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民族中学
杨杰
2011年12月8日
0 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文在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际,从学科本身、教材编排、文本材料、课堂教学等四个方面着重阐述了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真正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我见
从国内外生命教育历程来看,它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而目前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危机事件频发正暴露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问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存价值的思索、理解与尊重,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渗透生命教育。
一、语文学科本身包含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可见,语文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课,它具有人文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语文教学离开了“人”而崇尚“文”。在传统观念中,我们面对教育对象,仅仅是把他们作为缺少生命的知识容器,而不是当作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教学也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偏离教育对象的本体。
其实,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首要是生命意识。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无限热爱和珍惜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当然也承载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语文教学因为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的人性化、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更是浸润着对人的生命的无限关注。无论是美丽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还是“太阳跃出地平线为旦,太阳照在树上为杲,太阳照在树中间为東(东)„„”之类的说文解字,都表明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体有整体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整体知识可以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激动人心的语文活动、美丽的诗文或者是隽永的故事,它们或是沿着伟人追寻的足迹,或是依据自然构筑的桥梁园林,或是关照生活需求的现实杂谈,从而对学生产生永不枯竭的强大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在语文教学的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学乐章。
所以说,语文的本质就是展示生命,展示每个独特的生命特质。语文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是一个用生命阐释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是完善一群有血有肉生命个体自我的历程。
二、了解教材编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编排体现了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观中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表明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死”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蕴涵着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凝聚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丰富情感。在编排中强调了“体现时代特色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操)这三个维度。语文教学观则在于: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简而言之,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话语文本。可见,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再则,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单元安排上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贯穿整个体例的还是“人”,只要我们作为教学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处处有“人”的痕迹,常常有生命的话题。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侧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第二单元课文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则以成长为主题,从他人的成长道路上得到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还有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选文,或写普通人,或写伟人,他们的经历都显示了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揭示了人生意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则直接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散文,描写生命界的多种现象,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紧扣文本材料,挖掘文本的生命意识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如《谈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人生》、《生命 生命》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怀,领悟生命的可贵。
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和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经验写成精警之句,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如何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一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四、重视课堂教学渗透,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实现文道结合原则,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
《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厄运几乎毁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不愿在别人同情的目光里过一辈子,于是她用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是一个残疾人,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寂静中“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这就足以引起中学生的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登上地球之巅》叙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完成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文中的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处于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开展生命讨论,进行生命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生命意义。作业就可以这样设计:以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命,写一篇心得体会。
对生命的热爱,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还包含着对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呵护和疼惜。我们平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欣赏昆虫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踩成两截后的挣扎,欣赏受伤的蝴蝶无助的颤抖,将脚踏入校园草皮等等现象,笔者认为其人格构成还不够完美,因为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是珍惜生命的。
因此,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主阵地,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他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乐趣。
附作者简介:
杨杰,1978年10月出生,纳西族,云南省丽江人。1999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十余年。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年级组长等职务。2011年9月份开始从事教务处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上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注重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善于跟学生交朋友,主动融入学生群体中,深受学生欢迎和拥护,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并有多人获奖,所教学科成绩可喜。多次受到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表彰。曾有作品《三生教育教案》获云南省三生教育主题活动优秀奖,论文《班主任工作之我见》获第三届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学成果全国评选活动二等奖,论文《健康生活伴我行》获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二等奖。
