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水调歌头·游泳》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下面是本诗的教案,欢迎参考!
水调歌头·游泳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
【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
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穿插大量图片,加深对本诗的赏析和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节作业
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 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这是毛泽东16时的时候一次升学考试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一种感觉是:万里江山我为主。这种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可以说贯穿了毛的一生,在任何恶劣的历史关头都能坦然面对一切,指点江山,笑对风雨,就连他的爱好也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喜欢游泳,几次横渡长江,虽然风高浪急,但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小菜一碟,“长江横渡只等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有关游泳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再来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三、 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四、 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明确: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才”、“又”两个副词说明了时间短暂。行程紧促。 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2、“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明确: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出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慨,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下阙做了准备。
4、“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5、“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得体,更富有艺术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五、总结艺术特色:
本词运用了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蛇二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联想想象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阅读下面毛泽东这首题为《七律 送瘟神》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或想象的?其依据是什么?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摇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第2篇:《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诗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节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 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这是毛泽东16时的时候一次升学考试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一种感觉是:万里江山我为主。这种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可以说贯穿了毛的一生,在任何恶劣的历史关头都能坦然面对一切,指点江山,笑对风雨,就连他的爱好也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毛泽东几次横渡长江,虽然风高浪急,但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小菜一
碟,“长江横渡只等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有关游泳的词《水调歌头·游泳》,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再次来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三、 学生听范读,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生自读,试用现代汉语说说本词的意思。
刚饮过长沙的水,
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五、 分析词句 理解内容。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
明确:(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才”、“又”两个副词说明了时间短暂。行程紧促。 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 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2、“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明确:这两句诗人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 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这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从中透露出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 讲解:(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慨,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下阙做了准备。 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它韵文成句入诗
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改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作者对这两句古语的妙用,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4、“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内容,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5、“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
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得体,更富有艺术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六、总结艺术特色:
本词运用了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 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词
第3篇: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课题:水调歌头 游泳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教学难点】 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穿插大量图片,加深对本诗的赏析和理解。【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上阕:写畅游长江的感受。下阕:写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
【教学过程】
一、检查
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这是毛泽东16时的时候一次升学考试的作文,名
第4篇:水调歌头 游泳 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第5篇:水调歌头 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第6篇:教案《水调歌头 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教学目的1.学习、体会诗人敢于迎着风浪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治理长江,改造中华的伟大气魄。2.学习、体会这首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3.学习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4.学习本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设想
从研究这首词上、下阕内在联系入手,抓住想象、联想这两个环节,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进而学习大无畏精神,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信念。教学时数 1教时。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沁园春·长沙》。
2.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本词的豪迈气魄和浓郁的诗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指导预习:
1.轻声朗读本词一遍。
2.根据“预习提示”第2、3节以及课文注释进行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
第7篇:6.2水调歌头游泳优秀教案
6.2《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情感脉络,学习毛泽东不畏困难乐观自信的精神,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
2.理解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教学难点】
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方法】
赏析法、诵读法、谈话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背诵的非常好,老师非常的感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状写湘江秋景,抒发作者雄心壮志,豪放壮观,撼人心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有关游泳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再来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二、时代背景:
①1956年5月下旬,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方,月底从长沙到达武汉
第8篇:水调歌头 游泳
职高语文第一册水调歌头 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2、教学难点
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诵读法
【课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① 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 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
三、讲授新课:
(一)背景介绍: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这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