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
文学常识整理
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
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
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
要点:
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
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综合探究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拓展练习
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写作链接
完成课后第四题。
第2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撰写:高芬审稿:高一语文组2011-3-1
【导学目标】
1、 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 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
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繁霜鬓()潦()倒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
1)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
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萧森:丛菊:寒衣: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导学检测】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9.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10.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1.(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1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高芬
第3篇: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写人:山东淄博
驿寄尺素 目标:
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①齐鲁青未了 ②决眦 ③簪 ④逾 ⑤戍 ⑥裙 ⑦老 妪 ⑧泣幽咽 抄写:
2.解释加粗词。
①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 ③荡胸生曾云: ④老翁逾墙走: ⑤死者长已矣: ⑥泣幽咽: ⑦老妪出门看: ⑧犹得备晨炊: ⑨听妇前致词: ⑩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4.《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
第4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以诵读为先导,努力追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效果。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创作风格。
3、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一、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
第5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论:
编制人:杨小亮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审批人:夏亚霖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写作背景”)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繁霜鬓()潦()倒浊()酒杯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
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
第6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A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本课学习总体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律诗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每首诗歌的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这三首诗的体裁,能熟练背诵这三首诗。
2、掌握本课中重要字词的字音及词意,能读懂诗歌大意。
3、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掌握诗歌的创作手法和主旨。
二、学习情景
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一下其中的意境。
了解古诗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
第7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
第8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利的背诵。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认识杜甫。
1、杜甫,字______,自称少陵野老,______朝伟大的______诗人,有“______”的美称。
2、杜甫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朝由______转______的变化过程,有“______ ”之称。
二、了解背景。
本课的三首诗,写于“开元盛世”的是《》,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是《》和《》
《望岳》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生曾.云()决眦.()
二、译读。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未了()钟...神秀()
三、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
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四、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