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3 07:13: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 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其我之谓矣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不 忘 恭 敬 民 之 主 也 贼 民 之 主 不 忠 弃 君 之 命 不信有一 于 此 不 如 死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4分)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3分)

参考答案

16.B(贼:杀害)

17.C( C 取消句子独立性 A.如果/你;B.那么/然而;D.大概/怎么)

18.B.(“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与原文不符)

19.不 忘 恭 敬/ 民 之 主 也/ 贼 民 之 主/不 忠/ 弃君之命/ 不信/ 有 一 于 此/ 不如 死 也。

[评分标准]3分。每错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国君能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哪里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评分标准](1)4分。终、唯、赖、判断句式,每译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2)3分。子、越竟、讨贼、句式“非……而……?”,每译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为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煮熊掌没有煮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会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会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如不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会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会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比这个更大的了。《诗》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锄麑暗杀他。锄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锄麑退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第2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其我之谓矣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4分)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3分)

参考答案:

16.B(贼:杀害)

17.C(C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你;B.那么/然而;D.大概/怎么)

18.B.(“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与原文不符)

19.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评分标准]3分。每错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国君能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哪里只是臣子有了依靠。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评分标准](1)4分。终、唯、赖、判断句式,每译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2)3分。子、越竟、讨贼、句式“非……而……”每译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为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煮熊掌没有煮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会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会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如不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会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会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比这个更大的了。《诗》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有所依靠呢。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锄麑暗杀他。锄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锄麑退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作者相关资料:

鲁国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春秋著名史学家,儒学奠基人之一。著有《左传》、《国语》,前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者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均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孔子视左丘明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左丘明病世后,人们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

左丘明为齐侯姜尚支孙,世居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一带),后为避祸,徙居楚国。其祖父倚相为楚国左史,知识渊博,刚正不阿,直言善谏,被楚国誉为良吏国宝。《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左史倚相趋过,楚灵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国语·楚语》载:赵简子问楚宝,楚王孙围答以:“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又有左史倚相……命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悦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左丘明在祖父的熏陶教诲下,养成了广求博学、长于思索,慎言谨行,襟怀坦白的品行。

公元前506年,周率诸侯伐楚。楚军大败,昭王出逃,国大乱。倚相为保护典籍,囊所籍,携子孙,举家离楚,辗转入鲁,定居于肥邑都君庄(即今衡鱼村)。为使子子孙孙不忘故土与先人,遂以营丘之地名为姓,曰丘。

不久,倚相为将其所藏典籍得到妥善保存,流传后世,遂将《楚史记》等转交鲁国。其子丘成也因通晓史事,出任鲁国太史。后丘明袭父职。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现存于孔府档案馆的《左传精舍志·荐圣图》载:“赵师圣云:鲁侯欲以孔子为司徒,将召三桓议之,乃谓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圣人欤,夫圣人在政,过者离位焉。君虽欲谋,其将弗合乎?’鲁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爱裘而好珍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为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馐。言未卒,狐相与逃于重丘之下;羊相与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矣。今君欲以孔丘为司徒,召三桓而议之,亦与狐谋裘与羊谋馐也。’于是,鲁侯遂不与三桓谋,即召孔子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还与左丘明一起入周观史修《春秋》,《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其为表里。”

《汉书·古今人表》列左丘明为“上中仁人”,名齐孟子。丘姓一族亦以左丘明为荣,尊其为始祖。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之佚载:“丘氏,鲁左丘明之后。”宋丘氏名人丘雍亲自参与的《广韵·十八·尤·丘》条注引《风俗通义》载:丘“鲁左丘明之后,有河南、吴兴二望。”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得吴兴丘迟碑,言迟丘明后。”宋章渊《稿简赘笔》亦云:“吴兴丘墓一村之人皆丘姓,有大碑列其族党,称太史丘明之后。”丘迟乃梁权江太守,太中大夫丘灵鞠之子,历任太学博士、大司马行参军、西中郎参军、殿中郎、车骑录事参军、骠骑主簿、散骑侍郎、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等职。《劝进梁王》《殊礼》皆出自丘迟手。父子均为鸿儒,梁之重臣。今丘明七十七代孙丘德印供奉的神折子,亦奉左丘明为始祖。

