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的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17 07:13: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海权论的读后感范文

海权论的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权论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权论的读后感1

严格地讲,这本《海权论》不是经典的“海权论”,正宗代表马汉理论的是“海权论”三部曲,即《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很惭愧,这三部经典都未读过,所以只能对这本《海权论》稍作品评。

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美国政界,特别是前总统罗斯福(连任四届的那位富兰克林,做过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深受海权论的启发,在门罗主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业、大幅强化海军力量、大肆扩充海外基地,为当今美国海军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海上霸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汉在发表充实自己理论前夕,世界刚刚经历了几百年的大航海大探险的帆船时代(姑且算西葡二牙和荷兰的时代),进而英、法、德、俄又借着欧洲工业革命的东风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旋风,从大陆和海洋两个方向横扫亚非拉地区,从此,英法西葡荷等小语种就像病毒传播一样,迅速占领世界各土著人的语言高地,在这种情况下,貌似全球蛋糕已瓜分殆尽。

此时,美国作为后起之秀,经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以及一系列巧妙而周密的买骗抢,迅速成为世界移民大国和第一经济强国。以马汉为代表的美国政军界精英,清楚地看到世界的陆权(除了菲律宾和夏威夷,其实还是海权)已不在美国掌控之中。而当时,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美国国内的市场不足以消化其迅速膨胀的社会化大生产,换句话讲,美国的经济支柱是对外贸易,这要求必须打开其他国家的国门,而且要与其他欧洲强国享受平等的关贸待遇(比如中国这块大肥肉),从而完成其产品向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状况羸弱国家的最大化倾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海权论应运而生。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其一,对外贸易需要三个要素,即生产、运输、市场,生产在本国,市场在海外,运输在国与国或者大洲与大洲之间进行,运输的文章可就大了,运输路线的长短、运输力量的强弱、运输过程的难易,这都是完成贸易的基本成本。而海运相比陆运付出的代价要便宜的多,所以选择较短的海上航线就是经贸之生命线。

其二,海运要靠船舶,船舶可不像太阳那样一直无私地发光发热,它得需要中途不断补给维护保养(蒸汽时代要不断补充煤炭,后来要补充燃油),那么在必经航线选择占领建设基地就太重要了,每条航线都需要一串串珍珠般的基地来提供补给。

其三,任何人和国家对待财富都是会眼红的,几个人抢是小强盗,国家组团抢劫是大海盗。(打个比方:你的电脑配置高,网线数据线却比较长,经过之处总有人比划着大剪子,或者别人的网线数据线也从这过,互相有干扰,你有随时断网断数据的可能,你说你纠结不纠结。)所以航海路线是要有保镖的,这个大保镖就是海军,那时的铁甲舰战列舰就相当于现在的尼米兹提康德罗加,有他们镇着,我的贸易欺负起未开化国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因此,国家(美国)要发展强大,就要在全球水道密集建立基地(陆上依托),要向英国学习并组建强大的海军力量(规模要大于世界上任何老二与老三海军力量之和),要控制海洋,而不是控制别国陆地领土。

作者在海权要素上比较强调各国家的民族特征,几个曾经强大的海洋强国的民族特征分为四个梯队:1.西葡二牙只喜欢暴力掠夺殖民地,不喜欢开发与制造,甚至不喜欢贸易;2.法国喜欢在殖民地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小资情怀;3.荷兰喜欢占殖民地,但只重商贸,不喜政治与军事的介入;4.英国也喜欢殖民,且适应性强,乐于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勤于贸易,通盘考虑政治经济军事贸易。所以,马汉认为,美国应学习效仿英国的民族特征。

作者非常重视武器装备对军事变革的影响。他讲到,“海军的战术是建立在各种条件之上的,改变这些条件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变化能够引起战舰构造的变化,战舰操纵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舰队的变革。”看不到武器装备及操作技能的变化,战术就会过时,就会吃败仗。“武器的变化必定会引起战术的变化,只是这两个变化之间的间隔是非常漫长的'。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武器的革新往往归功于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战术的变革却必须战胜这个阶层中的保守派势力。然而,这种习惯性的势力是非常冥顽不化的。”这说明,战术变革的谷堆效应何时出现,作者也表示很无耐。

作者对海军基地的选址颇有见地,海军基地本身就是称霸世界这条锁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条锁链的结构为:工业——市场——控制——海军——基地。而不同航线的交叉点则是重中之重,必须要掌控(很像复杂网络理论-关键节点),比如几个运河几个海峡几个岛国(大家都清楚)。

