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最近经常有人问我, 你为什么要把安徽当代书画院字画装裱部沿续多年传统的手工浆糊装裱 全部升级改用北京张氏装裱的材料和技术标准 , 传统手工装裱究竟有没有缺陷?北京张氏装裱专利技术到底好在那?
在此为关心我们的朋友做一个说明,传统手工装裱也称为传统裱、手工裱,在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发明了这一工艺,值得我们引以为豪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创新,先人在科技上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 传统手工装裱从其粘合剂这一角度而言,由于现代书画纸张和各类装怖材料的变化而确实有着明显的缺陷。
(一)在书画装裱实践中发现,无论将浆糊浓度调至何种比例,所裱制出的书画作品均难以完全保持原有宣纸和绫绢的柔软、飘逸的特性。这是由于多层宣纸粘合后,其柔软程度下降,而更主要的是因为所用原淀粉粘合剂成膜性不佳(膜的柔软性不佳、抗拉力弱、脆性大、易断裂等)干燥后变脆硬化所致。如果客户要求裱制出的书画作品飘逸灵动,装裱师会采取将浆糊浓度调配的偏低,但是如果比例稍有不对,这样的作品在一定时间之后,则很容易出现裱件开胶起皮的现象,这是装裱工序中难以克服解决的矛盾, 需要装裱师凭借丰富的个人经验, 这也是为什么学徒工要学满数年才能出师的技术原因之一。
(二)目前在传统的书画装裱工艺中,采用的是同种物质而稀释度不同的浆糊来应用于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粘接。但是,由于每道工序的特点及材料自身的物、化性质的差异,而仅仅采用不同稠度的浆糊以期达到满足各工序、材料粘接中的不同要求显然是不够完善和科学。
(三)一幅装裱完毕的书画作品在悬挂、鉴赏、收藏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如:烟尘、潮湿的空气、霉菌、蝇虫、光线辐射等侵蚀、影响,传统装裱工艺至今对此仍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中传统的方法之一是将胡椒熬水做浆糊, 现在的手工装裱不知道还有几个人会坚持去在装裱前熬胡椒水手工制浆糊.
(四)我部在进行古、旧或者因保管不当造成霉变、破损的书画作品修复过程中,常遇到书画的画心风化、霉变、破损严重,使画心的揭裱十分困难,全依赖于裱画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小心揭裱,但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珍贵书画、文物的损坏,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果前人在书画装裱之前,先行对画心采用适当的施胶剂进行表面施胶或涂布处理,增加画心的强度,就会给揭裱工作带来方便,也会减少因揭裱失误给文物保护工作造成的损失。
(五)这几年国内的书画文化市场风生水起, 伴随城镇商品画销售量的扩大, 采取由高分子的化学粘合剂进行工业化规模加工商品画的机器装裱出现了, 做为普通工艺品装饰美化居室环境, 采用机器装裱样式新颖,价格低廉, 立等可取, 如果做为收藏品或者是有珍贵意义的书画作品就一定不能用机器装裱.
第2篇: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教程(DOC)
北京聚贤阁书画院
传 统 手 工 书 画 装 裱 教 程
(内部资料)
一 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 80 厘米左右。
(四)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六)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九)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十四)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十六)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二 装裱材料
(一)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面粉、明胶、明矾等。
三 书画装裱品式
(一)立轴、中堂
(二)对联
(三)横披
(四)条屏、通景屏
(五)镜片、扇面
(六)手卷
(七)册页
四 装裱程序
制浆--托画心--方正画心--(托染材料)--配料--镶嵌--清裁大边--转边(包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扶活)--磨画(砑光)--剔边(批串)--配杆--钉铜钮(绦圈)--包杆(上轴头)--上杆--系绦(串丝带)--扎带--粘签条
