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教版必修四《金字塔感言》教案
鲁教版必修四《金字塔感言》教案
在平日的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我们时常会因不同的人和事内心会有所触动,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时可用写感言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那么好的感言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教版必修四《金字塔感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透过现象,把握课文主旨。
2。教会学生个性化思考,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时间3分钟)
用一个2分钟的关于金字塔的视频导入,看完后让学生谈感言。如下:同学们好!请大家认真观看一个关于金字塔的两分钟短片,看完后请用一句话谈一下你的感言……刚才大家谈的都非常好,各有角度。那么,夏多布里昂是如何解读金字塔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金字塔感言》。
二、相关常识
1。字音
毗(pí)邻 矗(chù)立 溯(sù)流 陵寝(qǐn)
墓冢(zhǒnɡ) 驿(yì)站 骷(kū )髅 藐(miǎo)视
2。作者介绍
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父亲是个没落贵族。中学毕业后乘船去美洲探险。这次旅行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回国后由于参加了孔德亲王的侨民团而逃亡到布鲁塞尔和伦敦,在近8年的流亡中写出了《革命论》等著作。1800年回到法国,1801年发表《基督教真谛》中的一章《阿达拉》,1802年,包括《阿达拉》和《勒内》在内的《基督教真谛》全文发表,大获成功。并为此受到拿破仑赏识,出任驻罗马使馆秘书,后因对处死昂吉安公爵感到愤慨,辞职去东方旅行。1814年发表《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受到波旁王朝的重用,出任驻柏林、伦敦大使和外交部长,直至1830年七月革命后才结束政治生涯,自此闭门写作6卷巨著《墓中回忆录》。主要作品有小说《阿达拉》、散文《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等。
三、文本解读(时间大约20分钟)
1、速读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
先让学生自读第1段,再点生诵读描写金字塔的语句,引导学生点出 “举世无双,壮丽画卷”八字,引发读者对金字塔的向往,和下文的博絮埃感言形成对比。
2、那么,对金字塔,博絮埃又有何感言呢?
先点生读一遍博絮埃的话,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四个字:枉费心机。这样就导出相对立的两种观点。进而可以学习下一段做铺垫。
3、齐读第二段。针对博絮埃的感言,作者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这里,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迷住了”,但思路还需通过文中的一个反问句来廓清。“但是难道人类在谢奥普斯金字塔里看到的只是一堆石块或一具骷髅吗?”亮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迪奥多拉斯的话语从现实的角度回答了埃及人为何追求生命永恒。
4、在第三段里,马迪厄莫雷又是怎样感言的?他究竟错在哪儿呢?
把一种事物放进另一事物的范畴去思考的逻辑错误。金字塔的作用在于其精神,而他们却只从物质上评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切入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评价自然也不一样。倘若我们说金字塔在物质上确实没有达到安息众王的目的,但他在精神上确是跨越时空,传递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因此只从物质一方面来评断金字塔,是片面而有失公允的。
5、那么,在作者看来,金字塔具有哪些精神作用呢?
催生古代的法律;令民族引以为荣;延续一个民族的记忆。
6、在作者看来,又有何感言呢?
激发学生根据文本,回答这个问题。不要局限于唯一。
建造金字塔的国王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君主。金字塔是伟大的,臻于不休。
四、文本探究(时间大约10分钟)
结合博絮埃、迪奥多拉斯及马迪厄莫雷的感言,探究本文主旨。这个地方有一定难度,学生之间的探究可能比较困难。所以,老师的引导特别重要,彰显智慧。
博絮埃:反盗墓的角度
迪奥多拉斯:埃及人的现实追求生命永恒的角度
马迪厄莫雷;实用的角度
作者角度:本文是短小精悍的游记散文,作者以游踪为线索,描写了金字塔的壮观景象,生发出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那就是金字塔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人生不朽的一种向往和渴盼。
五、个性解读(时间大约12分钟)
透过现象,学会个性化的思考。请以“金字塔感言”为题,以“在我看来”开头,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关键是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紧扣教学目标,以激励为主。
六、总结回扣
提出相对立的两种观点
↓
再点自己的观点
↓
批驳他人观点,强调自己观点
七、课下作业
以“长城(鸟巢、东方明珠塔等)感言”为题,以“在我看来”开头,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作文。
八、板书设计
《金字塔感言》
夏多布里昂
举世无双
枉费心机
臻于不朽
生命永恒
附《金字塔感言》学案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性散文,但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在着力描写游记的主体——金字塔,而是通过对金字塔的观瞻,生发对历史的思考。也就是说,文章的主旨并不体现在“金字塔”上,而是着力表现由观赏金字塔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一)文章概貌
1、提出相对立的两种观点:
2、亮出自己的观点:
3、他人观点的错误:
(二)文本分析
第一段:提出相对立的两种观点
1、作者在文中第一段首先用大篇幅描述了一幅由金字塔构成的雄伟高大、举世无双的壮丽画卷,但紧接下来最后一句却为何又引用博絮埃的话说这一切都是“枉费心机”?
