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书画装裱技艺最高境界是修复和鉴定古代书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字画修复装裱简介”。
手工书画装裱技艺最高境界是修复和鉴定古代书画
2013-07-11 云青国艺
唐伯虎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从画家手中诞生的画作,要经过一道非常重要的技术关,才能保护面目、流传后世,这就是与书画作品共生共存的装裱技艺。这门技艺的最高境界是掌握修复破损书画的独门秘笈,而且还可以由此鉴定一张古代书画的真伪。
装裱技艺与书画艺术共同成长
北宋时文化繁荣,有了皇室的推动重视,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书画拥有了类似今天顶尖奢侈品的崇高地位。为书画直接配套服务的装裱技艺也因此快速发展并成熟、定型,得名“宣和裱”,装裱由此成为艺人们可以安身立命的一个职业。米芾在《宝晋英光集》卷八中就提到当时有人收藏到了一张内有王羲之真迹的《笔阵图》,藏家立刻“使吴匠制,甚入用。”吴匠者,应为苏州装裱艺人也,得到米芾的表扬,说明当时的苏州装裱技艺已经非常有市场号召力了。
进入南宋以后,苏州的经济、文化地位在整个江南地区逐渐升高;元末天下大乱,占据苏州为王的张士诚却给苏州带来了乱世中的短暂平静与富庶,各类手工艺的香火因此得以延续。经过明初朱元璋苛政的打压,明中期开始,苏州的书画艺术再次登上了舞台的中心,明四家的相继出现,令书画走出官府大院,走出书斋画阁,成为可以自由买卖、随行就市的商品,这种大发展直接带动了装裱技艺的大繁荣。
唐伯虎以出售书画、诗文为生,因此他非常重视与作品相关的各个技术环节。在他的《画谱》中,他明白无误地表示道:“我从读书走仕途这条道上退出之后呢,就在书画丹青中自娱自乐了。过去也曾看了些前人关于书画一事的文字,现在我记录下一些再加上我自己的一点点看法,辑成个‘画谱’,请有志于此的同道中人们,看看吧。”
唐伯虎的《画谱》共分三卷,其中有关于理论的“叙画源流”,有画技指南性质的“山水诀”、“写象秘诀”,还有很具操作意义的“调合服饰器用颜色”,以及“辨古今名画优劣”及“装褫”、“装褫定式”等内容。40余个条目的原作者,有不少就是唐伯虎本人从艺的学习对象,唐伯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绘画创作的一些技术手段进行记录,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推动的。
以明四家为代表的画家及士大夫,是民间收藏的一支重要力量。苏州画家们的身份是非常多元的,文人、士子、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一个人就有可能身兼数职,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为了给自己的作品或藏品最好的包装,画家和藏家们与装裱艺人之间结成了非常牢固的利益纽带。太仓人王世贞不仅是人们熟知的文学家、史学家,明嘉靖朝的重臣,据时人的记载,他还是一个“家多珍秘,深究装潢”的大收藏家,他曾经把一位姓强的装裱艺人请到家中,奉为座上宾,拿出丰厚的报酬请艺人为他的珍秘装裱,此事传扬开来,大家都晓得了“装潢之道足重矣”,于是装裱艺人的家门口就像集市那样闹猛。
市场反响大,装裱技艺就更受重视,文人、画商、藏家、装裱艺人的共同成长与促进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
作为书画鉴定工具之一的装裱技艺
从宋朝出现“宣和裱”开始,到明朝、晚清、民国,一直到今天,传统的书画装裱技艺变化不大,只是在不同的年代中,由于书画作品本身的创作、观赏习惯发生变化,导致装裱的用材、尺寸等具体细节发生一些变化。因此,装裱作为书画整体中的一部分,就成为人们研究古代书画的一个直接物证。
中国传统的书画鉴定以目鉴为主,其中又可分为以书画作者和作品表现为基点的“艺术派”、以书画作品物理性考订为基点的“技术派”、以书画作品与文学、版本目录、历史学等相关研究为基点的“学术派”。若以此为划分,则装裱鉴定就应该归入“技术派”。
普通的装裱流程并不复杂。首先是托画心,把画纸加厚、平整,仅仅一层宣纸太柔软无法固定;第二步就是把选定的装裱材料剪开形成一个“池塘”,把已托好的画心放入其中,然后进行裱褙,再加厚两层,让整件作品更加平整牢固,最后就是装轴子或装册页。这些流程一般的常规业务,就是苏裱中的“红帮”和“行帮”,而专为古今名作服务的还有最高档的“仿古装池”。
不论裱画具体要求有多少不同,考验艺人技法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指标———浆水,浆水用得薄,下一次再重新装裱的时候比较容易揭裱;浆水用得稠,一眼看上去不会起壳,但是时间一长再处理时,就很难揭裱。
装裱在书画鉴定专业中起到辅助断代的作用。从裱画的角度来说,这张画用的纸张是什么,画作自然的风化程度如何,比如出现了脱浆估计要多少年,都有一个时间概念在里面,从这些佐证上可以推演出很多东西。由于接触到了画作的物质肌理,因此裱画艺人对这些组成部分的研究常常高于画家。
另外,书画在保存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原因的受损,潮湿、遇水、遇火、虫蛀等等,这时,装裱技艺中最尖端的书画修复技艺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修复是一个经验的积累,需要艺人拥有在不同问题出现时临场应变的智慧。而且这种“眼学”与“手学”的精密配合有时是无法言传也无法意会的。修复的步骤程序就算都公开了,每个人做出来的效果还是会有差距。
