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亭送别》艺术特色(沪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 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 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 回顾预习问题:
A、 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 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 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 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 品读与交流:
(1) 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 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 教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 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长亭送别>诗意》。
042:《长亭送别》诗意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山色四围残照里,
西风瘦马长亭边。
疏林不驻远行客,
数线深愁绕暮烟。
(两意徘徊隔暮烟。)
2009年12月15日三稿
(后记:第二句原为“古道”,以前的学生陈馨怡建议改为“长亭”。我虽属意“古道”,然其平仄不当,而“长亭”二字扣题甚紧,吾心亦同之。并于课堂内直呼陈为吾“一词之师”也。此为后记。)
2010-12-6
刘吉朋
第2篇:长亭送别(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学案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崔张约会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一、《西厢记》与元杂剧
1、《西厢记》的形成:
(1)唐传奇*元稹《莺莺传》(会真记)--小说
(2)金*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说唱艺术
(3)元*杂剧*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戏曲
2、元杂剧:
戏曲的一种,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传统特有剧种,程式化象征性。)
戏曲种类: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近现代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等。
戏曲体制:本(幕);折(场次);一人主唱(旦本戏、末本戏)
戏曲角色:旦(女角)、末(男角)、净(丑角恶角)、杂(配角)
戏曲语言:曲词(人物唱词)--宫调<(变)宫、商、角、(变)徵、羽>;曲牌
宾白(人物说白)--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入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舞台说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
鉴赏方法:戏曲语言的通俗性,口语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曲词的抒情性,音韵美;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诗词的意境美。
二、《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有哪些?
三、人物形象:对待功名,崔莺莺与崔老夫人、张生看法有何不同?
四、戏曲语言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元散曲(小令、套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元杂剧-(《西厢记》)
(1)送别诗词:(古人写“送别”常描绘什么意象?)
《骊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柳”的意象(包含什么情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骊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3)虚实相生(与《叨叨令》比较,虚实如何体现?)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品味下列诗词,与《长亭送别》哪些曲词意境相似。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武陵春》(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苏幕遮》(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凤栖梧》(北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誰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3篇: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味曲词多用修辞,化用古代诗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2、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3、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四美,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 反复诵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 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 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略曲词的艺术手法。
4、 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堂
在岁月的长河里跋涉,在文学的王国里徜徉,久了,渐渐地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在夕阳下的长亭古道折柳相送。于是,长亭、柳便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进入主题
关于离别,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
第4篇:《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主备人:张含光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
第5篇: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
2、赏析艺术手法,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赏析人物形象。
二、导语:江淹在《别赋》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实甫的名篇《西厢记》中的片段《长亭送别》。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杂剧、作者、剧情和结构
①杂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并举。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
第6篇:《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授课人;张含光班级:高二(9)班授课时间:2011年5月19
教学目的
1、 了解《西厢记》中与课文有关的剧情。
2、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由崔莺莺对爱情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深入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体会曲词表达的情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法,研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点拨提升法,提高学生赏析境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柳永《雨霖铃》歌曲,然后顺势导入课文。
二、知晓送别背景,介绍《西厢记》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