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筝教学的反思总结
古筝教学的反思总结
古筝教学的反思总结
一、常规工作描述
1. 教学模式制定
古筝的学生年龄段相差比较大,有上幼儿园的,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还有成年人。跟他们讲课的感觉当然也不一样,而且他们学习古筝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人接受能力很快,有的学生接受得比较慢,有的学生讲一遍就懂了,而有些学生却要说上好几遍,要不停的重复。所以必须要制定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案。例如小学生古筝学员可以安排一些儿歌的古筝视频,以小故事的形式让他们理解曲目,并且教他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儿歌。中学生古筝学员大多以考级为目标,所以对应的会有考级曲目的大量训练。成年人的古筝学员,虽然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学习时间比较少,前期的相应技巧能力也比较差,一般除了书本练习之外,还会有一些流行乐曲的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与学员和公司负责人进行沟通之后,一般每期学员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案。每期学员招生后,教师都会参与对应的教学模式的制定
①幼儿一对一:主要针对6周岁以下学员,启蒙课程学会《我和你》、《小羊羔》、《上学歌》、《小白菜》等曲目。30分钟/课,每学期12课时;
②少年一对一:主要针对7~20岁左右的在校学生,启蒙课程学会《我和你》、《上学歌》、《笑傲江湖》、《 姜春梦》、《卖报歌》、《孟姜女》、《采茶歌》等曲目。45分钟/课,每学期12课时;
③ 成人一对一:主要针对20岁以上的成年学员,启蒙课程学会《笑傲江湖》、《卖花姑娘》、《茉莉花》、《小城故事》、《孟姜女》、《花好月圆》等曲目。45分钟/课,每学期12课时; ④ 乐理视唱课:面向所有学员开设简谱识谱、视唱、视奏,五线谱识谱、视唱,基本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等课程。集体课,每课60分钟,每学期12课时;
⑤常规小组课:面向所有学员,集体课,3~5人/班,每课60分钟,每学期12课时; ⑥特色小组课:面向所有学员,为古筝演奏、古筝基本功练习、乐理视唱视奏练习的综合课程。集体课, 3~5人/班,每课90分钟,每学期12课时;
⑦老年休闲班:专门面向60岁以上退休老年人,白天定时滚动上课,每学期12课时; ⑧集体训练班:面向所有学员,集体课,每课180分钟,针对训练内容的不同,开设考级集训班、演出集训班;
⑨古筝普及班:由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大众普及班,了解古筝的基本常识和初级演奏技法。
2. 课堂教学
① 备课:上课前需要提前备课,准备每个学生当天上课的内容。
② 复习:上课时要先帮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曲目,再上新课。
③ 基本功练习:上新课前需要先要学生活动手指法,练习基本功。
④习谱:上新课时自己要先示范,然后带学生唱谱,打节奏。
⑤ 技巧练习:唱完曲目后,跟学生讲解新的内容,比如技巧,指法,节奏,演奏方式等等。 ⑥ 难点练习:学生跟着我说的再练习,不正确的地方要跟他们指出来,并且讲解。
3. 课外工作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④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不太愿意每天练琴。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⑤课后总向老板请教问题,也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二、工作感受和体会
经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能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也知道了学生对我们老师的要求。那么,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他们喜欢的是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的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教师。他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在课余与之讨论的老师。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
另外,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她们都有思想,有主张,要让他们喜欢你、接纳你,“人格魅力”最重要,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体会到这四个字的意义。作为一个教师,也许你的课讲得很透彻、明白,也许你对学生如慈母般关爱,也许你是个俊男靓女,但具备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使你在学生中的地位更高,你需要具备的是综合素质、为人师表。你既不能是学生口中的法西斯,也不能是他们眼中的和事佬,要让学生真正的服你,只有去挖掘你的人格魅力。这次实习真正使我以教师的身份走进了学生。对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个概念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第一:幽默机制。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笑声,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喜欢那种死气沉沉的压抑的氛围,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位。适时的发挥你的幽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喜欢你。
第二: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都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实际上教师更应作长流水。课上,你可能想象不到学生会问出怎样的问题,所以不仅在备课时要多看教参以及一些学术著作,平时更要多读专业书籍,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此外,今天学生的家庭条件好,他们有着丰富的信息通道,即使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也不要让学生与你聊天时一问三不知。我的经验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要以教师自居,虚心的听取学生的意见,也会得到他们的喜欢。
第三:广泛的兴趣爱好。
学生都是爱玩的,无论是体育活动还是电脑游戏,还有卡通,拚图等等。这次实习,我就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为我对许多新鲜事物兴趣不大,但作为教师,我必须让自己去学,去“知道”,那样学生才会信服我。
第四:衣着整齐、干净、得体。
作为年轻人,这一方面应该是最值得注意的。年轻有年轻的资本,我们是教师,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梳怪诞发型,这是基本要求。但我们完全没必要穿得很严肃,很正式,很古板。而应该是青春的、充满活力的。本来我们的年龄差距并不大何必因为穿着而破坏了师生间的融洽呢?此外,我们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当学生时衣服弄脏了可以再穿一天,没人注意;而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保持整洁,给学生清新自然亲切的感觉,这样学生也愿意和你接触。
总之,我觉得当老师不是去混的,要当就要当一名好老师,上课也不是随便的,要上就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好,如何上好课其实也是一们艺术。实习,让我们收获,让我们成长,更让我们明白:成为一名老师,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我们仍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进步!
