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09 07:14: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寄托,也是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对家庭和谐、学校秩序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深入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对策,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从近年来XX区公、检、法部门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情况看(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这里我们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周岁至25周岁),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从犯罪数量看:青少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XX区检察院公诉部门2003年共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103件194人,青少年案犯人数占受案总人数的33%,2004年和2006年青少年案犯的人数则分别上升到280人和356人,占受案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上升到38%和40%。

2、从犯罪主体看:一是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明显。其中18岁以下犯罪的273人,占全部青少年人犯数量的33%。二是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为中低文化程度。2003年以来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小学文化的70人,初中文化的560人,初中(含初中中专)以下文盲、半文盲比例占70%以上。青少年人犯中,农民占61%、无业人员占30.8%。

3、从犯罪动机和目的看,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多数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是出于猎奇好胜,简单模仿;其目的往往是贪图一时享乐或好玩。他们有的是简单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或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为显示自我而争强好胜犯罪。

4、从犯罪手段看,日趋成人化、智能化,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增多。在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占到了85%以上。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如21岁的社会青年杜某某和18岁的常某某纠集同伙十余人,多次拦路抢劫过往大货车,并控制XX地区猪皮等销售市场,进行强迫交易,在一次抢劫中将货主刘某某当场捅死,其同伙中有三名就是在校学生。

5、从犯罪类型看,盗窃、抢劫、抢夺、敲诈勒索等侵财型犯罪占比重较大,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调查情况看,2003年以来XX区检察院受理的青少年犯罪中,盗窃、抢劫、抢夺、敲诈勒索等侵财型犯罪249件524人,分别占受案总数的20%和21.6%。同时,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如利用网络进行强奸、诈骗等也时有发生。

6、从犯罪性质看,严重刑事犯罪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中,抢劫、抢夺、强奸、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暴力犯罪增多,侵财型犯罪的数额也呈上升趋势。从法院判决情况看,判处实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有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以来判处实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案件总数的13.3%,并呈现一定上升趋势。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多数青少年由于年龄、心理发育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具有好奇、利己、攀比、逆反、模仿和喜欢寻求刺激等心理倾向,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或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许多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而其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往往精力旺盛,血气方刚,常常不计后果。

2、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法律知识相当匮乏,他们往往受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对行为后果不加考虑或缺乏正确认识。

3、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调查,5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好逸恶劳,贪图安逸享受,在生活上讲究享受,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私欲极度膨胀,争强好胜,固执偏激,一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常常铤而走险。

4、心理不健康。有些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孩子心理受严重伤害;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据调查,在XX区检察院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因父母离异、去世等家庭因素走上犯罪道路的占总数的17.2%左右;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脱离学校监管的占到了总数的57.8%;常年游荡于网吧、歌舞厅等场所结交人员复杂的占总数的79.7%。

2、学校教育发生偏差。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以下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有些最终成为导致某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外在原因:一是重视智育教育、忽视品行教育的现象较为突出。多数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课业负担重,许多同学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导致心理上的扭曲;二是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不力。许多老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治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起不到防微杜渐作用;三是学校法制教育不够。据了解,目前多数学校没有安排法制教育课,或者安排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轻则讽刺挖苦、状告家长,重则打骂、赶出教室,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一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是现代校园暴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不良文化来自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其宣扬的有血性、讲义气,疾恶如仇,生活洒脱、率性,团结友爱等人物形象很受青少年的青睐,如果缺乏引导,容易使青少年对其中的部分不良因素片面模仿。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也产生较大腐蚀作用。二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影响。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抗力,很容易受到腐蚀和侵害。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1、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第一、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以及聘请司法部门优秀干警担任校外法制辅导员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动因。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防止歧视有问题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加强学校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禁止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由学校统一安排食宿;学校要尽量实行封闭式管理,同时采取措施丰富学生校内体育和文化生活,防止外部干扰,积极营造宽松、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利用网络。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指导家长搞好子女的家庭教育。

4、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治安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第四,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其计算机房,并增加体育活动场所。第五,文化部门对网吧等场所应进行严管重罚,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行为。第六,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状况,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社会环境。

5、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大力开展“五好家庭”(家庭团结好、尊老爱幼好、发展经济好、遵纪守法好、邻里关系好)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多关心孩子用爱心去感化孩子。

第2篇: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寄托,也是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对家庭和谐、学校秩序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深入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对策,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从近年来XX区公、检、法部门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情况看(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这里我们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周岁至25周岁),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从犯罪数量看:青少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XX区检察院公诉部门2003年共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103件194人,青少年案犯人数占受案总人数的33%,2004年和2006年青少年案犯的人数则分别上升到280人和356人,占受案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上升到38%和40%。

2、从犯罪主体看:一是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明显。其中18岁以下犯罪的273人,占全部青少年人犯数量的33%。二是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为中低文化程度。2003年以来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小学文化的70人,初中文化的560人,初中(含初中中专)以下文盲、半文盲比例占70%以上。青少年人犯中,农民占61%、无业人员占30.8%。

3、从犯罪动机和目的看,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多数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是出于猎奇好胜,简单模仿;其目的往往是贪图一时享乐或好玩。他们有的是简单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或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为显示自我而争强好胜犯罪。