五 裱件质量的品评
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平整光洁、柔软谐调。
具体可以分为:
(一)工艺精致,镶口匀细。
(二)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
(三)画面色彩搭配谐调。
(四)手感柔软,厚薄适度。
(五)收卷后整齐,无参差。
六 书画裱件的展挂与收藏
由于书画作品装裱的形式不同,对于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不同的展挂与收藏方法。
(一)立轴的展藏
立轴的展挂最好由两人同时进行,一人双手托住天个杆及绦带,另一人握住地杆 两端的轴头,缓缓展开,无论是展收或挂壁,最忌用手指顶托画背,这样会随着画件的展开,留下折痕。
收藏:有条件的话,可做专用的木柜(用樟木做最为理想),分层隔平放,切忌压挤。如没专用柜子,可每件作品做一个画筒或者画盒装放,再放上樟脑丸即可。
(二)手卷的展藏
由于手卷的特点是窄长且不能挂壁,因此,手卷的展观必须在台面上进行。若是两人,则一人双手扶住卷子徐徐展开,另一人则随着展速收卷,单人展观则右手执着天头处,左手握着手卷的中腰,然后边收边展。展开之后,必须在两头各压一镇尺,防其滚动。
收藏方法与立轴相同。
(三)册页的展藏
册页不同于其它书籍,我们不能像翻书那样来翻阅册页,应将其平放在台面上,打开册页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专用竹片,插入页下空间,向右(或向上)翻动。
收藏:大多用锦、缎等制作册套,将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四)横披的展藏
横披与立轴相比,由于它不便实卷,因而,具体要求亦不相同。
首先应将其平放于台面上,一人轻按右天杆,另一人双手扶住裱件上下边际,徐徐展开。挂壁时,须两人相互配合,将作品拉平,稳妥地固定在左右两侧的墙钉上,(若是月牙杆,则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与其大小一样的木条一同固定于墙上,这样可将作品与墙隔离,以免受潮)。
收藏与立轴相同。
(五)镜片的展藏
镜片装裱好后,大都装入镜框内。但没装镜框的作品,应平放于木质阁板或木箱中,摞放时,须在作品之间隔垫宣纸,亦可卷好装入画筒或画盒中。
总之,书画作品悬挂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更换,在清洁裱件时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湿毛巾擦,最好软布或鸡毛掸轻轻掸去灰尘即可。凡是接触书画作品(特别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污作品使其变形生霉。
七、装裱术语解释
(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 “琴条 ”。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 “中堂 ”。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二)屏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 “户 ”部,下为 “衣 ”部)。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三)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
(四)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五)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六)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 “贴落 ”(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一 制作浆糊的步骤: 一般的用小麦淀粉。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糊时浓度以淀粉﹕水=1﹕6,所制得的糊性质较稳定,而煮糊温度 以不超过80℃为佳。