第二段:亮出自己的观点:
1、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2、“但是难道人类在谢奥普斯金字塔里看到的只是一堆石块或一具骷髅吗?”
使用反问的作用:
3、由反问引出自己的观点是:
第三段:他人观点的错误
1、金字塔精神上的作用有哪些?
2、驳倒马迪厄莫雷等诡辩者的错误观点,他的错误在于:
3、结合对金字塔的.评断去思考“把一种事物放进另一种事物的范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大金字塔虚浮的荣光经过三四千年岁月的洗礼也该臻于不朽了吧。”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三)写作:文中描述了金字塔的雄伟高大,美不胜收和蔚为大观,引发了读者对金字塔的向往。请同学们大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写“我心中的金字塔”。不少于300字。
答案
(一)文本概貌
1、 (1)这一切壮丽如画卷
(2)却又被认为枉费心机
2、金字塔魅力无限,被其迷住:追求永恒,进入永生、永恒之门。
3、把一种事物放进另一事物的范畴去思考的逻辑错误。金字塔的作用在于其精神,而他们却只从物质上评断。
(二)文本分析:
第一段:
1、明确:自然而然的提出了两种观点,作者见到的金字塔是如此的壮观;为何还会有人认为它的建造只是“枉费心机”?自然引发作者和读者共同的疑问和思考,以便作者在下文中引领读者寻找真正的答案。
第二段:1、我被金字塔迷住了。
2、给读者以思考的时间,从逆向思考问题。
3、不是感到自身的乌有,而是出于追求永恒的本能;不是死亡的临界,而是进入永生的标志;永恒世界边缘的永恒之门。
第三段:
1、催生古代的法律;延续一个民族的记忆;令民族引以为荣……
2、一种事物放进另一种事物的范畴去思考,只看到金字塔的物质用途,而不见其精神作用。
3、提示:即结合本文思考认为金字塔是“枉费心机”的说法错误到底出在哪里?金字塔的作用主要在于其精神方面,而人们却往往从物质方面来评断,认为金字塔只是一项作为坟墓却未能使众王安息于此的浩大工程,由此得出它只是枉费心机而已。就像历史学家人为在诗人和哲学家看来完美无缺的蛮荒的弱小民族只不过是远远落后的种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切入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评价自然也不一样。倘若我们说金字塔在物质上确实没有达到安息众王的目的,但他在精神上确是跨越时空,传递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因此只从物质一方面来评断金字塔,是片面而有失公允的。
4、大浪淘沙,历经三四千年的岁月,金字塔屹立至今,不仅把它的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展现给三四千年后的世人,更是把当时人们的人生信念,价值取向,民族信仰源源不断的传递给后人,使人们会认识到金字塔不朽的价值。同时还含有的一层意思是人们在这么长的时间中,也应该认识到金字塔的含义不仅仅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三四千年过去,也该给金字塔一个公允的评价了吧。
(三)写作:(略)
第2篇:《金字塔感言》教案
金字塔感言
夏多布里昂
教学目标:
1.透过现象,把握课文主旨。
2.教会学生个性化思考,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透过现象,把握课文主旨;教会学生个性化思考,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金字塔视频导入,看完后让学生谈感言。那么夏多布里昂是如何解读金字塔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金字塔感言》。
二、自主探究
1.字音
毗(pí)邻
矗(chù)立 溯(sù)流 陵寝(qǐn)
墓冢(zhǒnɡ)驿(yì)站 骷(kū)髅 藐(miǎo)视
2.作者介绍
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父亲是个没落贵族。中学毕业后乘船去美洲探险。这次旅行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回国后由于参加了孔德亲王的侨民团而逃亡到布鲁塞尔和伦敦,在近8年的流亡中写出了《革命论》等著作。1800年回到法国,1801年发表《基督教真谛》中的一章《阿达拉》,1802年,包括《阿达拉》和《勒内》在内的《基督教真谛》全文发表,大获成功。并为此受到拿破仑赏识,出任驻罗马使馆秘书,后因对处死昂吉安公爵感到愤慨,辞职去东方旅行。1814年发表《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受到波旁王朝的重用,出任驻柏林、伦敦大使和外交部长,直至1830年七月革命后才结束政治生涯,自此闭门写作6卷巨著《墓中回忆录》。主要作品有小说《阿达拉》、散文《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等。
三、文本解读
1、速读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
先让学生自读第1段,再点生诵读描写金字塔的语句,引导学生点出 “举世无双,壮丽画卷”八字,引发读者对金字塔的向往,和下文的博絮埃感言形成对比。
2、对金字塔,博絮埃又有何感言呢?
