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
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进步青年诗人。他的诗歌比喻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李贺诗歌中的比喻大都涉想奇僻,立意新颖,再加上诗人用来表现这种想象的语言十分优美,这就形成了李贺用比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浮想联翩,奇丽新巧,富于浪漫主义气息。例如:“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丧花紫石砚歌》)把石工比作“神”,这已经是高度的赞叹,但是,李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踏天”比喻石工攀上险峰,站得很高,用“紫云”这一绮丽的词藻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石工采砚石劳动的壮观。这些奇想都从“神”的喻体引出,非常生动形象。平凡的采石砚劳动被描绘得神话般美丽,诗中的浪漫主义气息被渲染得十分浓厚。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象对于比喻是何等重要!再看他的《五粒小松歌》前两句,“蚊子蛇孙鳞婉蜿,新香几粒洪崖饭”。第一句写出了小松的形态:满披鳞皮的枝干蜿曲如小蛇;第二句则写出了小松的品格;从几粒新香四溢的松蕊,联想到它高洁的品格,应该为自由自在的古仙人洪崖所享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比喻,使我们窥见了诗人自己高尚的人格。这说明,在李贺的诗中,奇特的想象、独创的比喻、浪漫主义的气息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以诗人自己独特的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作为底蕴,以诗人进步的思想作为灵魂。
形象鲜明,艺术感受真切,是李贺用比的第二个特色。他在取譬的时候,总是力图从一切感受上去建立形象,往往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角和脑海里的幻觉。因此形象具体,可感性强,给人的印象深刻,他的咏马名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他不是直说马骨很坚强,也不用“马骨如铜”这样一般化的比喻,而是从触觉、听觉上去建立形象。“敲瘦骨”“带铜声”形象多么具体!读者从铮铮然的铜声立即可以联想到这匹马的筋骨是多么强健!李贺对声音的描摹颇具特色,他的《听颖师弹琴歌》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舂竹?”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来形容琴声的凄楚、超逸、清冷、缥缈、激昂、醋畅,可以说是极尽了琴声抑扬顿挫、高低变化的妙致。因此,可以说,李贺所以能够把转瞬即逝的琴
声用文字牢牢地钉在纸上,使一捻一拨的妙音。随着连珠缀玉般的诗句一起深深地印进读者的脑海里,主要得力于形象鲜明具体的比喻。
百锻为字,千炼成句,镂金雕玉,异常精炼。这是李贺用比的第三特色,一方面,他大量使用借喻。借喻一般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一起,以“喻体”为主,因此结构紧密,显得异常精炼。这类例子,如“吴觎道吴刀涩”(〈〈罗浮山人与葛篇〉〉),都以凝炼警策见长。李贺诗中借喻最多,不胜枚举。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字句的铣炼,在很多比喻句中,他能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代替比喻词,不仅使这些诗词所构成的艺术画面十分传神,而且能把诗句锤炼得奇警挺拨,如精金美玉一般。他的《唐儿歌》是两个比喻、两重意思。一是以秋水比喻瞳人,形容男孩有着一双明净可爱的大眼睛;二是以剪秋水比喻眼睛的眨动,进一步写出这双大眼睛扑闪的神态其中“剪”字下得最为有力。它把两个比喻、两重意思,都天衣无缝地凝缩在一句诗中,丝毫不露拼凑的痕迹。
李贺用比的第四个特色是语意储蓄、感情深沉。他的《宫娃歌》是用比喻来写宫女天真烂漫的痴想:“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撤波去。”它委婉地表达了宫女们内心的复杂感情,含蓄地批判了封建帝王的荒淫冷酷和宫廷生活的黑暗。在《秦王钦洒》诗中,李贺写道:“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这后一句是比喻秦王所向无敌、武力平定天下的。诗中化用了《庄子说剑》的曲故:“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经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由于李贺不是直说“剑决浮云”。就是说,剑光射到天上,天空自然就呈现出碧色,把“决浮云”这一层意思留给读者去体会,就显着含蓄有味。李贺把自己的一些思想感情深深地埋藏在一些比喻里,不肯直接说破,读者如不细读深思,是不易体察的。《勉爱行二酋送小季之庐山其二》有一个古怪的比喻:“荒沟古水光如刀”。那李贺为什么要把水光和刀联想在一起呢?初看颇感费解。细绎全诗才明白,原来当时李贺正处在贫病交加、走投无路之际。小弟因饥饿而远出谋食,兄弟分手,悲痛欲绝。“荒沟古水”,正是这种凄凉心情的写照。“光如刀”,反映了诗人在受到生活的无情逼迫时心如刀绞的特殊感受。在古怪的比喻后面,包藏着无比沉痛的感情。
