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3 07:13: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论文

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论文

论文摘要:道德是生命的本能,它来源于自爱,自爱是爱护生命的表现,由自爱扩大到爱他人是达到道德之境的真正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生命的原则,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才是道德的表现。学校德育中漠视生命,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均脱离生命而设置,因而造成了学校德育成效的丧失。

论文关键词:自爱,生命,德育有效性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从社会惯例的角度来理解道德,仅认为道德是一种带有一套可习得的规则的社会惯例,而忽视了道德的源头——生命,忽视了生命的道德是十分脆弱的,要回归生命,从生命中去挖掘道德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认识道德,对实践做出有益的指导。

一、道德源于自爱

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们继承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关注人本身的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人的自由与权利的合理性,以及国家,社会和道德的起源,以卢梭、狄德罗和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认为自爱是道德的来源。

道德是来自于人内心的。在卢梭的伦理学中存在着明显的反理性主义倾向,他否认理性与知识在道德进化中的作用,认为道德来源于自爱。自爱就是保护自己,爱护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求,是“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是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身不离的根本欲念”,人饿了就吃,困了就想睡,自爱是关注生命的体现,“要想消灭它们的话,实在是一件既徒劳又可笑的行为”。自爱教人关心生命,人必须要爱自己,甚至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东西,“从这种感情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同样,狄德罗相信人的本性中存在有先天的道德因素,这种先天的道德因素就表现在情感、自利、对幸福的欲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需求。在狄德罗看来,人人都有求幸福的欲望,但同时人人都具有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它们是道德赖以存在的基础,但他并没有完全把自利归结为道德的基础,他认为人性中不仅有自爱自利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社会性的一面,也就是说人天生还有利他的本能。他说:“自爱或具有幸福生活的持续不断的愿望,和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体质、本能、感觉和反省的必然结果,是有助于我们的保全,符合自然要求的本原,在自然状态中与其说是恶习,无宁说是美德。”自爱不是自私,自私会损及别人的利益,而自爱涉及到的只是人自己,是保证自己的生存,肯定自身的生命,因此,自爱才是真正的道德品质,即使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可以越过理性和知识的屏障,用生命的情感来对抗理性的偏见,在心灵深处直接把握正义与美德的本源。

爱尔维修与卢梭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他虽然不同意有关人性善的观点,但同样认为自爱是道德产生的动力。他说:“自爱,……无非是自然铭刻在我们心里的感情,这种感情按照着鼓动人的各种爱好和欲望,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转化为罪过,或者转化为美德”。而这种爱以肉体的感受性为基础,所以是人人共有的。“如果美德没有利益可得,那就决没有美德。”因此,爱尔维修的自爱带有功利的色彩,但最重要的是要使利己和利他结合起来,以求得两者的平衡。

因此,可以将自爱看作是人的本能的一种表现,它首先指向维护人本身的'存在,进而使人的生命冲动得到满足,但它不仅仅指向个体本身,关爱他人、谐和他人也是自爱的表现。启蒙思想家们将自爱作为道德的起源,这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面上理解道德。他们承认需要和利益的合法性,将生命之流和道德之流合而为一,从生命本原的角度来探讨道德,开辟了道德学说的新路线,这使得德育的视角从人之外转向人本身,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的境界——由自爱扩大到爱他人

道德起源于自爱,仅仅爱自己,还是不能够达到道德的境界,但“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因此,如果要想使一个人为善,就必须使他不仅仅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不能使自爱变成自私,因为自私会伤害别人的利益,它会导致妒忌、纠纷、敌意、仇恨和偏见,而这些并不是自然的道德品质。要真正的去爱别人,道德才可能在人身上出现。那怎样去爱别人呢?卢梭认为,伴随着自爱的是怜悯,怜悯使“人在心中设身处地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怜悯使人同情,同情产生爱和爱别人,而只有自爱的人才能真正深切理解别人的痛苦,因而才能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因此道德感的产生是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为基础的。

