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13 07:12: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

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

导语: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本籍太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本籍太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是中国文学史上适当首要的诗人。

白居易在他那个时代便是偶像级人物,他的文字的影响力不仅在文明圈子里撒播,一同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撒播之广,即便到今天大概都不比《双截棍》差。一同,也有许多人对白居易的一些作为很不以为然。少年得名,被人作为偶像追捧,在许多名家傍边,白居易大概归于天才那一类。他出世不过六七个月的时分,家里人指着“之”和“无”两个字逗他玩。他居然就此记住,往后每次有人问还不会说话的白居易这两个字,他都能准确指出来。这么的天才儿童要是放在20世纪末,没准就读上那些闻名高校的少年神童班了。

可贵的是,白居易没有像那些高校神童班的孩子们那样流星一现,他五六岁就学做诗,9岁就了解了声韵——这自己天然生成便是吃文字饭的。而且白居易读书很刻苦,以至于唇舌生疮、手肘长茧,这么,他16岁的时分现已写出了“春风吹又生”这么的佳句。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老一辈寻求选拔,文名赫赫的顾况从来目下无尘,就跟白居易摆起了老资格,说:“京城米价很贵,想要居住在这里大概不太简单。”等看了“春风吹又生”今后,马上改口说:“以你这么的才调,在京城肯定能混得极好。”想来当时的首都只是米价高,房价还不如何吓人,否则任春风如何吹,也吹不出广厦华堂。后来白居易诗名日盛,在全国的校园、旅舍、码头、妓馆这些公共场所,男女老少都在吟诵白居易的诗篇。当时有个军官想招个歌伎,有个歌伎为了自抬身价,就说自己可以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公然这招见效,这名歌伎的身价真的被抬起来了。白居易对此大概多少有点满足,在给朋友的信上特意夸耀了一下。

唐朝盛行文身,社会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画等号。一位张狂的超级“白迷”,从脖子往下浑身三十多处文上了白居易的诗句,常常洋洋自得地在街头袒胸露臂,放声高唱。政坛丢失,与歌伎同病相怜,文学上的效果当然值得自傲,但那不是白居易心目中的政策,建功立业才是持久的主题。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面临军阀割据、政局**的失调形势,白居易活泼向皇帝进言,希望可以得到选用。这个时期的白居易是坦荡刚直、勇于任事的,但不管啥时代,这么的人老是显得很不“懂事”,他管闲事甚至管到了皇帝的后宫。时值大旱,白居易居然大胆央求皇帝斥逐一部分宫女,一则减缩开支,二则减少社会上的旷男怨女。效果谁都能料到,他这清楚是去找骂。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完结他的政策,反倒给自己招惹了不少健壮的敌人。

事实上,他那过于急迫直率的特性,让亲自选拔他的皇帝都受不了,有时皇帝老子话还没说完,白居易就直愣愣地顶嘴:“陛下错了。”皇帝当场变了气色,往后对人说:“这小子是我选拔的,居然敢这么,多半是不想混了。”虽然皇帝没有马上拿白居易如何样,但祸源现已埋下。后来宰相被刺杀,白居易第一个建议追捕主谋,政敌们趁机指责他越权,按例再加上些谣言,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第一个政治高峰结束了。江州司马白居易虽然丢失,在闻名的《琵琶行》中,和偶尔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他还在等待机遇,他照旧怀着希望。

再次回到京城,一初步,白居易行事的特性仍然不改,为了坚持情绪,甚至不惜和多年老友元稹争吵。但是政治集团之间剧烈的架空奋斗总算让他逐步“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招认自己的失利,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自己的自愿在巨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需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要分外激烈、自己意志分外坚决的人,诗人早年的抱负现已在实践中逐步消磨。

老来喫苦,很多荒诞很多愁。白居易也有老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分,他初步享用生活了。他人是老了,却初步蓄养许多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篇撒播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间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不仅如此,白居易好像还很喜新厌旧,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由于过了几年就觉得正本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分他自己现已67岁了。

当然,不能用现代的规范去生硬地评判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那个时代,白居易的'做法不管在法律上仍是道德上,都没有啥不妥。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年岁,如何说也不行自重。当芳华不再时,人往往会遇到精神上的危机,白居易在这个时间再一次闪现出了自己意志上单薄的一面。一场大病今后,白居易大概也感受到了自己来日无多,虽然依依不舍,仍是把他最宠爱的小蛮和樊素都斥逐了,算是为她们的出路做了一点方案。