"制糊偏生者粘度强,但易腐,偏熟者不易腐,但粘度低。”其中偏生者易腐,偏熟者不易腐确是常理,但偏生者粘度强,偏熟者粘度低的观点则有失偏颇。实则浆糊越熟者其粘度越强,而偏生者则相反。不排除在天气低温时节,制作过熟、过稠的浆糊经冷却后犹如熟蛋青一般,但不意味着这样的浆糊就失去了应有的粘度,关键在于如何调制。关于浆糊的生熟问题,拙著《书画装裱艺术》一书中曾有阐述:“冲制浆糊要十分注意火候和稠稀度,如果冲得过稠和过熟,其浆性太大,并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调配,影响使用;如果冲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发酵,同样影响使用。冲制浆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节而异,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浆糊应冲得稍熟一点,因较稀和火候较欠的浆糊更容易发酵;而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浆糊可冲得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
刚制作的浆糊不能马上使用,这是业内的常识。但究竟存放多少时间才能使用?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中要求:“夏裱制糊十日之前,春秋制糊一月之前。” 当今著述中也都强调制糊一个星期后方可使用。笔者认为这仅是理论上的概念。如果在高温季节(包括春末和秋初)所制作的浆糊,纵是天天换水浸泡,七天以后也难免不发酵变质,更谈不上存放十日或一个月了。实践证明,浆糊制作后的第三天即可使用,而对裱件的质量并无大碍。
四 宣纸的裁割:
取四尺宣纸三张,长:138cm,宽68cm,将它分成四份尺寸是:长68cm,宽34cm。共12张小宣纸。将它分成三份尺寸是:长68cm,宽46cm 五 宣纸的托底:
此为裱画的第一道工序。此法为日后的裱托字画的基础,不可忽视。
放一张小宣纸在台面上,取一盆水,用棕扫插入盆水中抽起甩去多余的水,向小宣纸洒去水点如小雨点(或可用喷水壶),让它湿后略伸展,右手执羊毛排扫插入浆水中提起向在台面上的宣纸扫去。先从右边向上扫一笔,向下近身方向拖一笔,以有浆水为度。再重复插入浆水提起向在台面上的宣纸接着上一笔的浆水、横向左中间位置从右到左扫去20公分左右。成横放的‘丁’字形态。第三笔是在横放的‘丁’的左上角向45度角度扫去,第四笔在左下角向下扫去,此时好似一横放的‘不’字,将横放的‘不’字无浆水的位置补扫一次,此时是一段有浆水,一段无浆水的宣纸,继续重复以上‘丁’‘不’的做法,满纸都有浆水而又均匀时即可压扫另一张宣纸在它上面,此宣纸为托心纸,托心纸洒上少许水点略伸展(夹江县出的宣纸要喷洒水点),用小木杆挑起,纸尾在上面,左手执小木杆连纸用手指压着,右手执垂下的近身的纸角,另一角向台面上的宣纸右上角贴合,右手拉直宣纸并对齐纸边放下纸角。右手拿棕扫上下(即推前拉后)刷扫宣纸徐徐向左,如同N形。直至全张宣纸压扫完毕。
四边加浆水路一周1cm宽,左手执一角,手背托纸母指与食指挟着宣纸角,右手母指和食指夹棕扫垫入宣纸下,另三手指在宣纸面压挟着,两手同时举高让宣纸离台,转向墙壁贴上, 周围牢固即可,过一夜干透即可下壁。
如果你将12张宣纸都粘贴成6张二层宣纸,都干透了,这时你想下壁,就用一片簿竹片造成前尖状的起纸(又名起子),将6张二层宣纸下壁。你可以查看你的作业,如果有以下的问题:
(1)皱褶很多;(2)宣纸某处开冽成半圆状;
(3)末下壁时就见有一边或两边离开墙壁;(4)卷后发现有离层;(5)某处扫烂了宣纸。
第(1)皱褶很多,会跟着你一段时间,并不急于马上解决。渐渐就会减少。
第(2)宣纸某处开冽成半圆状;在第二次的托底应以注意,解决方法:扫浆水后,仔细查看一片,扫浆簿均匀为准。出现问题是某处浆水过厚,干操时被拉烂。
第(3)末下壁时即见有一边或两边离开壁;如果你的墙壁有厚灰就有这问题,铲去它,如里是木板壁而又有这问题,这是你四边加浆水一周1cm宽时不小心某条边浆不够浆,引起纸张干操时被拉离。下次做时注意它。
第(4)卷后发现有离层;问题是浆水太稀,缺少粘性下次做时注意加水少点。再试,会有改善。
第(5)某处扫烂了宣纸;这问题初学都会出现,心静一点,烂了不用怕。补补它,原因是你是新手,棕扫棕毛还很锋利,容易刮烂宣纸。(可把棕扫毛锋磨圆)
最后,如果你认为还想继续重复以上的做法,宣纸的尺寸放宽一些,四尺开三张宣纸,练练托纸。最后的目标是四尺全张宣纸都可以完好无损地托裱好。
前面所用过的托过的宣纸,我建议你为你的作业编上日期和序号,以便查看你的成绩进步与否。当你练习到一定的时间后,会发现昨天托底的作业比以前托底的作业要好一点,缺点少了。恭喜你。六 裁方的练习:
在做这一个练习之前,建议你寻找一件5mm厚的玻璃作为裁板,如果你是有看裱画书的话,你会有疑问:别人教人用木质的裁扳,为什么你教人用玻璃作裁扳?这问题我不想与人争
论,反正我感到好用我就希望别人也用,你可以同时间用两种不同的裁扳以作比较。5mm厚的玻璃,长要有1米以上,宽要20cm。购买一把小号的裁纸刀,可换刀片的那种。一把1米以上的有机玻璃直尺。这时你可以练习裱画中的裁方了。