篇二:古筝教学反思
古筝已成为继钢琴之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乐器。但在其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学中的系统化、规范化方面略显不足。笔者拟从古筝教学和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方法。
一、功利心理的影响
由于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的影响,许多音乐>培训机构、音乐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和考生大都为了考级而考级,只关心考级的成绩,不注重学习过程,采取“大跃进”学习方式,盲目跳级,违背了音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培训机构以学员参加考级的通过率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鼓励学生跳级等;音乐教师也把学生考级的成绩作为宣传自己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道具;家长及孩子更是把考级作为炫耀和互相攀比的砝码,有的孩子一年考三级,两年考六级,三年就可以考九级了,教与学一拍即合,成就了考级热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古筝教育埋下了一大隐患。每年在考进高校的学生中,号称八级、九级水平的同学,很多四、五级的曲目弹不下来,甚至没弹过,因此有的高校古筝老师宁可要没基础的学生,也不愿意教有基础的却又一知半解的学生。
二、基本功不扎实
为了顺利快速通过考级,有的古筝教师只教学生考级教材中的曲目,更有甚者,每一级就只学考级规定曲目,其它的一概不练,这样长期以来,学生所掌握的也就是每一级教材中的几首乐曲,很多技法都没有掌握好,甚至许多考生在弹奏时手型不准确、坐姿不端正。右手触弦位置不准确,左手不带指甲等,再如古筝演奏中勾、托、抹、撮、吟、滑、揉、按等手法达数十种之多,更不用说快速指序技法和摇指技术;由于演奏技术不过关致使音准、节奏出现较多问题,尤为严重的是因按滑音的技法不准确导致的音准问题,这不但使学生听觉的误差、视唱练耳的水平不足,且更主要是对古筝演奏技术上的`影响。比如学生对很多作品的速度把握不准确就是技术能力造成的,慢板的部分好弹一些速度就偏快,快板的部分难弹一些速度却上不去,使整首曲子速度不统一,段落之间的速度变化不符合原作品的要求。
三、缺乏音乐表现力
很多学生在考级中,只会把谱面上的音符弹下来而已,虽然音符弹对了但音乐却没有表现出来。例如《高山流水》没有觅知音的情感,《彝族舞曲》没有舞蹈的律动感;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及乐曲中所表达的音乐情境。每个乐曲都有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作品都有>故事情节或情景画面,要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就要深入了解每个曲子背后的故事,因为每一首的音乐作品都凝聚着作曲家的智慧与情感,近几年很多的大赛都强调要遵循作曲家的原作,当然演奏者可以有二度创作,那也要在符合原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发展,所有的技术手段最终都是为音乐服务。然而很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技术训练上,期望通过练习提高演奏技巧。但是,他们即使做到了演奏音乐的技术要求,而对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内涵却知之甚少,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特征,那只能是一种音色弹遍所有的乐曲。
四、考级教材缺乏统一性
目前学生常用的古筝考级教材主要是以几家音乐学院编订的考级教程为主。由于编写教材人的思想认识、艺术审美或所处角度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再之又缺乏交流,造成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北京地区出版的教材在曲目的编配上侧重北派筝曲,而上海地区出版的教材则较多南派筝曲。对古筝传统乐曲的学习,各大流派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传统筝曲学习的很大原因。
五、古筝演奏的记谱法不统一
目前的古筝演奏符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技法被多种符号表示”或“一种符号指代多种技法”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造成习筝者对演奏技法符号的认知困难。
譬如“×”原在《>幸福渠》中表示在雁柱左侧琴弦刮揍模仿流水声,后又被表示拳击琴板,再又表示弹无调音后止音。《幻想曲》中 一般表示为拳击琴盖,但在一些乐曲中被表示为煞弦或柱音。出现这种演奏技法符号与演奏技法不能相互对应的问题,容易造成某些符号示意不清,使习筝者产生歧义。
六、缺乏对传统文化及民间音乐的了解
由于古筝这门乐器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南北流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等各大流派的传统乐曲,无一不渗透着当地文化、语言、戏曲等民族元素。古筝的传统乐曲大多是从这些不同地域民间文化的土壤中产生,不同地方风格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演奏技巧。比如河南筝曲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河南曲子”为当地的民间说唱音乐。由于在“大调曲子”的演唱中强调了字头的咬实,从而形成了演奏河南筝曲在摇指的音头上要有较强劲的力度与倾向性,因此河南筝曲演奏时,摇指的运用是以手腕关节、拇指大关节为活动关节,这样的演奏法才符合原曲的风格并能增加乐曲的起伏感。又如潮州筝曲是由各种不同调式的乐曲组成,因此必须掌握各调式的特点。轻六调通常表现轻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重六调则擅长表现庄重典雅的情调,活五调曲调哀怨婉转、如泣如诉,反线调则通常表现诙谐、讥讽的内容等等。
