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论美的教学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13 07:12: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课文论美的教学教案

课文论美的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 《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

㈠提出问题① 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

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四、与大师亲密接触,向大师发起挑战

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 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

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 ,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⑥。。

五、小组合作,编写“我们的论美格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及与大师的挑战,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写法,结合自己对美的认识,写出属于你们的论美格言吗?

六、总结:

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七、作业: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八、板书设计

论美

弗兰西斯。培根

一、提出问题:美德最美。

二、分析问题: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三种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九、教学后记:

对美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享独到的美”这一教学环节,期待广开思路,使他们去发现身边不同的美,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论证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作一个知识上的储备,使学生在学完《论美》一文后能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与文学大师挑战”的环节中,学生研读课文的能力在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第2篇:九年级语文论美

论美(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明确: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明确:美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四、细研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独立思考)

归纳:作者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说起,谈到成功之道,推出简洁明了的公式,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不拖沓,不啰唆。作为一代大学者,这样的开头使人觉得诚恳与平实。

2.提问:作为学者,作者学识渊博善于旁征博引,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作出解答。)

讨论并归纳:用“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说明“天资”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否定不掉。用“学术界艺术界自命天才的人”说明自己的天资要实事求是一点好。引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及韩愈”的故事说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用自己亲身经历说明机遇有时很重要。用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最后引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成功必经的三种境界的阐释,指出其疏漏,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这些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教师提问引领学生们注意: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应该选取大量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来说理。)

3.提问: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独立思考,也可和同桌商量。)

归纳:“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就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响,其实是在偶然中蕴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天资是由天来决定,但我们可以利用勤奋来弥补。完全可以寻找和创造机遇,怎么能说是无能为力呢?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自己的评价。这一步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评价。)

4.反复诵读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它在文中的作用。(同学们可以查阅工具书,然后小组讨论作答。)

讨论并归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在这里的意思是写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应高瞻远瞩,选定目标。这是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为了成功吃尽苦头,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伊”指的是自己的预期目标。为了成功吃再多的苦也不后悔。这是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的是寻寻觅觅,经过千辛万苦,成功却悄然而至,令人欣喜无比。这是第三境。作者引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

(设计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了“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最后再次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5.摘抄本文引用的古代学者治学的名言,课外再收集一些,制成读书卡片。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写法举要

(请同学们互助合作,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1.结合实例逐一剖析。作者先谈“天资”问题,接着肯定勤奋的作用,然后说“机遇”。这样层层深入,旁征博引。

2.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小题大做,要言不烦。3.以谈话的方式论述问题,举重若轻,却并不随便。

六、小结

本文阐述了成功与天资、勤奋、机遇的关系,指出勤奋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本文说理充分,逻辑紧密,语言准确,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对名言的理解具有多样性,我们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的理解:高瞻远瞩,选定目标。季羡林的理解:预期

我的理解:。(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的理解: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季羡林的理解:勤奋。

我的理解:。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的理解:豁然开朗,妙手偶得。季羡林的理解:成功

我的理解:。

第3篇:课文论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论美的教案设计

一、谈美(回忆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4)风度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荷花美教案 说课

《荷花美》说课

学校:息烽县永靖小学 授课教师:王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西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4课《荷花美》。本课是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写生课。通过画荷花,可以进一步巩固色彩静物写生的知识。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对荷花的形状特点和质感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并用蜡笔水彩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趣味的荷花。

2、通过表现荷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用绘画手段表现生活的愿望,鼓励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学习取景构图的基本方法和蜡笔水彩的方法。教学难点:

荷花和荷叶的画法。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安排:

本节课是第1课时,通过学习构图取景及蜡笔水彩的作画方法,通过欣赏荷花范画,明确学习画荷花的目的是领略炎炎夏日里难得的一份碧绿和纯净,用油水分离的绘画技法描绘这份夏日里的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课文论美的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论美的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