你将5mm厚的玻璃摆在台面上,抽取一张托了的宣纸放在5mm厚的玻璃上,纸边在玻璃中间,拿1米的有机玻璃直尺压着宣纸的纸边左手食指和母指叉开,手的虎口向自己按着机玻璃直尺,右手拿裁纸刀推出刀片3cm以直尺为准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拖裁30cm,刀身与玻璃的角度约15度左右。左手所按的位置是要拖裁30cm的中间,右手仃,左手移动到另一段位置继续按着有机玻璃直尺,再拖裁30cm,余下的做法相同。第一边68cm巳经裁好,把有机玻璃直尺移开,将宣纸按90度角转动,以巳经裁好的边为准折叠向另一边右手拿裁纸刀划一小记号,打开放在5mm厚的玻璃上,纸边在玻璃中间,重复上一次的工序。裁好后,有机玻璃直尺压纸中间将宣纸长条状地折叠,划两记号在两短边上,打开,将宣纸按90度角转动,用有机玻璃直尺压着有记号的位置右手拿裁纸刀推出刀片3cm以直尺为准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拖裁一次,另一短边做法一样。你有出现以下问题:(1)裁纸不断。
(2)裁纸刀划上有机玻璃直尺。(3)裁纸刀割手。
解决方法:
(1)裁纸不断:用力不均匀,均匀用力。刀口不利,折断不利的那一小段。
(2)裁纸刀划上有机玻璃直尺:裁纸刀与有机玻璃直尺要有角度约5度,这样就不划上有机玻璃直尺。
(3)裁纸刀割手:有第二点问题自然就会有第三点,解决了第二点问题,第三点问题就不存在了。
你重复以上的裁纸方法,多裁些,对日后的工序有好处。
七 绫的衬法
关于绫的衬法:绫是丝织品,分白绫和色绫。分辨绫的底与面的方法:底亮花暗为面。多看自然能分底面。绫以匹为计算单位,现时购买多以米计算,购绫回来后要把两边的绫口抽丝剪齐。绫底向上,右边离台边2cm均匀扫浆水,浆水比托底时用浆要稠些,(在此一时难以语言来指导,留意日后的文章。)轻扫浆水,均匀。长到台的左边(或你购回来的长度)预留2cm。查看四边是否成直线,基本直即可
托绫的宣纸用安徽出的宣纸裁割去宣纸的头尾成直角,一张宣纸不够长,再加接宣纸。
绫扫浆水后,压扫衬纸如托底一口气扫完一张宣纸,用羊毛排笔粘少许浆水扫在宣纸的接口上约2mm,另一张宣纸接上时接口1mm扫实。直到完成。
要求:不能有皱褶,不准有气泡。左右突出的1cm废边涂上浆水,上下两长边因绫与宣纸同宽无废边,但绫边有5mm是无图案的,此作废边涂抹上浆水,即可上壁。初学者会有以下的问题发生:
其一:绫干后你会发现绫的图案有变形,那是你扫浆时经纬线相交不垂直。其二:图案的丝线有重叠,那是你恐怕扫不够浆扫得太多了,少扫些,增加信心。其三:发现绫与衬纸轻轻用力就可分开,宣纸完整地离开绫,那是你的浆水太稀,加浆糊重做一次。
其四:发现绫的图案不清楚,那是与其三相反,浆水过稠,加水吧。衬绫要多做才可总结经验,才可做好。预祝你能过此一关。八 镜片的裱法
镜片的裱法:你如果经过托底和衬绫的过程,自然地会想到进一步做镜片试试,镜片是装裱的基石。书法和国画都可以做镜片。传统的镜片是八层厚,现时多是四层的,这四层是指:画心一层;托底一层;复背二层共四层。我建议你用书法作品来试裱一张镜片,以小为好,例如四尺开三的作品,现在就以四尺开三来讲:
镜片画心长68cm、宽36cm,托好底干透下壁以后裁方可能会变小了,其一是纸张并不是直角的四边形,裱画要求是直角的,其二是书法家写字时多数留有空白让裱画者去裁割,怎样才恰到好处地裁割呢,通常是左边是书法家预留好的,右边是有多余的,只要留出与左边相等的空位即可。镜片画心长68cm、宽36cm,配多少绫边和天地呢?如果作品是竖幅的:左右两边是5cm,作品上边的绫我称它为天,天要12cm,作品下边的绫我称它为地,地要8cm。即是:左右边是长68cm,宽5cm,天绫长46cm,宽12cm,地绫长:46cm,宽8cm。横的镜片绫边尺寸是上下5cm,左右10cm。
这是现时通常的用料裁割尺寸,你可以加多或减少。这并不有太大影响。至于如何才达到最好的尺寸。
镜片用料裁割好后,你可以把镜片画心反转放在台面上抹浆线。以68cm边开始,先用两层厚的宣纸裁成25cm乘以6cm的宣纸条,宣纸条上抹上稠浆放均匀。左手拿宣纸条左边,右手拿右边放在作品裁好边的背面离边预留1.5mm用右手中指抹浆落1.5mm的位置上长约23cm为第一段。提起宣纸离边预留1.5mm用右手中指抹浆落1.5mm的位置上长约23cm为第二段直到一条长边完成。然后拿一条边是长68cm,宽5cm的绫边,绫面向台与画心有浆处镶贴1.5mm。另一长边相同做法。凉干后裁割齐上下凸出的绫料,接着抹上稠浆在宽36cm的画心天边上,留出左右绫宽5cm不抹浆线,拿天绫长46cm,宽12cm的天绫料向台与画心有浆处镶贴1.5mm,在复压左右的绫边位抹上1.5mm稠浆,将5cm绫边反上贴在天绫上。地绫同天绫做法同。凉干后配上复背用的两层宣纸预留废边,扫浆水,用小木杆挑起复背用的两层宣纸,反复在镜片的背面上,不准有皱褶。上壁待干数天。
镜片干后沿绫边裁割齐后就算完成。各位如果有其他人写的裱画书就会觉得我写的简单了,其实初学者只要简单明白就行。初学裱画者的明灯,此为第五篇,也是最后的一篇。在此我重复总结初学裱画的朋友的疑难,遇到的问题。
最初托底的时侯,你会常常扫烂托底纸,有时你会觉得自已是很无用,其实是你的手势还未符合裱画要求,你试试左手执小木杆挑纸的高低,过高的角度会令右手执的棕扫的角逼烂湿了的宣纸,此时你应该尽量降低小木杆的高度,低到接近有浆的画心,这样你的成功率就高很多。
