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行程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14 07:13: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一道行程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行程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行程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路程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必须让学生明确“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行结果”等运动要素。教学时,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到题中描述到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通过画图演示题中描述的问题,让学生物体在同一段路上运动的方向、地点、时间和结果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调动起来了。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了题的含义,把抽象问题简单化,问题迎刃而解。

书上有一道这样的行程应用题: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从桥上通过,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全部离桥共用1分钟,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40秒,求桥长和火车的速度?学生不明白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全部离桥及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示意图,是不会解题的关键。我引导学生分析句意,分析问题中火车的位置,共同画出了示意图,速度、时间、行程三者的关系就确定了,从而问题得到了解决。

第2篇:一道应用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一道应用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小明用一根20米长的绳子量一座桥的桥面与水面的距离,他把绳子对折后垂到水面,结果绳子还高出桥面1米。桥面与水面的距离是多少米?

这是我们昨天在复习过第一单元内容测量后,我们做的'第一单元试卷中的一道应用题,因为是复习阶段,所以我们留做了家庭作业请学生回家完成,第二天,这道题引发了我们整个三年级组的争论。

一部分老师认为水面的距离是8米,另一部分认为是9米。

8米:对折后,绳子长10米,高出1米,但是这1米是两根绳子所以应该从10米中去掉2米,所以应该是8米。

9米:对折后,绳子长10米,高出1米,直接去掉1米就可以,虽然是两根绳子,但是却是重复使用了一条,所以只去掉一个1米就可以了。

当然正确的答案应该是9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结看来还是因为没有读懂题的原因,本题求的是桥面与水面的距离是多少米?当对折后绳子从原来的20米变成了10米,而高出1米,直接去掉1米就可以了,虽然是对折,但是这个高1米在对折,桥下面垂的绳子也是对折的,所以只去掉一个1米就可以了。那么,连老师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更何况是在学习中的学生呢?所以在以后面的复习中,我们首先自己把每题弄明白,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时,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认真读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意,如此,才会一个好的成绩。

第3篇:行程问题应用题

行程问题专题专练

【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v × t = s 【相遇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v1 + v2)× t相遇 = s相遇 【追及问题】

速度差×追及时间=相差路程

(v1v2)×(v1 + v2)= s总

★1 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问:两人几小时后相遇?

★2 一列货车早晨6点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一列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平均每小时比甲车快15千米,已知客车比货车晚发车2小时,中午12点时两车同时经过中途的某站,然后不停地继续前进。问:当客车到达甲地时,货车距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3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行程问题应用题

行程问题应用题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的一大基本问题。行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近十种,是问题类型较多的题型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行程问题应用题,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在一个600米的环形跑道上,兄两人同时从同一个起点按顺时针方向跑步,两人每隔12分钟相遇一次,若两个人速度不变,还是在原来出发点同时出发,哥哥改为按逆时针方向跑,则两人每隔4分钟相遇一次,两人跑一圈各要多少分钟?

答案:为两人跑一圈各要6分钟和12分钟。

600÷12=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差

600÷4=1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和

(50+150)÷2=100,表示较快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问题中的较大数

(150-50)/2=50,表示较慢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问题中的较小数

600÷100=6分钟,表示跑的快者用的时间

600/50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行程应用题及答案

行程应用题及答案(整理8篇)由网友 “frog169”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行程应用题及答案,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行程应用题及答案

行程应用题及答案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解:第二次相遇两人总共走了3个全程,所以甲一个全程里走了4千米,三个全程里应该走4*3=12千米,通过画图,我们发现甲走了一个全程多了回来那一段,就是距B地的3千米,所以全程是12-3=9千米,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分式方程应用题行程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沂源县历山中学数学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16.3.分式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会列出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意识。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 甲、乙两地相距19千米,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先步行7千米,然后改骑自行车,共用了2小时到达乙地,已知这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求步行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学习指导: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解:设

练习:1.甲班与乙班同学到离校15千米的公园秋游,两班同时出发,甲班的速度是乙班同学速度的1.2倍,结果比乙班同学早到半小时,求两个班同学的速度各是多少?若设乙班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行程应用题及答案

行程应用题及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经常跟试题打交道,试题是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程应用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行程应用题及答案 1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解:第二次相遇两人总共走了3个全程,所以甲一个全程里走了4千米,三个全程里应该走4x3=12千米,通过画图,我们发现甲走了一个全程多了回来那一段,就是距B地的3千米,所以全程是12-3=9千米,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一道行程应用题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道行程应用题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