先点生读一遍博絮埃的话,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四个字:枉费心机。这样就导出相对立的两种观点。进而可以学习下一段做铺垫。
3、齐读第二段。针对博絮埃的感言,作者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这里,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迷住了”,但思路还需通过文中的一个反问句来廓清。“但是难道人类在谢奥普斯金字塔里看到的只是一堆石块或一具骷髅吗?”亮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迪奥多拉斯的话语从现实的角度回答了埃及人为何追求生命永恒。
4、在第三段里,马迪厄·莫雷又是怎样感言的?他究竟错在哪儿呢?
把一种事物放进另一事物的范畴去思考的逻辑错误。金字塔的作用在于其精神,而他们却只从物质上评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切入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评价自然也不一样。倘若我们说金字塔在物质上确实没有达到安息众王的目的,但他在精神上确是跨越时空,传递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因此只从物质一方面来评断金字塔,是片面而有失公允的。
5、在作者看来,金字塔具有哪些精神作用呢?
催生古代的法律;令民族引以为荣;延续一个民族的记忆。
6、在作者看来,又有何感言呢?
激发学生根据文本,不要局限于唯一。建造金字塔的国王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君主。金字塔是伟大的,臻于不休。
四、探究主旨
结合博絮埃、迪奥多拉斯及马迪厄·莫雷的感言。博絮埃:反盗墓的角度
迪奥多拉斯:埃及人的现实追求生命永恒的角度 马迪厄·莫雷;实用的角度
作者角度:本文是短小精悍的游记散文,作者以游踪为线索,描写了金字塔的壮观景象,生发出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金字塔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人生不朽的一种向往和渴盼。
五、总结回扣
提出相对立的两种观点
↓
再点自己的观点
↓
批驳他人观点,强调自己观点
六、作业
以“长城(鸟巢、东方明珠塔等)感言”为题,以“在我看来”开头,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金字塔感言
夏多布里昂
举世无双
枉费心机
臻于不朽
生命永恒
第3篇:《青春》 作品赏析(鲁教版高二必修四)
有多少梦想还在飞翔,有多少豪情还在荡漾。青春啊,我心中永不落的太阳。日升日落,潮落潮涨,云卷云舒,我知道,你是我凝固的永恒,我是你匆匆的过客。
我不敢说青春是什么,我只能说青春像什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青春像狂放不羁的滔滔江水,汹涌着白浪如涓,弥漫着清醒醉人的冽冽东风,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伤。青春的激情像穿空的石,青春的活力像拍岸的涛,青春的苦闷像千堆的雪。易逝的青春啊,激起岁月中紫色和蓝色的涟漪。
“大风起兮云飞扬”,青春像风起云涌的景象,自由的云随着自由的风漂流,优美的心跟着无边的想象涌起,那漂流的与涌起的汇在一起,吟唱着生命中感人的乐章。
青春有时像一匹孤独的狼,奔跑在萧瑟的原野上。当夕阳的紫光拉长了影子,在苍茫的暮色中,跑上危耸的高崖,向着蓝黑的天空嗥鸣,仿佛要冲破即将到来的
第4篇:《海燕》教案(鲁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一
淄博新元学校孟薇
(板书课题作者)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教师朗读:
他俄国文坛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
他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者
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他用书籍为人类奠定了进步的阶梯
他用海燕之歌奏响了向革命进军的号角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颗文学宝库中的瑰丽明珠,感受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感诗情
1、引导:首先,让我们先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首散文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读得更好,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几种形式
多媒体展示
一个人朗读、多人分角色朗读、边表演边读、领读合诵结合等多种形式
引导:解释一下,“等”指的是大家还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其他形式,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方式,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2、学生展示同时引导点评
引导:下面我
第5篇:鲁教版必修三《行行重行行》教案
鲁教版必修三《行行重行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教版必修三《行行重行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与《行行重行行》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古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掌握诗中所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的艺术手法。
3、学生通过梳理大意和逐句赏析,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4、学生通过学习此诗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更懂得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教学重点:
1、分析诗中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
2、梳理诗歌大意并分“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讲述法、朗读法、谈
第6篇:《都江堰》教案 (鲁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
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文章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7篇:远方(鲁教版高一必修)
[学习目标]
一、 体味“远方”的深刻含义
二、 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的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观点
[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走近作者
三、 明确学习目标
四、 理清文章脉络
(一) 整体把握
1、读课文
2、理解“远方”含义
3、同位、交流文章脉络
(二)讨论、鉴赏
如何理解和评价人们对远方的向往与追寻?
1、找出作者所列举的向往、追寻远方的事例
〖1〗 向往远方:
〖2〗 追寻远方
2、评价
五、 领悟作者观点
1、 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2、 体味其哲理
可能涉及到的精彩语句:
〖1〗 幻想可以点缀生命,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
〖2〗 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一个远方在呼唤。
〖3〗 不必用佳肴把忘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
第8篇:桂林山水(鲁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