开始吟唱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那个悲天悯人的白居易,此刻多少又有点回魂了。但是白居易对待女人的情绪一贯被质疑,后来就有了他逼死朋友侍妾的风闻。关盼盼是白居易老友的妾室,老友死后,关盼盼茕居10年没有再嫁。白居易传闻后,写诗一首送给关盼盼,大意是慨叹老友一死,老友当年在关盼盼身上的心思全白费了。正本人死万事空,这种感叹可说是很正常。但也可以理解为呵斥关盼盼不行意思,没有以死殉夫。关盼盼看了这首诗,不久绝食而死。

这段公案后来就成了白居易的罪过。不过在漫长的时间消逝中,传说的可信度不免要打个扣头。白居易虽然晚年沉迷于声色,但也不至于非把他人的老婆逼死,他好歹没那么含糊吧。没有人是完人,白居易当然也不是。他会畏缩,会低沉,但他自有掩盖不了的光荣,我们记住他,毕竟仍是由于他的诗篇

第2篇: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众所周知,在唐代,李白杜甫以后的文坛领袖就是韩愈和白居易。两人在当时的政坛都很有影响力,在文坛则都是领袖。二人曾同居长安,同朝为官,但为什么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中唐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韩愈和白居易,有不少结交成为好友的客观条件:

年龄相近。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相差只四岁。

登第相近。韩愈贞元八年(792)中进士,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相差只八年。

仕历相近。都曾在京城、地方上做过官,顺逆、级别也大致相当,韩愈做过刑部侍郎,官至吏部侍郎,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

理想相近。韩愈跟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白居易与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都有关心现实、革新诗文的理想。

性情相近。都不是离群索居喜欢清静的宅男,都喜欢结交有文才的朋友,尤其是跟自己相埒之人,都喜欢提携后辈。他们各自身边,都围绕着一大批诗文朋友。

共同偶像。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思想、艺术上都深受杜甫的影响。

共同朋友。诗人张籍既是韩愈的好朋友,同时也是白居易的好朋友,韩门弟子樊宗师、李翱等人,跟白居易也有交往。其中,张籍曾介绍韩愈、白居易相识。

有过交往。从白居易的几首诗歌看,他跟韩愈曾同游长安名胜曲江以及两处私家园林,一起饮过酒,并有诗歌唱和……

但是,韩愈与白居易终究只有蜻蜓点水的交情,并没有成为莫逆于心、诗文创作上互相推崇、呼应的朋友。

从现存韩愈、白居易的诗文看,白居易有如下几首诗跟韩愈有关:《和韩侍郎苦雨》《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小饮》《久不见韩侍郎》《和韩舍人题杨舍人林亭》《和韩侍郎张博士游曲江见寄》。另外,《老成》诗有“我有白头戒,闻于韩侍郎”两句。而韩愈的《昌黎集》中,则只保存了《同张籍游曲江寄白舍人》一首跟白居易有关的诗。

有过交往,有过唱和,却没能加深友谊,成为挚友,擦出火花,点亮文坛,成就一段文学佳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韩愈于前辈诗人中,最推崇李白和杜甫。在一首赠给孟郊的诗中,他有这样两句:“昔年曾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众所周知,李白杜甫曾经同游东鲁、梁宋,亲密无间,至于“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的诗歌创作,一个充满浪漫的想象,一个满是关心现实的情怀,相互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闪亮的“双子星座”。而韩愈、白居易这两位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却与“双子星座”失之交臂。

中唐四位最优秀的诗人,孟郊、韩愈、元稹、白居易,分为两组,韩孟齐名,元白齐名。从文学史的角度讲,孟郊、元稹的诗歌成就,毕竟稍逊于韩愈、白居易。若是整合出一个“韩白”配,那才是真正的强强组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位当时最优秀的诗人,失之交臂,没能成为好朋友呢?