宁买假而似真不买真而似假
说到书画鉴定,就是因为有真伪,真迹是一派天真,伪品则全盘造作,利益驱动下作伪不是新鲜话题,造假和辨伪就像是老鼠和猫的关系,难以断绝。徐悲鸿曾对艺术品真伪下过一个判语:“宁买假而似真,不买真而似假。”前者尚有艺术上的可取之处,后者就是艺术上不合格的次品。
所有的技艺都有其传承脉络,造假亦然。就在明四家现身画坛,吴门画派开启了五百余年的发展之路时,一批难以登堂入室的民间作画高手也开始在市场上分一杯羹。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就记载,沈周的画作早上才从他相城的家中拿出来,午饭时就有仿本问世,再要往后推个十天左右,到处都有了。
画家在习画之初,需要大量临摹前人和老师的画作,这个过程既是书画家自我修行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传承的必由之路。师法古人也好,师法自然也好,后来者总要有个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于身边就有丰富资源的苏州人来说,沈周、文徵明、唐伯虎等人实在是取之不尽的“富矿”啊,为什么不提仇英?因为年龄最小的仇英,其出身正是画坊间专门临仿的“苏州片”画工。据书画鉴定家杨仁恺考证,仇英做过“苏州片”的画工,在明朝后期开始出现的一批《清明上河图》仿本,其祖本就是仇英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仇英悉心临摹古代绘画,明代评论家张丑说他“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明河书画舫》成名后的仇英被著名藏家项子京请到家中,专门作画,同时饱览许多项氏秘藏名画。“凡唐宋名笔无不临摹,皆有稿本。其规仿之迹,自能夺真。”
唐伯虎也曾临摹过古画,而且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据研究者分析,唐寅的临摹,有非常强烈的再创作表达,尤其是在原画中作为重要背景出现的家具,顾闳中的原作上有二十多件家具,唐伯虎在自己的临本中又增加了二十多件苏州明式家具,有桌、案、凳、屏等,其中凳有方凳、腰凳、绣墩;屏有座屏、折屏和前障,且不说这些家具丰富了原作的画面层次与内容,仅唐伯虎对明式家具的记录之功,就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2011年5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重庆的三峡博物馆(前身为西南博物院)为了庆祝建馆60周年,首次对外开放库房,当地媒体和市民代表观赏到了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唐伯虎临《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图被认为仅次于原版《韩熙载夜宴图》(现珍藏于故宫(微博))。据介绍,1951年,一位汪先生写信给西南博物院,说自己要捐赠30多件文物,另外还有两件珍贵文物出售,以缓解自己生活困难并治重病。两件珍贵文物中,其中一件就是唐伯虎的这幅《韩熙载夜宴图》,馆方当即以五千万旧币买下这幅作品,相当于今天的五千元。手工裱画流程
1,托画心
在需要装裱的画作背面铺上宣纸,用浆糊把宣纸和画作粘在一块,增加画作的厚度。
工具:宣纸、浆糊、刷子2,绷画心
将托好的画心从桌子上完整地揭下来,贴在室内的墙上,阴风自然晾干。3镶嵌
在画心的四周粘贴上4毫米彩色的距条,然后在距条边上再粘贴上固定比例的凌布。
工具:浆糊、距条、凌布4,托背
继续在画心的背面托2-3层宣纸,用浆糊把纸张和画心粘贴在一起。把画作裁剪整齐。
工具:宣纸、浆糊、刷子5,磨蜡、砑光
在画作背后铺上一层纸,用特制的蜡和大石块使劲压平,确保画作光滑、防潮、平整。
工具:蜡块、石块6,装杆
在画作两头安装上木杆,“地杆圆,天杆方”,画作上头的木杆卷轴呈圆形,下端的木杆卷轴呈方形。把木杆两端锯成小圆头,装上两只竹头,用画绳把木杆和画纸固定。
工具:木杆、画绳、竹头、刀锯、锤子
北京聚贤阁书画院传 统 手 工 书 画 装 裱 教 程 (内部资料)1 一 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一)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二) 挣墙(亦称大墙,......
书画修复与保护是一门科学“我今年70多岁了,修这幅画的时候,和助手们在工作室里连续干了15个小时,根本不敢休息,这一点都马虎不得。”站在沈周《 赵雪松万木奇峰图》面前,中央美......
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最近经常有人问我, 你为什么要把安徽当代书画院字画装裱部沿续多年传统的手工浆糊装裱 全部升级改用北京张氏装裱的材料和技术标准 ,......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书画装裱历史》一课的教学过程与反思专业课书画装裱里《书画装裱历史》是文化课学习内容, 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悠久书画文化及历史知识,从而对这门新开设的技能操作课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