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身边的吴绍萍老师_900字
身边的吴绍萍老师_900字
自从知道了吴绍萍老师的事迹后,我深深敬佩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品德,敬佩她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的坚强毅力,敬佩她潜心探索,开拓创新的勤奋精神,更敬佩她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的博大情怀。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像吴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比如,我的班主任,单老师。一爱校胜爱家单老师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甚至有时候来得比我这个做学生的还早。晚上他又因为开会或是其他原因走得比我们晚。总之,单老师几乎天天都是来得早,走的迟。“学生应当以学习为己任”“到学校来你们就是来学习的”这些都是单老师对我们常说的话。所以,他常常逮到机会就跟我们讲课,我们虽抱怨,但都知道这是为我们好,在课上,单老师还会时不时清清嗓子,请你试想一下,连续上几堂的课,一刻不歇,那是什么概念!但他依然跟我们上课,下课了就和我们呆在一起,改作业做教案。我常想他是不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呢?答案:不是。单老师有空闲时就坐在教室的一张椅子上,静静地歇着,使自己疲惫的身体得到片刻的休息。我多么想跟他说:老师,您累了就歇歇吧。可是,那么多的课谁上?那么多的'作业誰改?
一个班的学生谁管?就因为这样,单老师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就屈指可数,他的女儿才五六岁,可是她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我们的多,我有时都觉得我们自私,这样霸占着单老师,让他都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家人。可他愿意——他愿意每天早早地到学校看到我们读书的样子,他愿意每天早出晚归,把精力都投身在教育上,他愿意每天和我们在一起,看着我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这就是我们的单老师,爱学校胜过爱自己的家。二爱学生赛父亲还记得在军训期间,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因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以至晕倒,单老师忙把他扶到阴凉地方休息,可是,一会就要举行全年级的会操表演了,一个班少人可怎么行!于是那位同学强打精神,对单老师说自己可以,而单老师让他坐下休息,就不要去了,可那位同学坚持要去,班级的荣誉怎么可以不要呢?单老师无奈之下让他参加了会操表演。短短的几分钟,却凝聚了我们和单老师3天并肩挥洒的汗水与心血。那位同学也出色的完成了会操表演,结束时我看见了单老师欣慰的笑容。单老师其实是个很重视班级荣誉的老师,可他为了让那位同学可以好好的休息,不惜舍去他最重视的东西。他就是我们的单老师,爱学生赛父亲。
单老师就像我们身边的吴绍萍老师,与她一样用他温暖的关怀与悉心的照顾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也用他爱岗敬业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向我们传达着做人的道理。
第2篇:吴绍萍
学习吴绍萍先进事迹有感
年10月27日,政治学习时间,我们全校教师在校学习了吴邵萍同志的先进事迹。
吴绍萍爱孩子胜妈妈,在吴邵萍的眼中,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吴绍萍从教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近万元的学费。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潜心于课题研究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学习了吴绍萍同志的先进事迹后,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六比六看”内容。和吴绍萍同志这样的典型人物比思想境界、比敬业精神、比工作业绩,看自己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我进行学习后的反思:我的工作作风比他们如何?我的成绩比他们如何?他们能做到的我能做到吗?
作为一名特殊学校的教师,我们同样要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动力。特殊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特殊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所以说,热爱学生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而爱心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
向吴绍萍同志学习,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既然选择了特教教师这项事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我们除了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
注重自我塑造,为人师表。这是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通过自己的表率、模范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
第3篇:向学习吴绍萍老师
向吴老师致敬,向吴老师学习
吴绍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我相信这个名字在我们教师行业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她不仅仅是我们教师的榜样,更是我们教师的骄傲。在从教的20多年里,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教师称号”、“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