李贺诗歌中比喻运用如此娴熟,同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用形象来进行思维的艺术才能分不开的。这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拓展:
李贺的昌谷家山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李贺
这首古风,是中唐诗人李贺在就任朝廷奉礼郎后,怀念家山昌谷时所作。在群峰并峙的中唐诗坛上,李贺是位极富特色并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的青年诗人。他一生年促命短,只活了二十七岁(790-816);但却是一位神童,据说他七岁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师”。当时著名的大诗人韩愈就同皇甫��一道慕名去看望过他,他当着两位大诗人的面,写了一首古风《高轩过》,记录咏歌此事的经过,而且把两人奇特瘦硬的诗风加以形象概括,使得两位大诗人诧不已,“二公大惊,亲为束发”(《新唐书・本传》),并结下终生忘年交。李贺不但年初命短,身体也瘦弱不堪,史称他“细瘦通眉,长指爪”,他自己也说是整日与药罐子为伴,而且早衰,不到十八岁就已出现白发,并且一根根往下掉。
在短短的一生当中,生活道路异常坎坷:他虽是个皇族,为陇西郑王李亮之后,但家道早已中落。其父李晋肃是个官卑职微的“边上从事”,晚年当过一段时间县令,在李贺刚踏上人生之旅时即已去世,留下他和母亲、姐姐和弟弟一家四口靠着几亩薄田度日。他曾在诗中描叙家中的困苦:可以说是一贫如洗,风雨之夜,伴随着舂声的,是差吏前来收租的敲门声;甚至连唯一的幼弟都养不活,要送到江南去谋生。自己在仕途上也是困踬一生、地位低下:他本可通过科举而获朝堂之位,但因惧社会流言,避父亲“晋肃”讳而不去应试,尽管韩愈专门为他写了《讳辩》,鼓励他反抗流俗,前去应试。但出于性格的敏感怯懦,他始终不敢去应试,到头来只能凭皇族的身份去充当个“臣妾气态间”的奉礼郎,郁郁不得志终生。这首《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就写于奉礼郎的任上。
李贺为人虽瘦弱多病,但为人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至酒行》),结束当时的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不息为国捐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但是,因为这个荒唐的“避讳”,阻断了李贺的仕途,也使李贺无法实现“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国之志。加上生活艰难,作为长子的李贺必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宪宗元和六年(811),迫于生计,李贺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去担任一个叫作奉礼郎的小官。奉礼郎属太常卿,原称治礼郎,唐高宗时,因避李治名讳,改称奉礼郎。主要掌管朝廷朝会、祭祀之礼仪,一般由皇族担任。李贺因为是李唐王朝远亲,所以被选取担任此职。因为这个职务属于门荫,地位又低,从九品,位卑职微,任上又无可事事,所以李贺非常压抑。他当时住在长安崇义里,曾写了首《崇义里滞雨》,很能反映他担任奉礼郎时的处境和心境: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壮志成空,愁恨不已。加上穷困孤独,自己的心境也像是阴暗的里巷和淅沥不断的秋雨一样,这与《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所要抒发和表达的情感相近。只不过后者更强调家山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怀念。诗人将昔日在家山品茶饮酒的悠闲自在景与眼前退衙回来闭门独坐的孤独以及“鹤病悔游秦”的病痛相互比照,旨在强调身在仕途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喟叹。失落加上乡愁,更增添几分愁苦,也更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诗题中提到的“忆昌谷山居”即是诗人的故乡所在地。昌谷,位于今日洛阳西南宜阳县境内。今日的宜阳,显得偏僻和贫穷,但在隋唐时期,此地则是江淮粮赋陆路和漕运的重要中转站。其中李贺居家的三乡驿(今名三乡乡),是当时从洛阳通往长安大道上的一座重要驿站。为唐代诸帝东巡必经之地,在此建有连昌宫、兰昌宫等行宫,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驻跸,其中的连昌宫更因元稹的《连昌宫词》而闻名千古。
