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样一种花,它的花如桃,叶如竹,白的像雪,红的似火,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它就是夹竹桃。
2,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指名读(出示第六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吗?(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
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夹竹桃。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
二、品读课文:
(一)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合作学习
(一)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句:默默绽放,常年不败,不张扬。指导朗读“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第二句: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出示…无日不…)还可以换个说法吗?为什么说“无日不迎风吐艳”能体现韧性?应该如何读?请你指导大家读出赞美之情。齐读。板书:可贵的韧性
第三句: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出示…无不…)指名读,你读懂了吗?换句式说。齐读。
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春天的和风里,它在烂漫的花丛中笑;夏季的暴雨里,它仍然笑意盈盈;秋天的清冷里,它送走了谢幕的花儿们,这不正体现它难能可贵的韧性吗?齐读第四自然段。
3、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请三人分季节读第三自然段。
作者的小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可他为何单单钟情那一声不响、悄然开放的夹竹桃呢?再读第四自然段两句话。
他将小院的花写得如此美,这样写用意是什么?(衬托夹竹桃的韧性)你从哪里看出作者有意将其他花进行对比的?(两小节都按季节顺序写)
4、老师和同学们合作,重新组合教材,将其它花与夹竹桃对应起来读,突出这种强烈的对比。
教师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
5、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仙人掌、松树、小草、梅花、广玉兰……)请仿照作者的句式赞美其中的一种。四人小组练说,汇报。
(二)幻想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板书:产生许多幻想
1、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①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②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
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②请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③教师叙述: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你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
④齐读。看哪些同学已经进入了情境。
4、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 情地朗读。
①(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指名读。
②自由练习朗读,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③可以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④配乐齐读。尝试背诵,将美好的画面记在脑海里。配乐背诵。
5、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看图,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展开幻想,仿照句式写话。先自己想,再分小组交流。
汇报。
[ 方法引路,读与写结合,努力创设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情境。]
6、再次背诵。
四、总结:
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板书:
可贵的韧性
爱 夹竹桃
产生许多联想
三、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投影显示] 你从哪儿看出夹竹桃的韧性?
生:我从两个“又”我感受到夹竹桃的持之以恒、生生不息、生命力顽强。从“悄悄地一声不响”,你想到了哪个词?默默无闻。
师:它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韧性吗?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夹竹桃的韧性吗?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然似乎韧性还不够。谁再来试试。生2读,师:我似乎看到了一株默默中透着坚韧的夹竹桃。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好这句话。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投影显示] ①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师:同学们,你感受过和煦的春风吗?你经历过盛夏的暴雨吗?你耐受过深秋的清冷吗?在和煦的春风里,许多花——
生:竞相开放。生:争奇斗艳。
师:在盛夏的暴雨里, 许多花—— 生:东倒西歪。
生:枝折花落。
师: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 生:纷纷凋谢。生:枯黄了。
师:随着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许多花都会不断变化着,凋谢了,而我们的夹竹桃变化了吗?
生: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 “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没有一天不,每天都开花的意思)。师:生活中你有每天都做的事吗?
生:我每天都吃饭。我每天都学习。师:能用“无??不??”说句话吗? 生:我无日不吃饭。
生:我无日不学习。例:小明是个书迷,他无日不看书。
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实在大精彩了,引得台下的观众无人不捧腹大笑。②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师:“无不奉陪”就是—— 生: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 生:一直,一直。
师: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坚持不懈。生:持之以恒?? 师: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③.师述:同学们,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吗?谁来试试。
学生读。感情平淡。指导读出春天的温和和夏天的猛烈。(配乐)齐读(读的真棒,不仅读出了夹竹桃的韧性,老师还感受到你的的赞美之情。)投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3、院子里的那些花是指那些花呢?。
学生交流(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季先生院子里的花可真多呀!真是——应有尽有。
4、季先生小院的花不仅多,还很美呢!播放图片。能用书中的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生: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生: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5、同学们,季先生小院里的花这么多,这么美,看得我们都眼花缭乱了,但是这些千娇百媚的花和夹竹桃比起来,作者却更喜欢夹竹桃,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
师述:是啊,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不张扬,不抢眼,默默无闻而又生生不息,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向夹竹桃致敬!
齐读,媒体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6.同学们,课文题为“夹竹桃”,可季羡林先生为何洋洋洒洒用了200来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是浪费笔墨,离题万里了吗?
(作者写其它花是为了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板书:对比烘托
7.师:其实作者喜欢夹竹桃的韧性,还有另一个原因,想了解吗?
简介作者: 季羡林,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934年前往德国深造。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还被关过牛棚并下乡劳改。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他不抱怨,不自弃,最终挺了过来。*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大副校长,且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吗?
生:我读懂了季羡林先生就像夹竹桃一样充满韧性。
生:季羡林先生没有在*中倒下,是因为他有着夹竹桃般的韧性。师: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板书(状物咏怀)
过渡;
感受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让我们跟着季老先生共同走进夹竹桃的幻想世界。
四、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1、季老先生幻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作者幻想的句子。投影:“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在作者的幻想中,有着夹竹桃叶影、花影的墙壁成了(地图);成了(荇藻);成了(水墨画)。
2、你喜欢吗?喜欢哪一个就读哪一个,但要能说出为什么喜欢?