这种爱别人的过程是自发形成的,是直觉的,而非全然理智的作用。是生命力投射到他人的过程。生命在其产生之初并没有特定的意识,爱自己、爱别人也只是本能的一种表现,没有任何功利或者利益的驱使,因此,道德产生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理性化的结果。

爱他是自我完善和创造价值的过程,通过关爱实现的是人的自我超越,带给人的是尊重社会和他人的快乐和带有奉献意义的快乐。在人的道德活动中,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如果不伴随着快感体验,不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就无以成就主动性的道德活动,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这就是说,只有具有高尚道德品行的人,他的自我愉悦感才能得到了满足,因此他是快乐的,是没有忧愁的。

道德是人的本能,“本能按生命的形式铸造,而理智却机械的对待一切事物。”由于理智的入侵,本能对于我们反而模糊了,使原本生命化的道德理性化或者物化,这样做违背了生命的原则,使道德显得冷冰冰的,毫无生命的热力。生命绵延着,遵循生命原则的道德当有深沉的感召力,它从生命中流淌出来,最后又回到生命之中,失去以生命为依托的道德只能归于第二性的道德,而不是真正道德的体现。所以,道德遵循生命的原则,而我们也只能从生命中去获取道德的原则。

这种爱他人的思想在道德思想史上始终是一条主线,它不等同于宗教所说的爱。宗教之爱只强调奉献,这种奉献不考虑个人,要求人为了上帝应去舍弃自身的一切,包括生命;而启蒙思想家们的爱首先关注的是人自身,关注人的生命,强调生命是一切的本原,放弃生命的欲求就是违反人性。他们将生命欲念看成道德的源头,甚至将其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这就将人们来世才能获得幸福的观念转为“我只要现世的幸福!”这是对人的解放,将人从上帝手中夺回,消除了精神与肉体的分离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了生命的和谐。

三、学校德育有效性丧失的根源——对生命的漠视

道德来源于生命,来源于人的自爱,关注生命是道德理想真正意义之所在,而现时代的道德教育却流于空洞的道德说教,使道德沦为空洞的形而上教条,并不符合生命的实质。道德被物化和知识化,用分数对道德水平进行量化,使道德变成了对政治目标、经济目的的附庸,这种观念指导下的道德教育失效便不足为奇了。

道德教育是指导生命获得意义的过程,而我们的道德教育自始至终没有将生命的原则贯穿于其中,给予学生的却是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德育有效性的丧失。我们从功利化的立场出发,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只对学生宣讲那些“道德教条”,这些教条并没有内化到学生的生命中,德育“失效”了。

1.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生命是造成德育失效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当作道德知识的传授,德育参照智育的培养方式进行,即以道德、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教给学生知识性的道德概念,学生把道德理论、规范、准则作为知识掌握,获得的是外在于人的“关于道德的观念”,而非内在于人的“道德观念”,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他可能对各种道德规范和要求的知识形态谙熟于心,但如果缺乏外部的道德强制,他们完全可能“知其善而不为,为其恶而不改。”这种知识化的德育其效果可想而知。这是对德育内容的异化即对道德本身的异化,是仅仅将道德看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处理,这时与主体发生道德关系的人只是作为主体的关系而存在的,并不是生命本身,所以进行的道德教育也仅仅是道德规则的传授,而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因此,道德教育应当敬畏生命,生命才是道德教育的真正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容。

2对每个学生实施模式化、标准化的道德教育,用同样的道德条理去教育不一样的每个学生,当然会造成德育有效性的丧失。因为.生命具有独特性,所以每个人所追求的意义,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无可否认,道德标准存在着一致性,但这个标准就是——爱。爱自己、爱别人,爱是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东西,学会去爱才能学会道德。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决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式化的标准来衡量爱,决不能将爱看成是可测量和可计算的。现实学校德育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为学生制订了可供量化的道德标准,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道德的原则,更违背了生命的原则,德育功能的认识明显地注重其“外适性”,即德育对象对外在要求的适应,而忽视其“内适性”,即个体自身对德育的客观需求,忽视生命,必然会造成德育成效的低下。