三乡所在地昌谷,是两山间的一块谷地,是个水陆交汇、山川形胜之处,昌谷北有凤翼山、汉山,南有女几山、梅鹿山,昌涧水从凤翼山和汉山间缓缓穿过昌谷向东南流注洛水。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中原经济由于安史之乱后遭到极大破坏,唐王朝的财赋主要取自东南,这里又是江南漕运的主要中转站,宪宗元和年间“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河阴留十万,四十万送渭仓”(《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经济地位的重要,可以想象。
昌谷不仅水陆交汇,也是山川形胜之处,在唐代也是个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涧水两岸水草丰茂、杨柳婆娑,汉山也是“周围十里,古柏苍然”,“林壑茂美”(《宜阳县志・山川》)。附近的汉山上有汉光武庙,刘秀曾在此收编投降的赤眉军(《重修汉光武庙记》);对面的女几山上有兰香女神庙,有着“女几化石”的神话传说。所以在唐代,昌谷也是个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据《新唐书・地理志》:唐代诸帝东巡,三乡驿为必经之地,唐玄宗还在三乡驿题过诗,题为《望女几山》。
除帝王在此驻跸外,诗文名家张九龄、韩愈、皇甫��、刘禹锡、白居易都游过昌谷。梅鹿山上至今还存有刻着皇甫��姓名的古碑,为清康熙四十六年立。张九龄是作为宰相陪同玄宗东巡止息于三乡驿的,并对玄宗题诗有首和诗,题为《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刘禹锡游览昌谷时玄宗的题诗仍在,刘还为此写了一首诗抒发感慨,题为《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李贺故居具体在何处,古人未言及,今人多歧说。
宜阳县委宣传部在1974年还组织了一次关于李贺故居的专门调查,认定故里是在西柏坡,并“统一宣传口径”,命令当地政府按此口径对外介绍,所以不少书籍文章在介绍李贺时,都以为李贺故居在昌谷西柏坡。其实,对李贺故居最有发言权的是李贺本人,另外还有宋人张耒。贺诗中有不少关于家乡风物的描绘可作为我们推断的依据,张耒到过李贺故居并留有诗作,在现有史料中,它与李贺时代最近。张耒在上述两诗中说到李贺宅的位置是“连山忽中开,砑若敞双户。南山当其门,列嶂俨环护”,“清溪水拱荒凉宅,幽谷花开寂寞春”。李贺诗中也说到“我在山上舍,几亩蒿硗田”(《送韦仁实兄弟入关》),“长峦谷口倚稽家,白昼千峰老翠华”(《南园》十一),又说“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南园》十一),“怡怡中谈笑,小弟裁涧�”(《题旧梦》)。可见宅在山上,而且是在群峰中开的谷口处,附近还有涧溪环绕。按以上开列的环境来判定,似是在汉山靠近昌谷的山坡上,隔着连昌河与凤翼山相对处。
第2篇:《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
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
“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结婚手是说说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
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
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
《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可见,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爱情需要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很难糅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虽然亲密,方鸿渐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线,无论彼此距离怎样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成一体。”
钱钟书这种独创性的学者式的比喻,不仅能将这些深奥的哲学命题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化严肃为轻松,化挖苦为调侃,化长枪大戟为冷眼旁观,显示了一位智者的宽容。
围城的比喻到底有何特点?