第2篇: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无论是在语文课文还是一些健康安全教育或者品德与社会课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珍爱生命”的主题。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还要珍贵。在生命面前,一切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一个人,从我们生命的孕育之初,就注定与我们的亲人相关相连。我们的亲人,为了抚育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关爱。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知识与能力之前,产生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因为许多事情都可以重来,但生命永远无法重来。
近年来,我们不时地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学生自杀事情。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失去亲人是怎样地撕心裂肺嚎啕大哭,久久地不能平复自己逝去亲人至爱的伤痛。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把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付诸于各种课堂,我想这样的伤痛一定会少一些,至少我们可以为挽救这样的伤痛付出自己的一番努力。
在教育中,我们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
一、教育学生认识生命
生命也许是我们平常最常见的东西,可是,无论任何一个生命,它都是不可逆的。这是我们最该明白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平常保护环境的主题课文让学生加以明白,我们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环境,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身边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们就更加珍惜自己仅有的生命。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与死是对立的,一个人死了,就永远无法再回来了,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他生命逝去的那一刻。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并不是任由我们随便结束的,而是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活着,好好地享受生命、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每个生命都是这世界上唯一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比如在《生命!生命!》那一篇课文中,同学们就会深有体会,我相信,在结合自己的实例来说自己的感受时,同学们一定会说到: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二、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有这么一句话:人不是为道德而存在,道德是为了大众更好地生活,没有脱离人的生活而抽象存在的道德。生命应该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而教育一定因关爱生命而显得丰满。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风雨挫折是生活给予我们体会多彩生命的切入点。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进行挫折教育。实践证明,无法承受挫折的人,更容易走向偏执,而偏执会让一个人走向绝境,走向绝境,就会让我们对生命产生轻视。所以,无论多优秀的学生,我们一定要适时地给他们一些挫折,让他们不要过分地自我评价过高。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仔细地去观察,其实他们是最想得到老师关注表扬的,我们在否定他们缺点的同时,一定要看到、鼓励、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有一丝可喜的变化,我们都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之处,及时地当众表扬,让他们产生自信。这样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的缺点,而长期地处于自我评价过低的境地。
表扬与批评相得益彰,学生的心理才会是阳光灿烂的世界,才会对生命产生希望和尊重。
三、注意生命教育的层次
我们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但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情感牵动一切。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去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应该成为一种口号,而更应该付诸于教学中。
总之,学生在成为学生之前,应该是一个人,而且我想父母和我们作为老师的人都希望他们快乐地学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快乐地生活。因为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命则是每个人的全部!
第3篇:寓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
郭无忌
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就发生了4起年轻女大学生遭遇劫持、绑架、失踪甚至被谋杀的悲剧;校园伤害现象呈低龄化趋势,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因为家庭、情感、身心健康、考试排名、人际交往等各种原因采取极端方式轻易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世界上每分钟有1点5人自杀,全球每年自杀者80万人。生命安全教育已经不可小觑,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长期坚守在教育前沿阵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身体发肤取之父母,不敢损毁,孝之始也。让学生珍视生命、呵护生命,敬重生命。
一、让生命关注充斥语文课堂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珍视生命,爱护生命,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心得体会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缺乏关爱生命终极意义的教育,无疑只能让生命停留于生物的层次。语文的人文性赋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指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
第5篇: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永春县呈祥小学 黄吉源 电话:***
《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
《我长大了一岁》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6主题单元“成长”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内容贴近儿童的诗歌。全诗共分三节,用“不捉小鸟、不欺负小弟小妹、学做大孩子做的事”说明生命的成长,说明长大了,懂事了,懂得要爱护小动物、要关心小弟小妹、要自强自立了。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主体意识,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生命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提高生命的品质。为此,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成长”的含义,回
第6篇: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前不久,笔者有幸观摩了几堂中小学“生命教育”公开课,深为师生投人的生命情感所触动。触动之余,也平添了几分忧虑。一幕幕由教师主导、学生主演再现的生命情感剧,在课堂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在场同学及听课者也都为之动容,确实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受教育。这几堂公开课无一例外地都在情感上大做文章,一方面大大改变了老师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知识之外无情感的生硬、机械乃至木然的形象,课堂也着实走进了生活,关涉着生命,使情绪得到了宣泄;另一方面,课堂煽情太多过浓,甚至走向了任意,整个教学流程始终未能走出“情场”迷雾,似乎很少能感受到生活阳光。现不妨回放其中一个真实故事,并由此引申出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花季少女,从出生就不曾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中,在母爱严重缺失的氛围里,
第7篇: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篇1:生命教育>教学反思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生命>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显性教育资源及隐性教育资源;同时生命科学学科也有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
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对中学教师在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切实落实“两纲”提出的具体要求,本人尝试性地进行了一节生命教育的研究课。
此次研究课主要结合特奥运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展开教学。在课的前期准备过程中,由于翻阅和查找了大量关于生命教育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的比较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