3.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灌输方式,呈现出一种专横而可畏的形式,充满了强权和制裁的色彩。道德教育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政治教育多、品德内化少等现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去解决具体问题。一些人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单纯的外塑过程,将其与品德内化进程分离,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脱节。西方思想家早已指出:“适合于人的道德应该建立在人性上”,“道德一旦变成一种强制约束力量,那是它的耻辱而不是它的本质。”每一个人必须首先肯定自我,即肯定生命本身,就象古希腊神庙中的诤言“认识你自己”一样。认识自己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承认了生命本身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就是承认了自己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当然,承认自己也就包括承认自己生命的本能性,而成为自己,就是将这种本能转化为创造价值的原动力。成为自己的人,就是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人,并因其爱而有了创造的热情和能力。所以,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用生命浸濡学生,德育并不是声色俱厉的训导,真正的德育是和风细雨式的,它讲求润物无声,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总之,道德的原则就是生命的原则,而生命的原则就是自爱。只有学会自爱,才能学会道德,因此,回归生命、畏惧生命、用生命去对待生命才能寻回失落的德育有效性,才能使学校道德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

注释:

[1][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0.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9.

[4]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56.

[5]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52.

[6]周辅成编.西方著名论理学家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22.

[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4.

[8]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5.

[9]尚杰.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9.

第2篇:论沟通的有效性 论文

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对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人来说,有效的沟通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如何处理好这些人与人、人与团队、团队与团队沟通上的问题,正确了解沟通过程以及影响沟通的因素,正确掌握处理沟通障碍的方法,成为现代人急需了解和解决的难题。实践证明,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群体和组织的工作都十分重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有效沟通 重要性 影响因素 解决方法

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形成离不开两点:发送信息者和反馈信息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沟通过程由表达—倾听—理解—表达循环。松下幸之助关于管理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沟通的话,企业就会趋于死亡(托马斯·D·兹韦费尔,2004)。近年来,国内企业管理中普遍都把沟通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管理就是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国内企业管理者广泛认同,现代企业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沟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进程的深入发展,市场形势变化莫测,企业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管理难度不断增加,很多企业面临有效沟通困难和沟通有效性难以提高的问题,高效沟通成为很多企业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

二、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的好处主要在于,首先它是协调各组织要素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这使得组织内部对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更为迅速且一致;其次,沟通是管理者联系下属以实现管理基本职能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高低层管理之间在信息纵向传达的准确性上起了保障作用。

沟通其实是一种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沟通能增进双方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对团队凝聚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沟通还是一种相互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沟通了解彼此的理念、思路、方法等,能够弥补个人的认识误区和知识盲点,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使和比自己知识、阅历低的人沟通也会有所收获的。如果我们都抱着学习和谦和的心态去沟通,想效果不好都难。

三、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来源

1.来自发送者方面的障碍这方面容易出现的障碍主要有:(1)沟通目的不明确 管理沟通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信息的内容沟通拟解决的问题应达到的效果等等,信息的发送者都应在沟通之前明确了解(2)沟通中表达模糊发送者表达能力不佳,词不达意口齿不清,或者书面表达中字体模糊,都影响沟通的效果(3)沟通中选择失误 沟通渠道的选择发送时机和发送对象选择不当,同样影响了沟通的效率(4)信息来源上的问题 发送者假设接受者不需要理解这些信息,对信息的过滤,从而导致接受者对信息的准确理解

