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唐代文儒柳宗元
唐代文儒柳宗元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文章之士”,在文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的文学思想观点和创作实践,不仅引领了当时文坛的新风尚,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李唐一代,社会安宁,经济繁荣,出于“怡神文艺,收揽文士”的政治需要,大力尊崇文士,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一时间,名家辈出,人才济济,各领风骚。就在这灿烂的星空中,有一颗发出耀眼的光芒,他就是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过,人多知悉柳宗元是杰出的文学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具有卓见的思想家、学问家。
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故苏轼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称之为“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张“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而其不少寓言故事,如 《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几乎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他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他有一篇最著名的政治论文《封建论》。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的优劣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他看来,天子分封制度的产生,“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制有着种种严重弊端,而郡县制恰能克服分封制弊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乃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一种进化的历史观。
柳宗元的见解丰富而深刻,其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他首先明确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认为“天”并不是有人格意义的神,只不过是“自然”而已。天地间事物的运动变化遵循的是自然规律,与国家的兴亡、人的祸福都没有关系。他将社会变迁与国家兴亡的原因归于人间的仁德,而不是天神的符瑞,反映了他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对此,柳宗元明确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反对韩愈盲目排佛、反佛的观点,不能“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蕴玉也”,认为儒、佛二教“皆有以佐世”,对佛教不应该一概排斥,但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吸收其有用的思想精华,用来丰富儒家学说。
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往往从折中调和的立场来解说儒、法、释、道等各家的学说,这是他的思想高于其他思想家之处,代表了儒学和中国文化前进的主流。
【赏析】
柳宗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读了本文之后,我们的眼界更开阔,对柳宗元的认识也更深入了。中唐儒学因为种种原因而开始产生迥异于此前沿袭两汉的唐代儒学的新变。柳宗元接受了中唐儒学中优秀的新变思想,并且用自己恢宏雄健的才思笔力、弘毅正直的人格使之得以发扬光大,用辩证的思想促进了儒学的健康发展,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2篇:唐代柳宗元
唐代柳宗元
唐代时期柳宗元是怎样的呢?柳宗元是中国众所周知的诗人,而柳宗元的诗作,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唐代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江雪》柳宗元唐诗鉴赏
【原文】
江雪
千山鸟飞绝1,万径2人踪3灭。
孤4舟蓑笠5翁,独6钓寒江雪。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唐诗鉴赏
【原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⑴
城上高楼接大荒⑵,海天愁思正茫茫⑶。
惊风乱飐芙蓉水⑷,密雨斜侵薜荔墙⑸。
岭树重遮千里目⑹,江流曲似九回肠⑺。
共来百越文身地⑻,犹自音书滞一乡⑼。
【注释】
⑴柳州:今属广西。漳:漳州;汀:汀洲。今属福建。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旧唐书·宪宗纪》:“乙酉(元和十年)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近处,乃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⑵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⑶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⑷惊风:急风;狂风。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乱飐(zhǎn):吹动。《说文》:“风吹浪动也。”芙蓉:指荷花。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⑸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⑹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⑺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⑻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文:通“纹”,用作动词。《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
⑼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白话译文】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像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第3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导语:唐代文学家的柳宗元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被人们称之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柳宗元虽然才华洋溢,却屡次遭受政治上的打击。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唐代文学家的柳宗元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文学家的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