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本课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感悟作者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次的导入我选择了将趣味导入和情境导入相结合的手法。希望在一个温馨而感伤的氛围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入到书中的世界。
《城南旧事》是一本描绘作者在父亲和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我们的孩子也是刚刚走过“英子”的年纪,完全可以很快在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我希望这种共鸣能最大程度地带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播放了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同时用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多种感观的刺激下感悟悠然的情境。
细心回味我和学生上课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主题明确:
一本书的内容有很多,值得交流的地方也很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我几次品读了这本书,也上网浏览了其他教学设计,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林海音(英子)的在北京城南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于是,我确定了“那些人 那些事”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进行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清楚楚一条线,层层递进;
2、设疑导读:
为了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我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身世及命运走向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兴趣,让他们有意愿主动地去阅读这本书。从而一步一步的`带领他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童年。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热情高涨,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醉于对童年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
3、影音结合:
文字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人物,最真实、最近距离地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但若阅读指导课只有文字阅读,总不能让学生提起很高的阅读兴趣,恰到好处地在阅读指导课中加入影音元素,往往可以让这堂课锦上添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耳熟能详的骊歌在课堂开始时想起,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隽永而有淡淡伤感的意境之中。在介绍完小说人物后,一段截自电影《城南旧事》的视频,再次让各个主要人物依依浮现于学生们的脑海中。文字与影音相结合,是近来阅读指导课讨论较多的教学方法。我觉得,适时适量地插入影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具体直观地了解名著人物。
课堂结束后,通过老师的探讨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确有很大提高,对于人物的喜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也都表现出孩子们的成长。此外,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没有最大程度地地渲染相应的气氛。孩子们对于导入时的音乐并不熟悉,这一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长亭外,古道边”的氛围,我不得不延长了音乐欣赏的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的预设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
其次,通过本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感悟略为生疏。他们平时的阅读量较少,以至于在阅读速度、理解速度、信息筛选速度中都较为缓慢,这也使得在导入环节中,无法最快速地进入到老师营造的氛围中去,也便无法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另外我的教学语言还要更简洁,在朗读某些文字时,应该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这都提醒着我要多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孩子们大都能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但仍未达到完全调动所有学生的情感的程度,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仍不够。这需要平时课堂上的沟通与引导。相信更多的引导能够使今后的课外阅读更加深入,更有实效。
第2篇:《城南旧事》反思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反思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可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写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因此在教学《窃读记》之后,我立刻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
当我们把好书送到孩子们面前,我们的工作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持久兴趣,最终这种兴趣才能转化为一种习惯。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
定期上好读书汇报课。一般以一个月为宜。课堂分好组后,先经小组讨论:我们这个小组看了哪些文章,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然后,推荐两名学生发言,全班交流读书情况,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哪一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哪篇文章激发了了你写作的灵感,我们会用作家的手法构思我们的文章吗?学生随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逐层深入。这样一堂课,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启了学生的灵性,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第三步,精选出优秀的“读书汇报成果”做为“美文推荐汇编”。
本次的阅读指导课,我首先设计了阅读记录卡,让学生走近作者,品味故事,评析人物。在课堂上,评析人物应该是重点,而我把品味故事作为重点进行了交流。这也许是学生没有读完,我想点燃学生的读书激情,把学生的读书引向深入吧。但总而言之,只有把文章中人物进一步评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书中洋溢着的温馨的亲情和友爱,才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让学生从这本散发着芬芳的书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这就是这节课的缺憾。
总之,在课本外的阅读活动教学中,我们认为,关键是落实一个“实”字,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真实地阅读,并且常抓不懈,这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赏析能力、写作水平,提高学生人文审美素养的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艘驶向胜利的船,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帆。让我们一同“扬帆启航”吧!
第3篇:城南旧事导读课
《城南旧事》导读设计
一、抒情导入 音乐起——《送别》
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人的世界——《城南旧事》。
这首《送别》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它以特有的优雅和亲切为我们翻开了这样一幅画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音乐停)
(出示封面)城南旧事,书的封面给你什么感觉?看到这本书你最想了解什么?
二、初步感知
(一)主要内容
(出事内容简介),自己出声读。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林海音)跟随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在这里她结识了会馆门前的女疯子、遍体鳞伤的妞儿、荒草丛中出没的小偷和中年丧子的宋妈,他们一起谈笑、一起生活。后来随着父亲的染病去世和他们一一的悄然离去,英子也带着种
第4篇:《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
《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完成读书笔记。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共同讨论的话题,再由老师进行综合。
3、每个小组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完成一段文字描述。
三、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第一次班级读书会。在这一节课里,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在书中徜徉,在故事中主人公对话;同时一位作家;欣赏一些优美的语言。好书如挚友。《城南旧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变化,许多同学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很多同学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更可贵的是在同学们的笔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内心的感动,你们生命的成长。我期盼着在接下来的交流
第5篇:城南旧事推荐课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推荐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电影情节回顾,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欲望。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设计
一、播放背景音乐《送别》,进入情境。
1、听着这首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悠扬的乐曲“长亭外 古道边”响起,《城南旧事》的大幕就在这忧伤的追忆中开启
二、回顾影片《城南旧事》
1、回顾电影,城南在什么地方?电影中讲了哪几件旧事?《送别》这首曲子分别在什么情形下出现? • 疯女人秀贞的故事 • 厚嘴唇小偷的故事 • 宋妈的故事
师:全剧从一个儿童的视角,通过英子的所见所感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