4、从犯罪手段看,日趋成人化、智能化,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增多。在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占到了85%以上。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如21岁的社会青年杜某某和18岁的常某某纠集同伙十余人,多次拦路抢劫过往大货车,并控制XX地区猪皮等销售市场,进行强迫交易,在一次抢劫中将货主刘某某当场捅死,其同伙中有三名就是在校学生。

5、从犯罪类型看,盗窃、抢劫、抢夺、敲诈勒索等侵财型犯罪占比重较大,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调查情况看,2003年以来XX区检察院受理的青少年犯罪中,盗窃、抢劫、抢夺、敲诈勒索等侵财型犯罪249件524人,分别占受案总数的20%和21.6%。同时,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如利用网络进行奸污、诈骗等也时有发生。

6、从犯罪性质看,严重刑事犯罪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中,抢劫、抢夺、奸污、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暴力犯罪增多,侵财型犯罪的数额也呈上升趋势。从法院判决情况看,判处实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有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以来判处实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案件总数的13.3%,并呈现一定上升趋势。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多数青少年由于年龄、心理发育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具有好奇、利己、攀比、逆反、模仿和喜欢寻求刺激等心理倾向,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或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许多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而其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往往精力旺盛,血气方刚,常常不计后果。

2、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法律知识相当匮乏,他们往往受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对行为后果不加考虑或缺乏正确认识。

3、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调查,5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好逸恶劳,贪图安逸享受,在生活上讲究享受,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私欲极度膨胀,争强好胜,固执偏激,一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常常铤而走险。

4、心理不健康。有些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孩子心理受严重伤害;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据调查,在XX区检察院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因父母离异、去世等家庭因素走上犯罪道路的占总数的17.2%左右;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脱离学校监管的占到了总数的57.8%;常年游荡于网吧、歌舞厅等场所结交人员复杂的占总数的79.7%。

2、学校教育发生偏差。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以下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有些最终成为导致某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外在原因:一是重视智育教育、忽视品行教育的现象较为突出。多数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课业负担重,许多同学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导致心理上的扭曲;二是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不力。许多老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治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起不到防微杜渐作用;三是学校法制教育不够。据了解,目前多数学校没有安排法制教育课,或者安排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轻则讽刺挖苦、状告家长,重则打骂、赶出教室,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一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是现代校园暴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不良文化来自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其宣扬的有血性、讲义气,疾恶如仇,生活洒脱、率性,团结友爱等人物形象很受青少年的青睐,如果缺乏引导,容易使青少年对其中的部分不良因素片面模仿。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也产生较大腐蚀作用。二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权为私用、权钱交易、贪腐收人贿赂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影响。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抗力,很容易受到腐蚀和侵害。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1、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第一、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以及聘请司法部门优秀干警担任校外法制辅导员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动因。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防止歧视有问题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加强学校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禁止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由学校统一安排食宿;学校要尽量实行封闭式管理,同时采取措施丰富学生校内体育和文化生活,防止外部干扰,积极营造宽松、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利用网络。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指导家长搞好子女的家庭教育。

4、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治安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第四,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其计算机房,并增加体育活动场所。第五,文化部门对网吧等场所应进行严管重罚,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行为。第六,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状况,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社会环境。

5、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大力开展“五好家庭”(家庭团结好、尊老爱幼好、发展经济好、遵纪守法好、邻里关系好)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多关心孩子用爱心去感化孩子。

第3篇: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使全社会和家庭都充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共同帮助青少年增强法制观念。

2.调查对象:

在20xx年,县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批捕的案件43件98人,其中未成年人48名;批捕案件40件90人,其中,未成年人43名;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案件48件133人,其中未成年人66名;诉至法院41件96人,其中未成年人55名。这些数据再次震惊了我们,同时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通过对有关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犯罪有着各种原因:

(1).主观原因:

*法制观念淡薄。

下表显示了由县法院提供的100名少年犯的初犯心理状态的统计情况:

初犯心理:不知在犯法好玩、刺激其它

所占比例:31.845.822.4 由上表可知,法制意识淡薄是少年犯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地点 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三、调查单位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成都市监狱 成都市内部分中学

四、调查内容

问:调查报告的出发点和主要切入点是什么?

答: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也有人把它比喻成“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在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不能不对“花儿”的过早凋零扼腕叹惜。所以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对我们在整体预防犯罪、减少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调查过程

笔者通过走访成都市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上犹县东山镇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作者:廖礼军

摘要:自1978年国内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社会形态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变化的新局面。这是由于:一方面,社会经济制度的改进使得旧有的价值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整个社会处于价值失范状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西方的金钱观念、个人主义等一些意识糟粕的渗入和不断强化也是导致社会整体意识形态失序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旧价值观念交替碰撞导致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它不仅在青少年群体中发展迅速,而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对青少年犯罪(或称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进行剖析。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预防

导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素质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当前青少年与网络犯罪

当前青少年与网络犯罪

摘要:时下,网络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我国的网民人数在不断增加,而青少年以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好奇心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力军。然后,伴随着网络而来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广阔的空间,更带来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上升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便是其

一。如何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祖国的未来。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

引言: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主力军,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国家必须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培养人才。但是,我国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已不再仅仅来源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青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