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马过河》。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呢?
生1:我想知道小马最后过河了没有?
生2:我想知道为什么河水一会儿是深,一会儿是浅呢?
生3:我想知道小松鼠是不是在骗人哪?
生4:松鼠没有骗人,因为课文里说它是认真地说。
师: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真不错。小马最后过河了吗,河水是深还是浅呢,小松鼠到底是不是在骗人呢?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到书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议;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一些生字的读音。
匹:是三声,不要读成p 或p
如:读二声,注意和方言区别。
突:读一声,不要读t 。
然:读r n,不要读成y n。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则童话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托麦子到磨房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河深河浅,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安全过河的故事。
师: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后)
生1:我知道了老马要小马送麦子到磨坊去。
生2:我知道了故事里有小马、老马、老牛还有松鼠。
生3:我知道了为什么老牛说很浅,因为它个子高。
生4:我知道了做什么事要试试才行。
师:真厉害!这些同学真爱动脑筋,我们再来比比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看谁说得最好!
三、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一匹等词。
生:马棚:养马的地方。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师: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帮助妈妈做事。
生: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还可以换上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四、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师: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
生: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过不了河,为难了。
生:去路,指往前走的路。
生: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
师:小马是怎么想的?
生:(读有关的句子)
指导读出语气,小马想的话,轻读。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师: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生: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这里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注意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准备过河
师:小松鼠说河水很深,和老牛说的比较,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
边读书,教师边出示挂图(小河、老牛、松鼠的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它们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这里可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生:因为老牛的个子高,所以说水浅。
生:因为松鼠的个子小,所以说水深。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师: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
板书:立刻、连忙
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五、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小马问老牛的话,后面是问号,要用疑问的语气读。老牛的回答,说得平静,因为它认为河水很浅,要读得平缓。可以让女同学读小马的话,男同学读老牛的话,分角色练习朗读。
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小马!一声大叫,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一点,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一些,连着读,第二个别过河语气要加重些。
3、小马吃惊地问,不是一般地问,吃惊,吓了一跳,表示小马害怕,紧张。教师可示范,读出语气来,再让学生练读。
4、第六自然段中小马叹了口气说的话,是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只好回去问妈妈,要读得轻缓。
5、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六、朗读第七自然段
师: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师:如果你是小马的话,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先小组说,再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
(学生和家长互动,有的学生也像小马一样跑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前,热烈地说着,而后进行汇报)
生1:妈妈,我知道了河水不深也不浅,我刚好能过。
生2:妈妈,谢谢你,你让我知道了什么事都要试试才行。
生3:我会说,妈妈,以后我什么事都会去试试的,去试试就知道我能不能做了。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出示: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生: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只适合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师: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师: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生: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八、指导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小马妈妈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这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
九、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看,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头饰!小马、老牛、松鼠、老马!
生:(纷纷举手)我来表演,我来!
师:下面我们先小组分角色进行彩排,看哪组表现最好。
(小组合作分工,孩子们表情兴奋)
师:先请四位同学上来,谁愿意来?
生:(纷纷高高举手)我来,我来。
师:(带上头饰后)下面请欣赏小马过河,掌声鼓励!
(表演小马的同学走到小河边,伸出左脚试了两下,手指摸着下巴说:怎么办呢?这条河我能过去吗?嗯我还是去问问牛伯伯吧。表演牛伯伯的同学弓着身子,两手朝地,嘴里还张一下,嚼两下。把观众们都逗得哈哈大笑
十、想象,小马过了河,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松鼠、老牛,小马和他们说了什么呢?回到家里,见到妈妈,它会说些什么?其他同学评一评想象得怎么样。
第2篇:《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弄懂课后题1。
2.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3.能联系上下文,弄懂下面几个词语:为难、连蹦带跳、去路、没、趟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妈妈说的话。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略知一、二段
1、师讲故事的开头(即裸文一、二段),然后提问:同学们,故事讲到这儿,你觉得小马怎样?为什么?
生:我觉得它很懂事,因为它懂得帮妈妈做事。
生:我认为它是个听话的孩子。因为它一听说能帮妈妈做事,就很高兴。
二、抓中心句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小马第几次来到河边才过了河?它是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才下决心过河?用“~~~”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中心词
1.(出示投影片),抽学生逐段读课文三、四、五、六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妈妈所说的“别人”在课文中指谁?
B.“别人”都是怎么说的?用“=”画出来,想一想,它们说的`话对吗?
C.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用“一一”画出来。
2.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A.学生答了1、2问后,发散:这时候,如果你是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想一想它们谁说的话有道理。
生:我会自己去试一试。
B.学生答第3问,并抓重点词“立刻”、“连忙”。
四、读最后一段,体会中心句
1.听了妈妈的话,小马是怎么做的?它实践的结果是什么?
2.(出示投影片)看图说说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3.你从老马的话中想到了什么?
生争论: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
生:我想今后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生:我会亲自动手去做一做。
生:我会去做试验,找到解决办法。
五、总结,延伸中心句
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做?
六、续编故事
1.师讲故事的开头:过了几天,下起了大雨。大雨一下就是几天几夜,河水涨了老高。外婆打电话来找老马,说自己家被水淹了,老马听了十分着急,对小马说:”孩子,你先给外婆送点东西吧。”小马驮起面飞快地向外婆家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2.请同学们帮小马想办法,把这个故事编完整。
第3篇:《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没,会写八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小马、松树、老牛图片。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导入:
(出示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他是谁?(小马)小马想去做什么呢?(过河)咱们今天继续学习《小马过河》。
(二)检查生字词
马棚 一匹 麦子 磨坊 刚没小腿 没想过
拦住 昨天 前蹄
第4篇:《小马过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马过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马过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理解: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小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去,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昨天刚被淹死,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事物较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
第5篇: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案
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案(整理16篇)由网友 “我不走斑马线”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案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马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在一条小河前,他为难了,牛伯伯告诉他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家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跑回河边,自己过河。这才发现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个故事说明了遇事要自己动脑筋,亲自去做,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教师适时范读,同学分角色朗读,激发“读”的兴趣。
第6篇:《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案
《小马过河》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没”,会写八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小马、松树、老牛图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导入:
(出示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他是谁?(小马)小马想去做什么呢?(过河)咱们今天继续学习《小马过河》。
(二)检查生字词
马棚 一匹 麦子 磨坊 刚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