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蒙哥马利:强者就是不断挑战自己》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教学提示
这篇传记作为课外阅读,主要供学生在课下阅读、思考,老师可提示给学生阅读的重点,但不必占用上课时间。限于篇幅,在学生课本中没有选收课文,只列出篇目、阅读提示和思考题。建议有兴趣的同学找来原文阅读。蒙哥马利的传记很多,教科书中介绍的是比较简易的一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更为详尽的军事家传记来读。现今中学生特别是男生中不少人对军事感兴趣,应当适当满足他们这种要求;而且选读一些军旅生活的传记,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也会有帮助。
《蒙哥马利》虽然是一篇人物小传,但在勾勒传主英雄业绩时,牵涉到许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知识,读起来可能有些障碍。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二战历史的简要材料,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其实,布置阅读时,应当指明本课要点,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了解蒙哥马利军旅生涯中那些英雄的表现上,感受何谓“军人本色”,何谓“永不言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永不服输的坚毅精神,不止是对军人和战争显得可贵,对所有希望能够干一番事业的人来说,都是需要的。
思考与探究
第一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传记传奇性的军旅生活描写中,理解优秀的军人和军事家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第二题提到教材中有好几篇传记都写到传主青少年时期个性很强,不受家庭和学校“规矩”的约束,并不是“好学生”。蒙哥马利这篇传记开头也写到他的“顽劣”,但他们终究又都成为非常出色的人。关键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些“顽劣”或者“不守规矩”中蕴涵的独立思考、主动性、创造性等可贵的性格趋向,这就不再是通常所说的性格缺陷,加上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建立自己健全的人生方向,并为了这个方向顽强奋斗,这些突出的个性就有可能成为事业与人生成功的动力。
第三题训练小传的写作。建议启发学生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个突出方面,勾勒出人物的形象。
追忆
第2篇:《蒙哥马利:强者就是不断挑战自己》备课参考
梦幻网络(教学提示
这篇传记作为课外阅读,主要供学生在课下阅读、思考,老师可提示给学生阅读的重点,但不必占用上课时间。限于篇幅,在学生课本中没有选收课文,只列出篇目、阅读提示和思考题。建议有兴趣的同学找来原文阅读。蒙哥马利的传记很多,教科书中介绍的是比较简易的一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更为详尽的军事家传记来读。现今中学生特别是男生中不少人对军事感兴趣,应当适当满足他们这种要求;而且选读一些军旅生活的传记,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也会有帮助。《蒙哥马利》虽然是一篇人物小传,但在勾勒传主英雄业绩时,牵涉到许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知识,读起来可能有些障碍。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二战历史的简要材料,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其实,布置阅读时,应当指明本课要点,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了解蒙哥马利军旅生涯中那些英雄的表现上,感受何谓“军人本色”,何谓“永不言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永不服输的坚毅精神,不止是对军人和战争显得可贵,对所有希望能够干一番事业的人来说,都是需要的。
思考与探究
第一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传记传奇性的军旅生活描写中,理解优秀的军人和军事家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第二题提到教材中有好几篇传记都写到传主青少年时期个性很强,不受家庭和学校“规矩”的约束,并不是“好学生”。蒙哥马利这篇传记开头也写到他的“顽劣”,但他们终究又都成为非常出色的人。关键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些“顽劣”或者“不守规矩”中蕴涵的独立思考、主动性、创造性等可贵的性格趋向,这就不再是通常所说的性格缺陷,加上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建立自己健全的人生方向,并为了这个方向顽强奋斗,这些突出的个性就有可能成为事业与人生成功的动力。
第三题训练小传的写作。建议启发学生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一个突出方面,勾勒出人物的形象。
追忆
请登录 梦幻网络(http://)免费下载 此内容
梦幻网络(更多 语文综合文摘 请查看:http://jiaoan1.7139.com/1417/
更多 语文教案 请查看:http://jiaoan1.7139.com/1183/
请登录 梦幻网络(http://)免费下载 此内容
第3篇:《春》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他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1929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上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法方面开始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1940年,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
第4篇:《井》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芷江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