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教案》教学课件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1 07:13: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教案》教学课件

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教案》教学课件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将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一)美对苏的“冷战”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

①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

②马歇尔计划(经济):

a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第2篇: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教案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教案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4)、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

教 案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后果;东欧剧变;“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盟的组建及发展;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的对内政策和国内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骤;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③、能力: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②、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极化趋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建议:

(1)、可采用多种方式,如:①播放有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音像资料,配合教材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导入;②请学生回忆本单元的旧知识,在归纳、总结雅尔塔体系形成、演变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

(2)、关于“别了,雅尔塔”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阅读课文第一段,从政治生活、经济困难、社会矛盾三方面来提炼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针从书中的第一节去找,至于措施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资料,加以说明,使学生对导致改革失败的后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补得过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败的后果是个一连串的复杂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东欧剧变、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等知识来加以提炼,以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②、东欧剧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及其原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尽可能搜集其他相关历史图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观点等资料,扩充学生的了解范围,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东欧局势的动荡和剧变的状况。教师必须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讲述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时,教师可补充必要的音像资料,如“柏林墙”的拆毁等,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进而引导学生从世界两极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问题,全面地总结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从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与导火线(新联盟条约公布)两方面来分析起因,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具体内容,来认识其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引导学生从苏联力量对比的改变和政权性质的变化来认识其影响。

④、苏联解体:该目重点在于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探究该问题时可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结论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识,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认识和结论。使学生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难点。建议教师联系上一节“中国的腾飞”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苏东剧变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加深今天我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课前提示”,让学生回答“学习思考”——“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教师加以小节。向学生指明:多极化趋势既给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这些机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由此导入下一目的学习。

(3)、关于“鼎足之势话西方”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料卡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来得出原因;利用“1998年,空袭伊拉克,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又发动对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知识来引导理解“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实质是“要独霸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引导学生回顾欧共体有关内容,利用好“马约”图片,再一次强化学生对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自觉运用。从欧盟的成立到欧元的正式启用,再到建立独立防务体系的努力,这一历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建议设置探究性问题: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基础何在?鼓励学生多方发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警示作用。

(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建议教师设置探究性问题: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分析,最后以适当的点拨。向学生强调: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对走出“低谷”的俄罗斯的理解。

(5)、“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第三世界的斗争手段有哪些?”最后总结:团结斗争、成立区域性组织、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发展民族经济。

②、“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知识链接”栏目提供的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注解以及本页图片提供的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时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必将对世界多极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③、“‘一超多强’局面的暂时形成”:阅读课文,理解“一超”与“多强”的力量中心。同时指出,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建议教师利用“学习思考”——“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进行问题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欧盟、日本、俄、中几大力量中心的对外政策给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全面把握、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3篇: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趋势教案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梳理】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____________,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格局的框架。

原因

②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__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美国敌视。

③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含义

美国的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表现

形成过程

苏联的反击

消极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

【重难点突破】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七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2、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3、北约和华约:

(1)1949年,美国、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2)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缔结《华沙条约》,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战争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公开课教案

初 三 历 史 公 开 课 教 案

【课 题】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

3、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例。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2、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因素威胁世界安全,霸权主义的存在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

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教案》教学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教案》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