2.来自接收者方面的障碍(1)对信息的过滤或加工 信息接受者通常按主观意愿对信息过滤和添加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前副总裁德洛里恩曾说过,从下级授讯者报上来的情报经过层层过滤,往往使上面接触不到实际情况 下级提供材料,往往是为了获得他们所希望的回答,或者是报喜不报忧,猜领导要什么,然后报上来 [1]组织纵向的层级越多,信息被过滤的机会也就越多在下行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如同经历一个漏斗,层层过滤,到达最后一个信息接收者时,仅剩20%,80%的信息因为各种原因被过滤或丢失了,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理解漏斗(2)接收者知觉偏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水平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在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经验背景及其个人特点,有选择性地去接收信息,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与自己利益紧密相连的事自己必须负责的项目等(3)对信息来源缺乏信任 这是指接受者对发送者缺乏信任,缺乏信任的主要原因是对发送者的人品经验地位和知识等的不信任。

3.沟通双方的认知差异造成的障碍每个人不同的背景经历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标准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对于外界的刺激,每个人均会运用与自己的标准和观念一致的方式来对其进行选择组织和翻译,这可能会导致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差异,这些差异都可能造成沟通障碍。

四、影响沟通的因素 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他收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主客观因素影响。

4.1倾听能力

沟通是一个说与听相互作用的过程,双方既需要合适的表达能力,也需要恰当的倾听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与书面)直接决定了沟通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倾听是沟通中的核心过程。倾听能促发更深层次的沟通。而且,也只有善于倾听,方可深入探测到对方的心理,以及他的语言逻辑思维。所以,善于沟通者必定是善于倾听者。在这里,倾听就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一种情绪与心智。

4.2个人因素

我们在与别人沟通时候的情绪、表达方法、说话技巧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有效沟通,比如积极的情绪会促进我们的沟通。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掌握说话的技巧,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也要选择好时机,根据不同的人将不同的话,有些人是很讨厌直言不讳地。把话说得恰到好处,通过对对方的面部表情等来观察他的想法,改变谈话的方式和策略。

4.3环境因素

环境的选择对沟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要根据所谈的话题选择合适的地点,如在大办公室里谈论薪酬等是不合适的。有这样一句话:“表扬要当众表扬,批评要私下批评”,这是一种很好的沟通环境的选择,表扬人要当着众人表扬,一方面有利于满足被表扬人的虚荣心,使其更加努力,另一方面也会激励其他没别表扬的人更加奋进。批评人时一定要私底下批评,这样会给被批评者留足面子,有利于他对错误更深刻的反省,有利于被批评者错误的改正。

五、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1、培养积极的沟通意识

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沟通,拥有主动的意识,而不是任由事物发展,任由别人处置。积极的沟通意识有助于沟通顺畅,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2、拥有良好的心态

沟通要谦和、真诚、委婉、不厌其烦,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耐烦。与不同的阶级的人沟通时,要很好地区别自己的语气。作为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都需要一个和谐的心态去进行表达或者倾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意见出现分歧时,才不会钻牛角尖,错解他人表达的意思。

3、运用多种沟通方式

没有技巧的沟通就象是没加润滑油的机器是很难想象会有多好的结果的,没有技巧的沟通往往会事与愿违。重要的沟通需要事先列一个沟通提纲,并要确定沟通的时间、场合、方式等,在沟通中要注意语言的表达,体态的配合,多用多媒介沟通,只有讲究技巧的沟通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1)、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礼貌,是尊重说话者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说话者的最好的恭维。因此,倾听能让你了解你的沟通对象想要什么,什么能够让他们满足,什么会伤害或激怒他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Nichols教授和Stevens教授认为,一般人每天有70%的时间用于某种形式的沟通。所以,我们至少应花与提高读写说能力相等的时间,像提高读写说能力一样提高我们的倾听技巧。

倾听者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去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在倾听时,应该客观倾听内容而不迅速加以价值评判,而且不要以自我为中心;选择合适的环境,如果可能的话,选择安静一点的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倾听;边听边沟通。一定要注视着对方,表示你关心对方所说的话,而且会给对方信心,让他把话说完,同时要组织要点,用自己的话简述。

