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1 07:12: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引导语:钱塘江大潮是我国著名景点之一,历年来有很多文人在此做过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北宋诗人陈师道创作的关于钱塘江的诗,叫做《十七日观潮》。

《十七日观潮》

年代: 宋 作者: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释:

1.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

2.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3.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4.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失手:因没拿住(玉环)而倒翻。

6.晴天句: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7.晚日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译文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创作背景

浙江钱塘江潮水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奇观,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涨时,势如奔马,铺天盖地,观潮的人挤满海塘。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江潮的诗文,陈师道也作了近十首观潮诗,这首是其中的一首。

作者简介

宋·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哲宗元佑时,由苏轼等推荐,为徐州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家境困窘。

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

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第2篇: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

十七日观潮

年代:宋 作者: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释:

1、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

2、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3、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4、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失手:因没拿住(玉环)而倒翻。

6、晴天句: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7、晚日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赏析:

钱江秋潮是闻名世界的景观。诗歌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

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

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

中的天地日月。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第3篇: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赏析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赏析

引导语: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宋代诗人陈师道就写了一首《十七日观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十七日观潮

宋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诗文赏析

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陈师道《十七日观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师道《十七日观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