有人可能会猜测说,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性格上有分歧。韩愈白居易思想性格上肯定是有差异的。比如说,韩愈更在意自身遭遇,为自己鸣不平,白居易则多关心百姓疾苦,为穷苦百姓说话;韩愈性格刚强激烈,白居易为人温和从容。据我所知,并没有证据可以表明,韩愈跟白居易有政治立场上的正面冲突。

事实上,他们两人都并非心胸狭隘之人,都有惜才爱才的襟怀。有一种说法,韩愈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为阳山县令,原因是上疏言事。而他上疏的内容则是柳宗元、刘禹锡泄露给王伓、王叔文等人的。韩愈也耳闻了这种说法,但是,他并未因此疏远、憎恨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

有诗为证:“同官尽俊才,偏善柳与刘。或虑言语泄,传之落怨仇。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否)?”韩愈表明自己不相信是柳宗元、刘禹锡出卖了他。后来柳宗元、刘禹锡被贬南方,韩愈担心他们水土不服,有《永贞行》诗云“吾尝同僚情岂胜,具书所见非妄征”,关爱之情,出自一片真心,全无幸灾乐祸之意。柳宗元死后,韩愈还为他写了《罗池庙碑》。

我们知道,柳宗元跟王叔文一派,主张政治改革。可见,韩愈交友,是可以超越政治立场的。他骨子里是个文人,政治立场在他那里不如文才重要。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诗人气质比韩愈更浓。他最有名的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上阳人》等等,都是关心社会、关心百姓的新乐府诗歌,而实际上,白居易更多的作品,是表现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他是一个有着浓厚的浪漫气质与名士风度的诗人。

韩愈白居易之所以没能成为声气相通、互相辉映的文坛巨擘,我认为,原因主要在韩愈方面。

比白居易年长四岁、登进士第早八年的韩愈,有太强的好为人师与文坛盟主意识。清人赵翼曾指出:“游韩门者,张籍、李翱、皇甫湜、贾岛、侯喜、刘师命、张彻、张署等,昌黎皆以后辈待之。卢仝、崔立之,虽属平交,昌黎亦不甚推重。”(《瓯北诗话》卷三)

韩愈平生最推重的诗人是孟郊。他曾经向郑馀庆举荐孟郊,他列举历代诗人时,把孟郊的名字紧接在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他把自己跟孟郊的关系比作李白与杜甫,他希望自己跟孟郊不要像李白跟杜甫那样,难得在一起,“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云龙相从,不离不弃。

韩愈推崇孟郊,除了孟郊诗风跟他却有相近之处,都有“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的特点外,恐怕孟郊的遭遇地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孟郊只能是韩愈同情、提携的对象,不可能成为他有力的竞争者,跟他平起平坐。

白居易在诗集中保留好几首跟韩愈有关的诗歌,而韩愈在自己的诗集中只保留了一首跟白居易有点儿关系的作品,似乎可以读出这么一个信息:韩愈并不把白居易太当一回事。

须知,白居易可是一个神童诗人,十六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好诗。白居易青年时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已经得到前辈诗人顾况的赏识和揄扬。换言之,韩愈不可能不了解白居易的诗才与诗名。

白居易一首赠张籍的诗,有这样几句:“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如果这诗作于白居易跟韩愈相识之前,说明白居易对韩愈是敬仰的;如果这诗作于白居易跟韩愈相识之后,那么,很可能他感觉到了韩愈对自己的冷淡与傲慢。

一个曾经不遗余力地举荐、赞扬过孟郊、贾岛的文坛耆宿,面对白居易时,却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拓展阅读:

一、白居易和韩愈有没有交往

答案是有。但也可以肯定地说,两人的交往不仅不多,而且谈不上密切。

看两个作家有没有交往,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他们有没有给彼此写过书信、文章和赠答诗。白居易和元稹关系很好,当年一个在通州(今四川达州),一个在江州,两个人隔着重重山海,但诗书往来不绝。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一直亲切地称呼元稹为“微之微之”,其情可想而知。又如杜甫对李白,就写过《天末怀李白》这样的诗,拳拳向往之心,溢出了文字。

先看韩愈写给白居易的诗。韩愈一生诗文总数超过七百篇。但明确写给白居易的诗有且仅有两首,一是《早春与张十八博士籍游杨尚书林亭寄第三阁老兼呈白冯二阁老》,二是《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这两首诗光看名字就知道,其实也不是韩愈专门写给白居易的'。第一首说“兼呈白冯二阁老”,说明只是在写给第三阁老的,只不过顺便把诗给同为阁老的白居易和冯宿看一看。至于第二首,诗题同样表明,只是约水部张员外(即张籍,张籍既是白居易好友,也是韩愈好友),顺便约了白居易,但白居易没来,韩愈写诗客套一下。

注意,根据研究,这两首诗都作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而韩愈在两年后就去世了。在人生的最后两年才写了两首与白居易有关的诗,这说明二人关系绝非密切。