作者强调,“国家间力量的强弱也会影响国际争端的处理情况,就像“能够怎样”和“愿意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决定。”意即,我不想打仗,但必须具备能打的力量与势力,我要先有大棒,然后才有橄榄枝。

国与国之间,不同于人与人之间,如火如荼的亲密只是理性契约的薄薄纱衣,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国家政体差异都可能是纷争的幌子,只有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缘由,所以要在利益上面贴上一道符,就是“射程即正义,口径即公理”!你信吗?我有点儿信。

海权论的读后感2

海权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周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书中以英国在拿破仑称霸大陆时代因为取得制海权而最终战胜那时的法国来阐明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反观我国,沿海一带大都以平原丘陵为主,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闽浙丘陵、珠江三角洲等等土地肥沃地区,人们丰衣足,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就能得到很好地收成又何必冒着大风大浪的去开发海洋呢?这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缺乏海权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我国又何尝不是呢?在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以区区几万人就打败了在沿海设防的几十万绿营和八旗兵,可谓教训深刻,需要防守的面积太大,而兵力不能集中。但是英军可以用先进的军舰的高机动性对我国沿海进行打击,广东不行就取到北上,反正不管你怎么防守总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才有了直叩南京,逼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海权不用质疑,是一国极为重要的权限,充分利用这一点才能永葆国泰民安,为建设强国奠定基础。

第2篇:海权读后感

海权历史是国家间的斗争史,因此主要是战争史。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欧洲国家受海权论的影响,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在17世纪进入了疯狂的对外扩张。中国的北洋舰队也是应运而生,然而却输得一塌糊涂,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不难发现,想要成为海权霸主,还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英国17世纪已经建成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的权利被大大限制,政府开明,因而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而之后的中国,即便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可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势力的禁锢中,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一次便飞灰湮灭。第二,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可以联合更多的盟友,充分保障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的打击。第三,海权的存废不存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是两者的结合体,强大的海军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海上贸易的兴旺 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的动力。这三点是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书给我的思考。

第3篇:海权论的读后感(精选5篇)

海权论的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权论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权论的读后感 篇1

海权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周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书中以英国在拿破仑称霸大陆时代因为取得制海权而最终战胜那时的法国来阐明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海权论》读书心得稿子

尊敬的各位领带、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海权论》读书心得。

1890年,美国著名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总结了大不列颠这个“日不落帝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提出了海权理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该著作的产生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海军伴随着一支和平运输的船队应运而生,随海运的发展而兴盛、随海运的消失而消散,海权的存废不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是这两者的结合体,海军的强大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的动力。

下面大家看这张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思。“一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欧亚铁路连接东亚、西亚、欧洲的陆路交通贸易网,“一路”是“海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优质海权论心得体会(案例18篇)

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应该包含具体的案例和感悟,能够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想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要有清晰的写作目标和主题。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

海权论心得体会篇一

在当今世界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国际关系的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化。而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袤海疆的国家,拥有强大的海权和陆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们也需要了解并深入思考关于海权与陆权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第二段:有关海权的心得

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海权保护我国近海和远洋领海的安全,既维持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又为我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结盟政策,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拓展提供了基础。了解现代海权的实施方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

谈《海权论与海洋战略》学后思考

——论中国海权的发展之路

本学期有幸选上了《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这门课,通过王老师精彩的讲解,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同时也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本文我想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趋势和战略。

一、海权及其重要性

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海权论鼻祖马汉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概括出一条结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称霸、控制世界财富,必须走向海洋。

这些论断的原因是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论探望权

论探望权

学号:08102040208班级: 法08A-2姓名: 刘学

摘要:景山法院实习期间,通过认真学习法院2011年上半年度总结报告书,我了解到法院受理离婚类案件持续较快增长,因此关于子女的抚养权纠纷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在实习期间,我旁听了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对其中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有较深印象和感触。在2001年新修改的婚姻法中增设了探望权这一具体规定,探望权在婚姻法中的确立,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父母行使探望子女的权利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但在探望权的操作方面还不够完善。

关键词:探望权、性质、缺陷

一、探望权的确立

1、探望权确立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离婚案件以及由此产生的探望未成年子女纠纷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有些父母在离婚后,放松甚至不管子女的教育问题导致青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海权论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权论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