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说的叙事特点和方式
小说的叙事特点是虚构性和故事性,小说叙事往往都是一个完整鲜明的故事,人们在读整篇小说时不会发生混乱,能够跟随故事的情节一环扣一环的发展下去,能够把人带入到故事情节中去。
扩展资料
小说叙述方式
1、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灵活,有正叙,倒叙,穿插,意识流等。
2、叙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即以第一人称方式记叙,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感到亲切,感情真挚。
(2)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
(3)交互方式。即客观叙述为主,其间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体运用更灵活。
第2篇: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
导语: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读他的作品犹如潺潺溪水在心底流淌,亲切美好、舒缓有致,往往悲伤的故事作家也能写得平淡有节制,不使读者产生情绪波动,读他的作品简直就是美的享受。
一、叙事语言
语言是叙事的工具,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是从文本语言的有机构成开始的,而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首先表现在文本语言方面。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几乎都有一句类似这样的话开头:“傅玉涛是‘写字’的。”(《子孙万代》)“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祁茂顺》) “瑞云越长越好看了。”(《瑞云》)“张大眼是个催租隶。(《樟柳神》)“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鸡毛》)……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干净、简约、恬淡的风格,正如他在(《小说笔谈》)中写到的:“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外表上语言的行云流水和漫不经心掩藏着极深的技巧。
汪曾祺这种语言上的讲究,并非字句上的雕琢,而在于句与句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表现在叙事文本的两种类型(隐喻与转喻)中。在叙事文本中,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比喻词的代用词之间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本质上来说是“联想式”的。转喻是以主体与它临近的代用词之间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转喻和隐喻并非截然分开,在实际的叙事文本中,这两种叙事文本的类型是相互结合,相互使用的。如《受戒》的结尾: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芦棒,通红的,象一枝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段文字表面上是景色的描绘,实际写的却是明子和小英子。这里虽然没有一句明子和小英子的形象,但又句句都向读者暗示了他们的恋情,芦花才吐新穗,让读者联想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刚刚开展。其次,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紫灰色、银光、通红、青、紫、白花”暗示着明子和小英子今后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生活中也有坎坷的时候,如“长脚蚊子、水蜘蛛”,被惊起的青桩扑鲁鲁鲁飞远了,通过自然的突变,我们理解明子和小英子的关系引起的波澜,比如英子的家人,寺庙的主持,特别是世俗的眼光。这段景物描写实际上是作者赞同明子和小英子的恋情,充满生气地发展、开花、结果。
我们看到汪曾祺的语言在字里行间留下空白,由读者去联想、替换、加入解释、完成意义。如:“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么样了呢?” (《鸡鸭名家》)“团长觉得怪委屈。”(《故里三陈》)“你怎么了。”(《瑞云》)“今年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老鲁啊,咱们什么时候回去呢?”(《老鲁》)
特别是在文章的结尾,有些语言有一定的哲理性。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鸡毛》)“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黄油烙饼》)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一种庸俗的处世哲学,写小说就必须这样。李笠翁云,作诗文不可说尽,十分只说得二三分,都说出来,就没有意思了。汪曾祺的小说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二、回忆的视角
海德格尔说:“回忆就是告别尘嚣,回到敞开的广阔之域。”所以,汪曾祺的小说多是以回忆的视角抒写传统的价值,比如他复出的第一篇重要作品《受戒》写的是几十年前一个故事,以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来抒写普通人的人生欢乐,以“远视”回忆的方式来观照世界,抒写自己少年时代的人事和风俗习惯,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在处于中心的城市里失落,因此他将“回忆”的焦点放置于民间。作者曾说:“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汪的启蒙老师就是《徒》里清绝一时的人物高北溟,他教汪曾祺读归有光和“五四”作家的作品,归有光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情,亲切而凄婉,和汪曾祺气质酷似,他的小说里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从《徒》里面的句子直接可见汪曾祺回忆的内容:“这是一支了不起的歌,但很贴切,朴朴实实,平平常常,和学校很相称。一个在寺庙的废基上改建成的普通的六年制小学,又能写出多少诗情画意呢?人们有时想起,只是为了从干枯的记忆里找回一点淡淡的童年,在歌声中想起那些校园里的蔷薇花、冬青树,擦了无数次的`教室的玻璃,上课下课的钟声,和球场上像烟火一样升到空中的一阵一阵的明亮的欢笑……”
从生活心理和情感归宿层面上看,汪曾祺把小说视为回忆并不令人费解。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求到足以使自己感到满足的情感空间时,寻找其他精神寄托也便成为必然。经历了解放后各种政治运动并深陷其中,遭遇了几番沉浮的汪曾祺,对严酷而无可改变的现实,唯一的出路是“逃”,“逃”向何处呢?他的气质及经验和文化情结为他指明了方向,即“逃”向魂牵梦绕,曾给了他太多温情与关爱的“故乡”,逃向原来未被“社会化”时代的回忆中,以上例举的《徒》就是明证。