再看白居易写给韩愈的诗。白居易“非常谦虚”地称自己写诗约“三千八百四十首。”但明确写给韩愈的,有且仅有五首。分别是《和韩侍郎苦雨》《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吟诗小饮》《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以寄之》《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池见寄》《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这五首中,第一首写于长庆元年(821年),后面四首和韩愈两首一样作于长庆二年。

这样看来,韩愈和白居易不是没有交往,只是在韩愈的人生最后阶段才有了交往。但这种交往也十分冷淡。

二、白居易和韩愈的交往怎么个冷淡法

韩白二人交往冷淡到什么程度?读一读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比如韩愈在《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中说: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当时白居易住的地方叫昭国坊距离曲江非常近,但偏偏却不赴约。所以韩愈就说“白阁老您可真忙,没时间出游。”

白居易当然回诗了,他在《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中说: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什么意思?我不想跟着人多的“鞍马队”,在雨后去“冲泥巴”“踏雨水”。似乎听着是在讽刺韩愈没有情调?

又或者是白居易的客套之辞。既然是客套,为什么前面又说自家种了红樱树所以没来呢?红樱树是自家的,什么时候看不行,为什么偏偏不赴约和韩愈同游呢?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而且在另一首《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吟诗小饮》中,光看诗歌题目,读者还以为是两人约好同游呢,结果一读其中的“我本偶然来,景物如相待”才知道——好家伙,你白居易并没有约我韩愈同游啊!

总之,从这些诗,我们就能看出韩愈和白居易关系比较冷淡。

三、关于韩白关系冷淡的原因揣测

白居易曾在《酬张十八访宿见赠》中提到过韩愈,诗中有四句是:

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

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

白居易跟张籍说,他和韩愈之所以没交往,是不愿意、不肯,白居易还谦虚地说“非其伦”。到底是韩愈比不上白居易,还是白居易比不上韩愈?

有学者认为,作为当时最出色的两人,他们或许都不喜欢和自己同样优秀的人——简称傲慢。

白居易的傲慢,读一读《与元九书》就知道了,他曾说李白称得上“风雅比兴”的诗不过十之一二,杜甫最好的诗也不过才十之三四。而自己,却是要拯救“诗道崩坏”的那个人。

但偏偏韩愈曾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意思很明显,李白杜甫诗歌最伟大,哪里来的一群愚昧小儿在诽谤他们呢?

韩愈当然指名道姓说白居易。但也可以看出,二人的文学观念和处世态度是大不相同的。

第3篇:李德裕为何会千方百计为难大诗人白居易

李德裕为何会千方百计为难大诗人白居易

李德裕小的时候是一个神童,小小年纪就颇有见识,连唐宪宗都非常欣赏他,经常把李德裕抱在怀中,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李德裕的父亲叫做李吉甫,也是唐朝的一个宰相,生了这样一个神童儿子,李吉甫自然是非常骄傲,经常在同僚面前炫耀自己的宝宝。大家看在宰相大人的面子上,就算人家儿子是2B,也会说成神童,何况李德裕确实了不起。可正因为吹嘘的人实在太多,当李吉甫特意跑到宰相武元衡的面前吹嘘自己孩子的时候,武元衡表示不屑一顾,不就一小P孩吗,有必要说得那么神奇吗?

李吉甫不高兴了,人人都夸自己孩子的时候,就算是武元衡没有批评,也让李吉甫心中不是味道。于是,李吉甫特地把李德裕从家里带到尚书省,让李德裕去拜见武元衡,让武元衡亲眼见识下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了不起。到了尚书省,恰巧有人找李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风流诗人白居易

风流诗人白居易

从小的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学习白居易的诗,可是当时我们只是简单的知道了诗人的背景而已,却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些人的生活。看着这一篇篇出色的作品,崇拜之情无以言表。但是若细究起来,这些诗人各个风流成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大。

白居易总是悲天悯人,一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样子,还写下了《上阳宫》《琵琶行》同情女子的诗,谁晓得走出了诗歌,他也不过是无行文人。你可以去泡妞,也可以让我们背你的《卖炭翁》,但你不能让我们一边背着你的.《卖炭翁》一边目送你泡妞吧?

樊素和小蛮都是白居易的家伎。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出名,皆因白居易曾经写过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乐三人,但他的家伎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家伎就有上百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