过开设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电话等不同形式,以此来为高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地心理咨询服务。

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形式中 “网络咨询”,其就具有方便性、隐匿性特点,因此,我们高校辅导员要不断的开辟这种新型的网络心理咨询阵地,以此来方便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同时也能增强我们辅导员心理咨询的效果。

(四)强化辅导员基本技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辅导员的基本技能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其知识结构不仅需要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以外,还需要结合美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只有辅导员自己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并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咨询的基本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科学性。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与社会上的心理医生是有很大的区别,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高校辅导员所面对的对象固定的,就是自己多辅导的学生,这样具有固定性的辅导对象为其高效的辅导成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就需要我们的辅导员积极的去了解学生在兴趣、性格、能力以及气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在充分了解之后使得我们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自身需要有较强的的心理品质,由此可以对高校学生具有较好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以身垂范,获得润物无声之效。因此,我们高校的辅导员首先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并具备高尚的个人情感,以此来要追求心理美,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像爱护我们自己一样爱护我们的学生,并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此来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四、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积极的发动所有的师生共同参与,这个可以在高校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的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努力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积极的心理,以此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最终推动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

第2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不同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由于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以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就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眼高收低,挑剔心理严重

高校学生受到所谓“毕业即失业”和“没房没车搞不定丈母娘”等不健康言论的误导,在刚踏入社会之际,幻想以最快的速度,争取高待遇和高薪酬。在选择工作时,以薪酬和待遇作为选择职业的权衡标准,而忽视了职业发展的前景。企业的招聘,除了对岗位学历标准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而高校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欠缺,加之挑剔心理严重,眼高手低的就业态度必然与企业的标准要求冲突。

2、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

出于学生工作经验不够的缘由,学生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企业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工资、待遇水平可能不是很高。某些心态不稳定的学生,认为跳槽至其他企业,同样能够在同等职位工作,并且工资和待遇水平相仿。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频繁跳槽行为,无益于学生工作经验的增长,假若学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工作经验依然停留在毕业时的水平,必然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

3、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

“啃老”是针对青少年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青少年在具备参与工作能力后,不愿意参加工作,直接从父母手中索取生活的费用。毕业后的.高校学生群体,也存在部分“啃老”的现象,尽管不是非常普遍,但依然有必要加以重视。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就业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归纳为工作技能不合格、个人素质品行低下、就业观念不正确几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立足自身”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是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行为,学生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提出要求的同时,就业单位要求学生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与学生所提出的就业要求互相匹配。眼高手低。挑剔心理严重的学生,其就业心理最为关键的症结点,在于没有意识到就业双向选择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认为就业单位有必要满足自己所提出的就业要求,而没有客观端正对自身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围绕就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就业“双向选择”的认识,让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剖析自身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检验是否与用人单位提出就业标准相匹配,如果低于用人单位的标准,则需要适当降低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的要求,重点扭转学生一味追求“工作环境优越”、“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时间不长”等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2、“脚踏实地”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经验不足,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一般不能够马上“位居高位”,并获得可观的薪酬和福利,而需要学生从适合本身知识、经验、技能的工作开始入手,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腾出供以就业单位考察本身能力和素质的时间,再争取晋升。针对高校学生就业时“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的问题,“按部就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重点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那么,学校应该如何稳住学生的就业心态?笔者建议: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邀请已经毕业,并在工作单位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将就业稳定和就业成功捆绑在一起,为在校学生剖析“就业稳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搜索当今社会中由于心态不稳定,频繁跳槽后最终一事无成的就业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敲醒警钟,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避免走“盲目奔波”的冤枉路。

3、“勤劳奋斗”的心理教育

很多学生从读书到毕业,家庭基本为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尤其是单身家庭,一般情况下父母仅要求儿女以读书为己任,没有提出任何额外要求。在相对安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勤劳奋斗”的心理,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诸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通常会将“勤奋工作”作为筛选条件之一,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端正品行”、“吃苦耐劳”、“奋斗拼搏”等优秀品质,让这些优秀品质在学生心理扎根。笔者建议:在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之前,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为企业在提供招聘实习生的在校平台,企业在为学生支付一定标准的薪酬后,根据学生在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成绩,譬如在职的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等,学生则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成绩的标准之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潜意识中,逐渐适应真正的就业环境,而不至于在毕业之后,由于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选择逃避现实。总之,勤劳奋斗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方可避免“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的尴尬就业局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表现为“眼高收低,挑剔心理严重”、“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等,针对该现状,文章提出了“立足自身”、“脚踏实地”、“勤劳奋斗”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可将以上的方法作为理论层面的参考借鉴依据,但同时需要紧扣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基于本身教育实践,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

第3篇: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评估的内容

1.主客体评估指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评估指标包含主体评估指标和客体评估指标,分值25分。主体评估指标包括主体构成评估指标体系和主体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客体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1)主体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主体构成和主体素质两个指标。主体构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执行者。包含四个方面,其一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否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设置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设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来执行,评估的组织人员是否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队伍建设,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师生比例等内容。其三,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建设,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