传统筝曲对演奏技法有特定的训练方式,对于不同流派的作品应该从初学起就要能了解并掌握他们不同的演奏特征及音乐风格。这不仅要求习筝者除了要细腻的琢磨、推敲,更需要通过大量相关的技术训练来达到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老师,教师不仅教技术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和家长认识考级的问题,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循序渐进的学习道理才能培养好一个学生,教师不能迎合学生及家长的功利思想,要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良好品德而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教学方法,通过经常性的交流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第2篇:古筝教学反思
古筝教学反思
篇1:古筝>教学反思
古筝已成为继钢琴之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乐器。但在其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学中的系统化、规范化方面略显不足。笔者拟从古筝教学和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方法。
一、功利心理的影响
由于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的影响,许多音乐>培训机构、音乐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和考生大都为了考级而考级,只关心考级的成绩,不注重学习过程,采取“大跃进”学习方式,盲目跳级,违背了音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培训机构以学员参加考级的通过率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鼓励学生跳级等;音乐教师也把学生考级的成绩作为宣传自己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道具;家长及孩子更是把考级作为炫耀和互相攀比的砝码,有的孩子一年考三级,两年考六级,三年就可以考九级了,教与学一拍即合,成就了考级热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古筝教育埋下了一大隐患。每年在考进高校的学生中,号称八级、九级水平的同学,很多四、五级的曲目弹不下来,甚至没弹过,因此有的高校古筝老师宁可要没基础的学生,也不愿意教有基础的却又一知半解的学生。
二、基本功不扎实
为了顺利快速通过考级,有的古筝教师只教学生考级教材中的曲目,更有甚者,每一级就只学考级规定曲目,其它的一概不练,这样长期以来,学生所掌握的也就是每一级教材中的几首乐曲,很多技法都没有掌握好,甚至许多考生在弹奏时手型不准确、坐姿不端正。右手触弦位置不准确,左手不带指甲等,再如古筝演奏中勾、托、抹、撮、吟、滑、揉、按等手法达数十种之多,更不用说快速指序技法和摇指技术;由于演奏技术不过关致使音准、节奏出现较多问题,尤为严重的是因按滑音的技法不准确导致的音准问题,这不但使学生听觉的误差、视唱练耳的水平不足,且更主要是对古筝演奏技术上的影响。比如学生对很多作品的速度把握不准确就是技术能力造成的,慢板的部分好弹一些速度就偏快,快板的部分难弹一些速度却上不去,使整首曲子速度不统一,段落之间的速度变化不符合原作品的要求。
三、缺乏音乐表现力
很多学生在考级中,只会把谱面上的音符弹下来而已,虽然音符弹对了但音乐却没有表现出来。例如《高山流水》没有觅知音的情感,《彝族舞曲》没有舞蹈的律动感;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及乐曲中所表达的音乐情境。每个乐曲都有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作品都有>故事情节或情景画面,要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就要深入了解每个曲子背后的故事,因为每一首的音乐作品都凝聚着作曲家的智慧与情感,近几年很多的大赛都强调要遵循作曲家的原作,当然演奏者可以有二度创作,那也要在符合原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发展,所有的技术手段最终都是为音乐服务。然而很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技术训练上,期望通过练习提高演奏技巧。但是,他们即使做到了演奏音乐的技术要求,而对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内涵却知之甚少,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特征,那只能是一种音色弹遍所有的乐曲。
四、考级教材缺乏统一性
目前学生常用的古筝考级教材主要是以几家音乐学院编订的考级教程为主。由于编写教材人的思想认识、艺术审美或所处角度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再之又缺乏交流,造成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北京地区出版的教材在曲目的编配上侧重北派筝曲,而上海地区出版的教材则较多南派筝曲。对古筝传统乐曲的学习,各大流派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传统筝曲学习的很大原因。
五、古筝演奏的记谱法不统一
目前的古筝演奏符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技法被多种符号表示”或“一种符号指代多种技法”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造成习筝者对演奏技法符号的认知困难。
譬如“×”原在《>幸福渠》中表示在雁柱左侧琴弦刮揍模仿流水声,后又被表示拳击琴板,再又表示弹无调音后止音。《幻想曲》中 一般表示为拳击琴盖,但在一些乐曲中被表示为煞弦或柱音。出现这种演奏技法符号与演奏技法不能相互对应的问题,容易造成某些符号示意不清,使习筝者产生歧义。
六、缺乏对>传统文化及民间音乐的了解
