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12 07:13: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背诵。

(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

(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

(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

(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重点难点化解

1、《孟子见梁襄王》背景知识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示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道德以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第2篇:《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孟子见梁襄王》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同步达纲练习】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访之于勋访:询问

B.而诣勋求谢诣:到……去

C.勋被三创被:覆盖

D.乃以兵捍众曰捍:抵挡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

B.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C.羌精骑夹攻之急

D.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B.鹄从其言余嘉其能行古道

C.众相视而惊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D.幸于皇太子故燕王欲结于君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能公正地劝告梁鹄,使梁鹄不杀苏正和。

B.北地羌胡侵拢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敌打败,困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任汉阳太守,采取有效的方法救济饥民,带头拿出自家粮食,救活了千余人。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因而遭到报复。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盖勋不怕得罪这三个有权势的人,敢冒生命危险而绝不这样做。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卒,通“猝”,突然。

2.由,通“犹”,犹如,好像。

3.说,通“悦”,喜悦,高兴。

二、4.C 5.B 6.A 7.C

第3篇:《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长沙铁路一中谭忆军 [教学目标]

1、解读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孟子爱憎分明的个性及其执着追求的“仁政”理想;

3、理解本文生动贴切的语言及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点拔,学生自读研讨。[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战争年代,为什么?因为战争会让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春秋三百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也正因为如此,历代百姓大多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百姓怎样安居,国家怎样强大,天下怎样安定,一些先哲圣贤就此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孟子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政治主张。

二、初读

1、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嗜(shì)杀沛(pèi)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学设计

一、《孟子见梁襄王》学习要点

(一)简介

《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全书261章中的一章。梁襄王即战国时的魏襄王(因魏国迁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所以别称“梁”),他是魏惠 王的儿子。战国时。社会矛盾激烈,战争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困苦“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至此时者也。”孟子为宣传仁 政主张,到魏国见梁惠王(联系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此后又见梁襄王(继梁惠王而成为国君),而梁襄王庸碌,更易走上贪得土地而好战之路,孟子于 是针对性很强地提出了“不嗜杀人者”能得百姓归附而统一天下。本文则是孟子见梁襄王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印象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了 孟子一贯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

(二)课文内容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