3、交流:
(1)、我好像看见了地图,上面有七大州,四大洋,小虫子好像海轮,用了比喻的修辞。精妙。
(2)、我好像看到了池塘,树影是塘中荇藻,飞蛾是塘中游鱼。很美妙。相机出示荇藻图片。
(3)、我好像看到了一幅水墨画,而且是随风而动的画。随风而动的画,很奇妙。
4、大家说得真妙,但你能把这奇妙的幻想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体现出来。自由练读。
5、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指读。齐读。
6、练习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渡:是呀,幻想是美好的,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想呢?从哪句子可以看出来。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站在花下,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幻想呢?
理解:叶影参差(叶子的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花影模糊)②教师叙述:是呀,在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难怪会引起季先生如此奇妙的幻想。
③让我们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这朦胧的意境。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感受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产生的幻想,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让我们大家一起饱含深情的再次朗读最后1小节。
“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爱
2、小练笔
刚才我们一起走近了夹竹桃,走近了季羡林。喜欢夹竹桃吗?喜欢季羡林吗?想说点什么吗?可以对夹竹桃说,可以对季羡林爷爷说,也可以对自己说。拿起笔写下你的内心独白吧!
生写。交流: 生:我想对夹竹桃说,虽然你不是最美丽,也谈不上名贵,但是你拥有一份可贵的韧性,在我心中你最美丽。
师:我看到了一株夹竹桃在默默生长。
生:我想对季羡林先生说,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却始终不抱怨,不自弃,您的品格令我敬佩。
师:我似乎看到了一株夹竹桃在静静绽放。
生:我想对自己说,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坚强。
师:孩子,如果父母听到你的心声一定会欣慰的,因为你长大了。??
3、学到这里,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里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齐读 我普通,我平常,我不起眼,但我也可以很精彩!
五.板书: 可贵的韧性 夹竹桃 爱 奇妙的幻想 六.作业:
课内作业:1.摘抄课文中体现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句子。
2.小练笔。选择一种与夹竹桃具有相似精神的植物写个片段。
第2篇: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柘荣县城关小学
吴云霞
指导:孔巧燕
教学内容: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6单元第19课。
设计理念: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本课重点在于品句子,悟情感。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时,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引领孩子们倾听、阅读、思考、说话,从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教为学服务,化知识为能力,让孩子们真真切切的学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2、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3、感受作者语言质朴典雅之美,体会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与生互动聊花
(设计意图:以和孩子们聊自己喜欢花的方式导入课题,既显得十分自然,又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本课的热情)
(1)欣赏夹竹桃。(出示图片)(2)简单介绍夹竹桃
(3)看图猜名字的由来
(如:夹竹桃的叶子像竹叶,花像桃花)
(4)指导读课题“夹”jia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告之,而是引导。通过观察图片,老师的讲解认识夹竹桃,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词语,注意加红的字。
熏透 榆叶梅 花团锦簇
凄清 玉簪花 叶影参差(cen ci)
荇藻 一嘟噜 微风乍起
理解“荇藻”、“一嘟噜”“参差”的意思
(3)指导书写“熏”字,注意笔画笔顺。(4)指导读好部分句子。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目标是能流利、熟练的朗读课文,熟记课文生字,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你读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生交流
2、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 最值得回忆的花。
生读
(1)在读这段话时,你们感觉哪些字眼作者注入的感情最多?(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板书:留恋)
(2)读了这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
(3)用课文的句子回答(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板书:爱)齐读
(4)用“不是———也不是———却是——”说话
例句:我的妈妈不是_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_____,却是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语文的学习从学会提问开始,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全课教学的抓手,让目标清晰起来,同时,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感受季老先生的语言风格,从字、词中领会作者的情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品悟“韧性”,把握主旨
1、出示第4段
(1)默读第4段,思考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学生交流反馈:
1、悄悄地一声不响,两个“又”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2)师引导赏析(3)重点句点评
1、理解“无日不迎风吐艳”
用“无….不….”练习说话
2、理解“无不奉陪”
那夹竹桃都陪伴过哪些花呢?
出示:第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3、播放图片
4、理解第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自主、合作学习是现在小学生的基本能力,通过找自己喜欢的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能够从关键词句入手,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五、教师总结,设置悬念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夹竹桃的妙处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也别有一番情趣,下节课我们再接着领略夹竹桃月光下扑朔迷离的花影、叶影吧!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为下节课的学作铺垫)
六、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1、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花色
留恋
韧性
爱
幻想
第3篇:夹竹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评论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欣赏其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感。
3.通过品味文本语言和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作者“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欣赏其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文本语言和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作者“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
第二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评论
1.夹竹桃是很普通的一种花,但季老却认为它很“妙”。回忆一下,季老在文中写了夹竹桃的哪几个妙处?(“雪”“火”相融;韧性可贵;引起幻想)2.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夹竹桃“雪”“火”相融的奇妙
第4篇: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夹竹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的乐趣。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4.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第5篇:《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五自然段。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悟夹竹桃花期之长以及花影之趣,从而深入感受作者 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3、初步了解文章对比映衬手法对表现夹竹桃精神的作用,能初步领会文章借物 传情的表现手法,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有所感知。 4、体会双重否定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会用“无……不……”和“无不” 造句。【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以旧知引路——整体感知作者爱花之原因(3分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夹竹桃”(指板书) 2、复习旧知: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于作者季羡林先生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原因吗? 因为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花期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