(2)、学会说

语言的沟通是所有沟通方式中最便捷、最传神,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的今天,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关系其成败的重要因素。和人进行沟通,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说,怎样去说,怎样才能让别人接受你说的内容。

德鲁克说过:“一个人基本的技能,就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组织和表达思想,你的成功依赖于你通过口头或书面文字对别人的影响程度,这种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应拥有的最重要的技能。”

你出口的话必须要让听者感到舒服,从而乐意于完成你赋予的任务、事情或者赞同你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沟通时要语气委婉,说话时要力求简练,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不至于让听者感到繁琐、麻烦。在你说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听者面部表情变化,如果对方出现很不情愿的表情,这是你要尽快转变讲话方式,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继续进行。(3)、学会用肢体语言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那些比较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都很善于运用富有个人特色的身体语言。这些有特色的身体语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的结果。身体语言的使用一定要注意与自己的角色以及生活情境相适应。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个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职。在面试时,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还不时地摇动。如果在家里,这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姿势,而在面试的情境中,则很不合适。结果,负责面试的人连半个问题也没有问,只是客气地说:“回去等消息吧。”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

总之,改变不良的身体语言的意义,是消除无助于沟通反而使沟通效率下降的不良的身体语言习惯。有人在与人谈话时,常有梳理头发,打响指等习惯,有的人还有掏耳朵、挖鼻孔的小动作,这些都会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有时会让人觉得很不礼貌。同时,这些无意义的身体语言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六、总结。

沟通是连通人与人直接的一座桥梁,只有沟通才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沟通不是无效的而是有效的、成功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是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础,是团队合作共赢的保障,是提高企业组织运行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沟通的艺术贯穿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人际交往、工作生活的过程中,要讲求方式方法,沟通二字在人们最里很容易被叫出来,但是要想灵活运用,又谈何容易,但是要做到有效沟通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就有把事业做大做强,为人处世便可左右逢源、无往不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我们到达成功的巅峰。

七、参考文献

[1]、余世维:《有效沟通管理者的沟通艺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美)托马斯·D·兹韦费尔。管理就是沟通[M].中信出版社,2004

[3]、克里斯.科尔:《沟通的技巧》,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宋建华:《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5]、黄林:《有效沟通》,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第3篇: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会议记录

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会议记录

会议召开时间:2010年4月4日

会议地点:会议室

参加会议人:课题组成员

会议主持人:刘红云

会议记录人:段丽华

会议内容:

一、课题主持人刘红云将制定的研究计划发给课题组成员,大家一起商量并修改课题研究计划。

二、各位成员作工作经验的现场交流。

李俊丽老师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李金霞老师的沟通改变家长认知、段丽华老师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刘红云作了总结,她充分肯定了此次德育研讨会的成果,谈了对代表发言的感想,进一步明确了此次会议目的,并对参加人员提出了“注重情感交流、深入学生之中、提高管理水平”等三点建议,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会议记录

会议召开时间:2010年8月4日

会议地点:会议室

参加会议人:课题组成员

会议主持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论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论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申国成(贵州六盘水水矿技校)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综合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形势的发展对德育工作和实施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这种不相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德育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尽管学校为了加强德育工作设立了学生管理科具体负责学生政教工作,专门开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论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论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天津工业大学纺科1201 游兵121011011

5摘 要:行政权是一种最广泛,最经常和最直接涉及公民权益的公共权力,行政权通常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扩张性和膨胀性。而公共权力的扩大容易产生乱用,滥用,极易滋生腐败。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督体制对于预防、纠正、惩戒错误的行政行为, 制约违法违纪,溢用权力或可能滥用权力的行为以及支持和保护依法行政行为,严肃政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相关行政监督案例阐述和分析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完善措施。关键字:行政权行政监督 有效

1.案例及案例分析

某市某公司经向市工商局申请,办理了户外广告登记证,在公司自有门店悬挂了一块总代理的招牌。该市城管监察大队以擅自设置户外广告牌为由,对其罚款200元,当场出具了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