老师说《围城》比喻的特点有二:一是拿抽象的东西比喻形象的东西;二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看似不相干。记得没错应该是这两点吧。如果在没看围城之前,你如果和我说这么专业的东西,我想你前头说,我后头就忘。我的观点有四:一是作者博采,他视野广阔,只要入他眼的东西,他就能很巧妙得信手拈来,用来比喻他想要比喻的东西,以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形象。二是比喻往往让人意想不到。我想,这一二两点结合,基本和你的二是相吻合的。让人意想不到,不就是因为本体和喻体在常人看来是不相干的吗?如果他不博采,又怎能比喻得这么巧妙呢?三是夸张和拟人等手法结合运用,您所说的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就比如说比喻小孩子眉间的距离宽得像害相思病似的.用你的话说就是用抽象的东西来比喻形象的东西.而作为我们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能把这作为比喻句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个夸张句,有比喻的成分。记得以前有个专家说过,兼而有之的情况下就看更偏向于哪种修辞手法了。我的第四点就是,他的幽默往往也是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的。他的比喻自然贴切,他的幽默让人回味无穷。
第3篇:《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妙用
援物依理美妙多情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妙用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以婉转多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淡雅素洁而又美妙多情的月下荷塘图。作者时而月下独步,望眼前如绘美景,时而浮想联翩,消解胸中无限心事。婉转的语言,清丽的风格,淡雅的意境,如拂面春风,似润物细雨,钩惹不尽阅读者内心的种种牵绊。尤其是《荷》文妙语连珠,比喻句信手拈来,化用巧妙,在无迹中生发起感人肺腑的力量。
一、依形态设喻,如梦似幻。
比喻形成的要义是本体与喻体间要有相似性。《荷》文写月下的荷塘,要着重突出荷塘恬淡安静之美,以显现写作者求静而未得的心理路程。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其主体即是以荷花为中心的群体意象)都要有静美的共性特征。基于此,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下荷塘之美表现殆尽。“层层的叶子中间,
第4篇:李贺诗歌中的浪漫情怀
李贺诗歌中的浪漫情怀
李贺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有,想象奇特,意象荒诞,诗歌节奏的跳跃性大,但是穿线的却是浓厚的悲剧色彩;善于着色,用色彩词营造奇诡冷艳的艺术情境。体现着浓重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贺诗歌中的浪漫情怀,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的语言历来受到诗人的重视。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李商隐的绝丽无一不是通过其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李贺也不例外。他精心锤炼诗歌的语言,形成了自己奇峭的风格,极力避免平淡,用字幽冷,喜欢用“鬼”、“泣”、“死”、“寒”、“凝”等字来描写景物,这些字所描绘出来的景物十分凄清,而幽冷的气氛的描写渲染又加重了诗歌本身的浪漫主义色彩,造就了一种飘渺的境界,让人如坠梦中,如感其寒。李贺还喜欢把形容词直接加于形容词之前,形成了其独特奇丽的语言特点。例如“笑红”、“小白”、“凝
第5篇:比喻在作文中的妙用
比喻在作文中的妙用
比喻如果用得恰当,可给文章带来客观的姿色。当代文学家秦牧曾说过“美丽的比喻简直就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先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可见,比喻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之一。
比喻是一种基于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精巧的比喻,喻体必须要超越本体,更准确的表达主观感情。多数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文中用一个或几个比喻,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现就比喻的表达方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表达一些浅显的见解。
一、比喻的表达方式:
1、直接博喻式:博喻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
第6篇:李贺诗歌渊源
李贺诗歌渊源
李贺诗风奇峭、诡激、深秀,诗歌内容涉猎较广,是中唐时期一名独特的诗人。
在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坛,李贺无疑是最特立独行的诗人。然而自中唐至今,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将李贺诗歌的始源直指楚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本身有意“掩盖”创作的精神实质――对现实的批判,让后之研究者只专注去研究它那其绚丽的“外衣”;另一方面,诗注者的“别有用心”也“迷惑”了很多研究者的眼睛,同时研究者本身也有一些“以偏概全”的倾向,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大家“众口一词”的现状。下面,我们就对历来被忽视的李贺诗中的现实主义的一面加以论述。
一、对“风雅精神”的延续――李贺诗中现实主义的一面
自中国历史上出现阶级制社会伊始,反映民怨的歌声就不绝于耳,若要追溯到最早最系统的能被称之为诗歌的作品,即非《诗》莫属。众所周知,《诗》中《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