古往今来,因对现实的不满而选择逃避的人物有很多:有的选择虚空的想象世界,如屈原、李白;有的遁入山林与自然为伍,如王维、孟浩然;有的逃离本行,选择与政治无任何瓜葛的行业,如沈从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具体的路径不尽相同,相同的是他对知识分子立场和操守的坚立态度。
而汪曾祺则不同,他的个性、气质和经历以及在情感方面对故乡充满了温馨气氛的市井生活根深蒂固的认同感,使他在失望于现实的时候,轻而易举地投身到记忆中的故乡怀抱,在汪曾祺的记忆里故乡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也太美了。
三、叙述方式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指出:“小说有三个基本的可能,讲述一个故事菲尔丁;描写一个故事福楼拜;思考一个故事穆齐尔。”
汪曾祺在叙述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对环境、风物、风俗、风情的细致描写。环境就是环绕着人物一切外部境况的总和,汪曾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是风景画,又是风情画、风俗画。
他的小说,很少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作品的开头总有大段的关于环境、植物、风俗、典故等描写,比如:《冬》“冬天的荒野一片白,就只有一个字:雪。要那样才叫雪,什么都没有,都不重要。只有雪,天白亮白亮的,雪花绵绵的往下飘……”《翠子》“夜,刚才还藏在墙面的青苔深处,这时偷偷地溜出来,占据了空空的庭院,天上黑漆漆的,星星一个一个地挂起来……”《鸡毛》中关于西南联大校院的描写,《戴东匠》那间小店所处的方位,及其左邻右舍的描写,《职业》关于文林街从早到晚各种吆喝声的描写;尤其是《大淖记事》的开头,从对“淖”字的考证,写到淖中的沙洲,及沙洲上的茅荻和四周的炕房、浆坊、鲜货行、轮船公司、码头……然后又写到四连接锡匠和东边的挑夫,而人物的出场还在后边,他总是通过风土人情(环境),尤其是通过人物的谋生方式(劳动)表现存在的空间,给人物展示广阔的生活天地,从而使人物左右逢源,处处触到生活,不容置疑地宣告自己的真实性。内陆的人物总是融汇在作品中,诸多风俗画所集成的背景氛围之中洋溢着浓郁的乡俗风情和民间信息。
《受戒》中写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环境,充满诗意的美:“房檐下一边种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这清新自然的景物和真正普遍意义的民间有很远的距离,构成了世外桃源般生活居所的象征。
汪曾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随处可见。特别是自然环境描写,简直就是陶渊明《桃花源》的一个翻版,只不过多了一些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已,可以说是汪曾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读汪曾祺的作品,就像走进一片清凉的绿荫,品尝一杯淡淡的菊花茶,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令人口齿难韵,难以释怀;读他的作品,让我感受最深的集中在两点上:一是热爱生活,在任何逆境中也不丧失对生活抒情意味的情趣;二是要在事业、职业,日常劳作中追求一种人生境界。
第3篇:实验室开放方式和特点
西安制造科学与技术创新平台
建设指南
一、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西安制造科学与技术研究平台”基本上按照2004年11月上报教育部的“国家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中的目标和内容并根据现有的资源和条件进行规划建设的。
平台在西安交通大学现有的“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基础上进行组建,充分发挥西安交通大学的机、动、电和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并与校外制造企业和科研基地实施强强联合,建立联合研究所,构建国内制造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地,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本平台为开放式建设,实验室设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支持制造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对于重大研究计划及项目,主要由平台负责组织学科交叉队伍,通过对重大重点项目及基础科学的研究,带动
第4篇:卡拉苏小说《夜》的叙事特点分析论文
卡拉苏小说《夜》的叙事特点分析论文
在土耳其作家卡拉苏(BilgeKarasu)的小说《夜》(一九八四)中,一个无名城市上演了恐怖一幕 :
被称作“夜工”的某个暴力群体在街头肆意捕杀年轻人,原因不明,真相莫测。“那些夜工突然从墙边蹿出,从墙角和门道那儿跑过来,聚到一起,在人群里攫住那个年轻人,将他团团围住。夜工们四散离去之后,留在那儿的只是一团血淋淋的肉体。据一些目击者说,落到暴徒般的夜工手里之前,那是一个漂亮迷人的小伙子,等到被抛尸街头时,剩下的血肉甚至不足他原来躯体的一半。那几乎就是溅落一地的带血的肉酱,上面落着干枯的树叶。”
那些“夜工”昼伏夜出,只为杀人而杀人,从人群中随机抽取猎物,草草处置,并在城市各个地方刷上神秘标语,预告“长夜将至”……一个噩梦般的世界。
谓之“噩梦般的”,非独见于杀戮之
第5篇:儿童小说的特点
儿童小说的特点
导语 :儿童小说除了一般小说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反映儿童成长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和性格。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一、主题积极鲜明而有针对性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统帅着作品的一切。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主题、把握主题,不能含糊不清、犹豫不决。儿童小说由于它的特定对象,尤其应有鲜明、积极的主题。因为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的渐变时期,思维正处于由单一到繁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水平、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儿童小说的主题不能过于含蓄、隐晦、模糊。同时,因为儿童文学担负着对下一代的思想、知识、审美等方面的教育责任,所以,儿童小说的主题也必须是比较积极、鲜明和有针对性
第6篇:冰心小说写作特点
冰心小说写作特点
作品特点:
小说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