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09 07:12: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历史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辛亥革命纪念日(珍贵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庭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影响

虽然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沿袭中国1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有意无意间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1911年满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反抗。四川民众由保路运动发展到武装起义,满清政府急调湖北等省军队入川镇压。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率领起义军攻占凤凰山,并控制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24个省区有14个先后独立。这次起义推翻了满洲政府,推翻了二百六十年的满清殖民政府,诞生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恢复了汉人的政权。由于1911年是干支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满清末年,由于政治的政体腐败,种族矛盾激化,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致使国家面临覆灭的'命运,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孙中山先生团结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集合社会先进力量,进行革命的发动与准备工作,决心推翻满清殖民政府,拯救中国,拯救中华民族。辛亥革命纪念日----武汉历史古迹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战,先后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撼动了满清政府的殖民王朝,恢复了中国人的政权。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首先发难。接著各营也相继响应,革命军气势如虹,锐不可档。武汉三镇首先光复,各省也纷纷光复。清廷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宣布退位。近三百年对中国的摧残政体,至此终于结束。

第2篇:论辛亥革命的不利影响

论辛亥革命的不利影响

公元1911年,在中华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旨在推翻满清政府的反封建革命运动,因为此年正值辛亥年,以故称之为辛亥革命。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其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过,争论已历百年。近年来,中外学者大多给予辛亥革命正面评价,其言固然小有道理,然而对其观点笔者在此并不敢苟同。

辛亥革命对中国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政治结构。此外,其对思想文化领域额、边疆地区及民族关系、社会经济也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使得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共使中国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更使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积极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部分地区甚至还有倒退。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长期的军阀割据。1916年——1927年,是北洋军阀割据统治时期,期间战火连年,直奉大战,直皖战阵„„一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然而之后军阀割据仍然愈演愈烈,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可以想象,受其残酷统治下的中国将是何等面目。这比起腐败的清政府而言又是差之远甚。

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前的革命组织,多以汉族为本位。他们提出“驱除鞑虏”后所建的民国,往往指单限于以汉族为主的十八行省(武昌起义时所用的十八星旗即为佐证);东北、内、外蒙、新疆与及西藏都被排除在外。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权威下降,自顾不瑕,列强更趁机支持边疆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如俄罗斯支持外蒙古独立(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自此该地区开始了脱离中国的进程。

1910年,清朝借故由赵尔丰率两千军队,强行驻扎于拉萨,*喇嘛因此前往印度避难,而清朝则再次取消了*喇嘛的封号。在大吉岭的*喇嘛开始与英国人接触,希望通过英国、印度的帮助,使西藏获得更大的自治。随着辛亥革命爆发,各地发生兵变,赵尔丰在四川被杀,驻藏军队也采取行动,抓捕了清朝的驻藏大臣,但在随后与藏军的冲突中,被缴械投降,后全部被遣返内地。1913年1月,*喇嘛回到拉萨。袁世凯发电报,表示要恢复*喇嘛的封号,而*喇嘛在回复中,则直接重申了他对西藏的全权统治,这份声明甚至被部分西藏人看作“独立宣言”。内地对西藏的影响急转直下,而后西藏各地产生了“驱汉事件”。为了防止内地军队再次入藏,噶厦政府开始从英国购置军火,绝大部分藏军都被部署到西康,这也导致西藏北部疆域无法得到有力的维持。由于军费开支的猛涨,更加剧了西藏的内部矛盾。中华民国政府由于忙于战事,对西藏主要采取外交策略,特别是在国际场合不断地强调对西藏的主权。英国尽管不支持西藏完全独立,但西藏还是对其抱有很高的期待,1914年,双方签定协议,西藏将“东北边境特区”割让给了印度,也就是现在的阿鲁那恰尔邦,对于此协议,中华民国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拒绝承认。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带来的混乱的中国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局势的稳定。其对边疆管辖力量逐渐削弱,不利于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文化方面

辛亥革命之前,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文化权威。辛亥革命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刮起了一股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之风。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将中国文字改为罗马文字”之声不绝于耳„„这一切,导致了文化权威的消失。

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加上民主主义没有得到成功地施行,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为然,此外尚有国家社会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会在民初成为不少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这些所谓的新信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严重干扰了中国文化及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人们思想的混乱进一步导致国家实质上四分五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致社会的倒退。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共产党政权成立,1949年之后,政府向国民灌输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并钳制其他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方才建立了新的文化权威。

社会经济方面

三民主义在其经济主张之中提出要平均地权,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没有建立共和体制,更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会革命,来达到平均地权的主张。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

此外,资本主义工商业虽然在辛亥革命之后一段时间有所发展,但是在国民政府后期,尤其是经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时期,社会经济更是困顿不堪,十分萎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后来甚至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一日不如一日。

总结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这一山寨的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带来的历史影响更倾向于是消极的。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6班

卢高翔

2009302360202

第3篇:佛教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佛教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 | 发布日期:2011-05-15 侯坤宏

辛亥革命时,一些革命党人从佛教中吸取教义,作为反清的思想武器;有些佛教人士,也积极参与革命。辛亥革命与佛教,确实有密切的关系。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有学问的革命思想家,曾主编过《民报》,写过多篇以佛教为内涵的文章,在革命理论宣传上,章太炎之所以比其他人做得出 色,佛教思想所发挥的功用不容忽视。在僧人参与辛亥革命方面,主要有黄宗仰、苏曼殊、智亮与意周师徒、毕永年与紫林和尚、栖云、铁禅等人。

另外,汉阳归元禅寺在辛亥革命时曾为后勤中心,而当革命蔓延到上海、宁波时,当地僧众中有组织僧军参加革命军的。

在参与辛亥革命的僧人中,释太虚是一极特殊的案例,太虚被称为“革命和尚”,他除了参与政治性的革命活动,也将革命精神贯注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