由于古筝这门乐器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南北流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等各大流派的传统乐曲,无一不渗透着当地文化、语言、戏曲等民族元素。古筝的传统乐曲大多是从这些不同地域民间文化的土壤中产生,不同地方风格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演奏技巧。比如河南筝曲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河南曲子”为当地的民间说唱音乐。由于在“大调曲子”的演唱中强调了字头的咬实,从而形成了演奏河南筝曲在摇指的音头上要有较强劲的力度与倾向性,因此河南筝曲演奏时,摇指的运用是以手腕关节、拇指大关节为活动关节,这样的演奏法才符合原曲的风格并能增加乐曲的起伏感。又如潮州筝曲是由各种不同调式的乐曲组成,因此必须掌握各调式的特点。轻六调通常表现轻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重六调则擅长表现庄重典雅的情调,活五调曲调哀怨婉转、如泣如诉,反线调则通常表现诙谐、讥讽的内容等等。
传统筝曲对演奏技法有特定的训练方式,对于不同流派的作品应该从初学起就要能了解并掌握他们不同的演奏特征及音乐风格。这不仅要求习筝者除了要细腻的琢磨、推敲,更需要通过大量相关的技术训练来达到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老师,教师不仅教技术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和家长认识考级的问题,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循序渐进的学习道理才能培养好一个学生,教师不能迎合学生及家长的功利思想,要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良好品德而坚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教学方法,通过经常性的交流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篇2:古筝教学反思
古筝,这一古雅的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容易上手,有独具名族特色深受学生及老师的青睐。那么怎么通过合理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素质,而且还能使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愉悦的学习古筝?
在这一学期的工作学习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开始学古筝的时候很高兴,但是后来渐渐下降,甚至坐在古筝前面愁眉苦脸,我发现虽然喜欢古筝,但是花费的时间不够,自己没定心,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代替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教这样的学生,我先请程度深的学生表演,这是我发现他的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听着、羡慕不得了。下课时,拉着我问:“老师,什么时候叫我弹琴啊?”,可见,学生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学琴,学生即高兴主动积极学生,效果也比较好。
看到他们每天积极努力的练习,心里真的很高兴。
篇3:古筝教学反思
今天翻看宝贝们的学琴记录,部分宝贝跟着培训部一起成长,从零基础学起到现在也有将近一年半快两年时间了。然而让我担忧的是学生的曲子练得是不少,可在基本功上却有些薄弱,所以在部分乐曲中的技术环节中表现不出。一路习筝的过程中,我是深有体会的,基本功的训练是非常枯燥乏味。所以宝贝们一上琴就开始弹奏乐曲,没有单独训练过手指的分解练习。经过反复琢磨,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原来有着误区,把之前在北京的教学法和幼儿教学分开,原来一直认为,北京那边的学生多数以古筝专业为主,平均训练在8小时左右,而当地学生以古筝为辅,平均训练都在一个小时。担心在教学上太高要求会导致宝贝们的厌学心理,所以一直反复从乐曲,技巧上分开教学。从而让她们有了选择性自由练习的习惯,而对难点逃避不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在培养习惯”,幼儿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天跟导师请教探讨了幼儿,少年习筝的心理阶段。目前大多宝贝都是一种依赖性太强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和练琴中对老师、对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这表现在:从调弦到视谱,从手指的用力到每一个指法,事事都要老师指点,都由教师包办,而学生自己根本不动脑筋,只有被动地、囫囵吞枣地、机械地接收。第一,是儿童本身的天性,即儿童天生的对成人有一种依赖,第二,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忽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只灌输不启发,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善于动脑。在这种不良的教育影响下,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所以在教学上避免对学生“过分指点及帮助”,要逐步培养少儿能独立地、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弹琴。还有就是逃避,孩子会用很多小花招逃避自己害怕的事情。我听过无数家长反映比如让孩子练习时会说“我先吃点东西,喝点水”“上个洗手间”再戴上指甲缠个胶布二十分钟,等等。其实,这是孩子在故意拖延时间。等到孩子坐上琴凳后,也不时会找各种借口开小差。呵呵,这些不妨在练琴前设定时间给她们空间去完成,但是不能算在练琴的时间内。
在目前看来,需要大胆创新转换教学观念,积极户外训练活动,定期考核基本功水平,重新制定教学方案,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当然这些也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及配合。在课堂上我能做到的是的教学及引导,而学生们回家多数接触的跟自己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所以陪练的家长们,多鼓励孩子们,用快乐的心态去感染她们!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看到宝贝们健康成长!
