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简介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14 07:13: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简介

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孙子兵法》简介,欢迎阅读。

《孙子兵法》简介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

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清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子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胜利。孙子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得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士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子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奇”、“正”是相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

《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子认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子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敌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子还指出,要先敌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士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子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子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子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子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子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子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子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以了解敌情。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第2篇:《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简介 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 王建中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军事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一本被古今中外都奉为经典的兵书——《孙子兵法》。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兵学经典,一起来探究其思想之精髓,了解其对现代战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孙武生平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孙子是后世对他的尊称。孙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陈国的公子完,祖父因战功赐姓为孙。出生在军事世家,从小便研习兵法,颇有心得。青年时代,因齐国内乱,离开齐国,来到了吴国(今苏州附近地区)。据《吴县志》记载,孙子当时就隐居在苏州郊外的穹窿山上,潜心钻研兵法。后来,经好友伍子胥推荐,孙子把自己撰写兵法呈献给吴王阖闾,并被任命为为将,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三国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赞叹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代的茅元仪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也就是说,孙子对他以前的战争经验,都无一遗漏的吸收、总结到他的兵书里来;而在孙子之后研究战争的人,没有超越他的,都是在吸收孙子的精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无论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还是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孙子兵法》都推崇备至。毛泽虽未上过军校,却用兵如神,这与他熟读兵书,仔细钻研《孙子兵法》不无关系。

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久负盛名。日本人称其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在他们眼中,孙子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18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入欧洲,流传甚广。1772年出版了《孙子兵法》的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此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中研读。有人评价,拿破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1905年,英国人翻译了《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 ‚《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 考的宝贵资料。‛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收到毛主席接见时曾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虽在二战之后,但在20世纪80年代已相当的普遍与深入。事实上,《孙子兵法》如今已成为许多世界著名军事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就在此列。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从前线发回这样一条消息: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这是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

《孙子兵法》不但在军事上备受推崇,还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学家、哲学家、医学家、商人和管理学家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不同的启示与收获。《孙子兵法》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

三、《孙子兵法》及其主要思想介绍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就意味着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对抗。在孙子眼中这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

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一生研究战争,却不是好战主义者。他对战争的态度是慎之又慎。《孙子兵法〃火攻篇》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贤良的将帅一定要慎重和警惕。由此出发,孙子又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观点。任何时候,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不是对国家有利的,没有取胜的把握,未处在危急关头,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备战思想。其意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孙子,提出了必须重视战备的思想,告诫人们要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是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使自己具备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2、不战而屈人之兵(1)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一种‚全胜‛的战略思想。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百战百胜‛是历来兵家孜孜以求又难以实现的最高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孙子有不同的看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必须用完善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军事上所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使‚用兵之利‛发挥到最大。

(2)如何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呢?

◆孙子认为在实战中必须要重视谋略。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最下策是攻城。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从其具体的运用手段来讲,主要有‚伐谋‛和‚伐交‛两种。

《谋攻篇》即用谋略进攻。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讲的就是谋略,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诡道十二法‛、主张先计而后战。他的一系列谋略思想被历代兵家继承和发展,写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便是《三十六计》。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西方震慑理论的思想源泉。孙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实践了震慑战略理论的人。

‚震慑‛理论的主创人哈伦•厄尔曼博士曾经毫不讳言地表示,他的理论正是从《孙子兵法》中获取的灵感,他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震慑‛理论不再强调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战争潜力,而是把打击的重点集中在摧毁和挫败敌人的战斗意志上,强调通过心理震慑迫使敌人屈服。这一点,与孙子‚夺气、夺心‛的思想惊人地一致!《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即对于敌方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使其丧失士气; 对于敌方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使其丧失斗志。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思想指的是在作战过程中隐蔽自己的作战意图,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语出《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强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行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出奇制胜是军事谋略中的一条普遍使用的原则,战例举不胜举。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写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对此曾有过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他说:‚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毫无疑问,任何作战都应该首先做到知已知彼;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无不是以知已知彼为前提的。‚知彼知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信息和情报工作。通过有效的情报工作,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掌握对方的兵力部署情况。

5、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兵法〃形篇》指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希望在战争中取得侥幸的胜利。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通过对其原文的解读及主要军事观点分析,亲身感受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及世界军事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跨越时空的魅力。

我们常说,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运用《孙子兵法》?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讨论!

第3篇:《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

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 王建中 2016/1/18

《孙子兵法》简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孙武的简历。

2、初步了解《孙子兵法》的内容,并对一些至理名言有所感悟。

3、了解《孙子兵法》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语: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历史和现实是由文化联接的。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本书可能会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一本优秀的书,一本堪称举世公认的存世最早、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著作,则可能彰显一个民族的智慧。

(一)《孙子兵法》作者介绍

【作者之谜】《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但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近代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认为是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兵书论持久战读后感

兵书论持久战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兵书论持久战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