另外棕扫的造旧也十分重要,当你新买回来的棕扫并不可能顺手地裱画,你必须改良一下,棕扫新购回来锋口起角,难以使用,用剪刀修剪去边角,形成在棕扫侧面看去同形,再在地上磨滑。再用碱水浸泡1天至2天,更换清水浸泡1天,再换用碱水入锅煮沸15分钟,煮出茶色的水,换清水浸泡1天,洗去碱水晾干。用此法开锋的棕扫变成不新不旧,用起来顺手,用来扫托底和复背多了就不会扫烂宣纸。
再有就是浆的精工煮法。
托底的练习以前我讲过是从四尺开四(68cm乘以34cm)开始,接着是四尺开三(68cm乘以46cm),再就是四尺开二(68cm乘以68cm)跟着是四尺开二(138cm乘以34cm),最后四尺整纸(138cm乘以68cm)。你用了一百张宣纸就可完成托底的练习。问题是难免出现,逐步解决吧。
托底过程可能出现的皱褶,首先要查看是横皱褶或竖皱褶,横皱褶解决办法:这种问题多是在纸的中部或尾部出现,原因是一开头宣纸的纸边压放落有浆水的画心纸边时并不是成垂直线状。竖皱褶的起因多是棕扫的上下推拉的过程棕扫毛与宣纸磨擦不顺而生成的,解决方法是加大压力扫宣纸,怎样才算加大压力即大力些扫纸,慢慢适应吧,皱褶不论是横皱褶、竖皱褶都要一发现立即扫平。
托底练习的空白宣纸留有用途,其一:可用来做抹浆糊用的25cm乘以6cm的宣纸条,此宣纸条用后即弃。其二:日后在做立轴的上地轴时用来较正地轴。其三:大幅的托底纸可用来复背镜片。
其四:也可用来重揭分开宣纸,为日后重揭古画而预习。
镜片的镶贴接口很多初学者都不可能只接贴1.5mm叠口,那你就放宽点接贴2.5mm叠口。镶贴完成后不要急于接做下一道工序,应停留十分钟让它干透,这样就较好地解决接叠口的拉冽。有些人以为叠口接贴越大越安全,这是一种误解,本人人就曾经试过只接贴0.5mm的叠口,只要它是贴合牢固就无问题, 叠口接贴越大,就越难看。
最后本人再次言明:裱画是一种技术活儿,勤于练习,不耻下问,相信成功源于苦干,相信你是会与我同步。
第3篇: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蔡毅强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戏曲。
传统文化中的戏曲
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四书五经;史,指的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子,指的是老子、孟子那些;集,指的是汉乐府、小说。以前主要是通过口头传颂,文字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文字、语言、舞蹈呈现与传播。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千多年前的字,现在还在传颂,不得不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戏曲,正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戏曲是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唱、道白和动作等。”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宁宁说。
在早些年,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当时各地农村都有自己的戏班子来固定排一些戏,表演给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自己也唱。于是,从早期临时的民俗戏剧表演
第4篇:关于传统茶文化的工业设计传承与创新论文
关于传统茶文化的工业设计传承与创新论文
摘要 :
系统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在传统茶文化中继承和创新。本文是在结合时代要求,全面地分析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茶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价值,也探讨了如何在工业设计产品当中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 :
茶文化;工业设计;传承与创新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产品将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感官和视觉影响,那这就渐渐凸显出工业设计需要创新的重要性了。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把现下流行的中国传统茶文化运用到工业设计中,这无疑是很好地传承本土文化,创新了工业设计活动,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传承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