第3篇:古筝教学总结
古筝教学总结
本学期古筝班的教学,我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对古筝的兴趣为指导思想,明确古筝教育发展的目标,全面贯彻新的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时期的儿童古筝教学发展的新纲要。平时也通过古筝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探讨适应初学者学习古筝的教学方法,提高儿童学习古筝的兴趣,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器乐教学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学好古筝,需要天赋,还需要勤奋。时间是学好古筝的有力保证,为了让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
第4篇:古筝教学总结
2015至2016年度古筝教学总结
古筝这件历史悠久古朴的民族乐器,有着“国琴”的尊称,它因为历史上的辉煌和百姓的喜爱,早就有“国宝”的美誉,外国朋友还称古筝为“东方钢琴”,因为民乐被惯称为“国乐”也被知音们赋予了“国魂”,从古代皇族国戚到今天的普通老百姓都对古筝有着特别的喜爱,因而日益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怎么合理的教学,使学生们能在提高精神素质,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能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下自觉,快乐的学习古筝,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个人的教学心得体会。
一 把握学生心态,激发学筝热情
许多初学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自己爱好而来学,而是因为爸妈喜欢,所以送他们来学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通常让老学生弹一两首曲子给他们听,等他们来了兴致以后,我会自己弹一曲
第5篇:古筝活动课教学总结
霍山文峰学校古筝俱乐部教学总结
光阴似箭,一学期的古筝课程即将结束,本学期的古筝俱乐部,我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指导思想,明确古筝教育发展的目标,全面贯彻新的教育观念。平时也进行古筝的进修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继续探讨学习古筝的教学方法,提高儿童学习古筝的兴趣。在此,总结一年来古筝俱乐部的工作情况:
为了更好地弘扬古筝艺术,在古筝兴趣班教学中,必须制定一个较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专业教学大纲,这样才可以明确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组织、安排教学专业。教学首先要在学生启蒙和初级阶段打好基础,详细了解正确的演奏姿势及各种基本技法。其次,了解古筝流派的形成、特点以及各类作品的演奏风格,具有一定的鉴赏、分析和表现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秉承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结合,是学生得到更多的
第6篇:小学古筝教学总结
小学古筝教学总结(锦集15篇)由网友 “流萤”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古筝教学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古筝年底总结
很多人开始学古筝的时候都会有很多顾虑和疑问还有担心,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
万事开头难,理解和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对初学古筝的你们来说,学古筝就不是很难得事情了。
下面是和古筝老师多年对初学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一:力求基本功的扎实。
基本功就像盖楼,地基一定要打扎实。
否则学到高级别之后,技法的增多无法负荷还是要在另花时间训练基本功。
费时间不说,学生多年养成的习惯不好改,老师也为多年错误学习痛心,家长之前的陪伴与付出也付诸东流。
二: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技法。
古筝由十大技法组成,一至十级的曲子都是十大技法完美融合后的杰作,缺一不可。
初期只是简单的勾抹托,
第7篇:古筝考级的教学反思
古筝考级的教学反思
古筝考级的教学反思
篇一:古筝教学反思
古筝已成为继钢琴之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乐器。但在其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学中的系统化、规范化方面略显不足。笔者拟从古筝教学和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方法。
一、功利心理的影响
由于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的影响,许多音乐培训机构、音乐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和考生大都为了考级而考级,只关心考级的成绩,不注重学习过程,采取“大跃进”学习方式,盲目跳级,违背了音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培训机构以学员参加考级的通过率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鼓励学生跳级等;音乐教师也把学生考级的成绩作为宣传自己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道具;家长及孩子更是把考级作为炫耀和互相攀比的砝码,有的孩子一年考三级,两年考六级,三年就可以考九级了,教与学一拍即合,成就了考级热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