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试题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附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 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
2、(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3、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
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那个“闲”字慢慢地氤氲开来,渐渐地在心中升腾,好一个“闲”字了得!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 )、解元(ji 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
(3)识文解字( )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