《山东通史·先秦卷》在论及左丘明的姓名时称:“有的说他姓左,名丘明;有的说他姓左丘,名明;还有的说左是官名,姓丘,名明。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太史就是左史。丘明曾任鲁太史,故人们便以左氏代称,又称他为左丘明了。”根据以上史料和事实,2000年9月首届“左丘明文化研讨会”认定:左丘明姓丘名明,左为其官职的简称。左丘明确为丘(邱)氏一族的祖先。

孔子逝世后,左丘明为使孔子所著《春秋》流传后世,又不致其诸多弟子各按其意以致歪曲孔子本意,遂作传以释经。这就是史称的《左传》、《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春秋左氏传》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治《春秋》,上记隐,下至京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文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二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之人人异端,各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艺文志》载:“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是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要其意,以失其事,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为研究春秋以及此前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也为研究孔子,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材料。《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载:“在经学史上,《左传》是古文学派的重要经典,因其以史事讲解《春秋》而著称。它不但比《春秋》多记载了17年的历史,而且叙事远比《春秋》详细、完整、生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左传之武略》载:“《春秋左氏传》一书,实古今兵学之大宗,韬钤得失之左券也。”清周大璋《左传翼凡·例二》曰:“左氏文字,为百家之祖。国策、史汉,韩、柳、欧、苏,无不摹仿。其章法句法、字法,遂卓然自成一家言。欲读古文而不精求于《左氏》,是溯流忘其源也。”

第3篇:节选文言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附答案及参考译文

节选文言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附答案及参考译文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节选文言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附答案及参考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节选文言文《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附答案及参考译文 篇1

阅读下面文言文。(19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肜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左传·宣公·宣公六年》原文译文

《左传·宣公·宣公六年》原文译文

【经】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夏四月。秋八月,螽。冬十月。

【传】六年春,晋、卫侵陈,陈即楚故也。

夏,定王使子服求后于齐。

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晋侯欲伐之。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周书》曰:『殪戎殷。』此类之谓也。」

冬,召桓公逆王后于齐。

楚人伐郑,取成而还。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三之《离》三,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文言文翻译:

六年春季,晋国、卫国入侵陈国,这是由于陈国偏向楚国的缘故。

夏季,周定王派遣子服到齐国求娶齐女为王后。

秋季,赤狄进攻晋国,包围了怀地和邢丘。晋成公打算反攻。中行桓子说:“让他危害他自己的百姓,以使他恶贯满盈,到时候大概就可以歼灭了。《周书》说:‘歼灭大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左传·宣公·宣公十年原文附译文

左传·宣公·宣公十年原文附译文

宣公·宣公十年

作者:左丘明

【经】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己巳,齐侯元卒。齐崔氏出奔卫。公如齐。五月,公至自齐。癸巳,陈夏征舒弑其君平国。六月,宋师伐滕。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大水。季孙行父如齐。冬,公孙归父如齐。齐侯使国佐来聘。饥。楚子伐郑。

【传】十年春,公如齐。齐侯以我服故,归济西之田。

夏,齐惠公卒。崔杼有宠于惠公,高、国畏其逼也,公卒而逐之,奔卫。书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凡诸侯之大夫违,告于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敢告。」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不然,则否。

公如齐奔丧。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于夏氏。公谓行父曰:「征舒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左传·宣公·宣公十七年原文附译文

左传·宣公·宣公十七年原文附译文

宣公·宣公十七年

作者:左丘明

【经】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丁未,蔡侯申卒。夏,葬许昭公。葬蔡文公。六月癸卯,日有食之。己未,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秋,公至自会。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传】十七年春,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献子先归,使栾京庐待命于齐,曰:「不得齐事,无覆命矣。」郤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

齐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会。及敛孟,高固逃归。夏,会于断道,讨贰也。盟于卷楚,辞齐人。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执蔡朝于原,执南郭偃于温。苗贲皇使,见晏桓子,归言于晋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