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呼唤生命教育阅读附答案
呼唤生命教育阅读附答案
呼唤生命教育
①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具体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没有生命个体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及所有的人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②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就教育而言,最基本的是要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然而遗憾的'是,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忽视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难以使孩子们养成对具体生命,对大自然、家人、邻里、同学等的爱心与同情,也无法收获爱心所带来的真诚回报。殊不知,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最基本的现实,是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
1.第①段中的加点字表达了什么意思?
2.第①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人的生命价值?
3.“这个意义”指什么?
4.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1.“才”字强调了生命的存在是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的唯一条件。
2.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个角度是从对个人自身来说的;另一个角度是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而言的。
3.“这个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基础性。
4.三个词的词义踢进,逐层深入,充分说明生命的可贵.
5.强调我国忽视生命教育的时间之长.
第2篇:呼唤阅读附答案
呼唤阅读附答案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
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
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
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①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②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2、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2分)
①白天的玉山:②晚的玉山: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4、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4分)
5、试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答案:1、①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②不懈地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3分。①题2分,②题1分)
2、①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梦如幻②山簌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2分,各1分)
3、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玩松林,编织梦想(2分)后来登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2分)
4、示例:①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举例略)
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现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举例略)(4分,举例1分,分析2分。
若从其他角度如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先总后分,变换人称等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
5、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3篇:呼唤生命教育
呼唤生命教育
呼唤生命教育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搜集材料,并作整体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的生命价值。
2、难点:论题的针对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字词:
虐nuè待(残暴地对待)荒漠(荒凉而又无边无际。这里形容精神贫乏。)销蚀(销损腐蚀)皈guī依(这里的意思是归属。)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既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视的内容。那么,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如何,我国的生命教育现状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生命教育这个话题,一起进行一番理性的探讨。
二、举例子
1、自杀现象
(1)富士康又遇“九连跳,继本月6日、
第4篇:呼唤生命教育
洗礼
——学习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
前一段时间参加泉州级的骨干班主任的培训,聆听了有关课程专家们的讲座,以及学习了师德师风的有关文件,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要做一个怎样教师?要怎杰做一个老师?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通过思考,我觉得自己有种新生的感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过去我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教好每个学生,做个家长信赖、学生尊重、同事佩服的好老师。如今,我觉得这种答案只是从技术上去考虑,是从表层上去回答。如果今天回答,同样用这句话,内涵一定深刻得多。做教师,不能将这个职业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教育是个事业,它具有前瞻性,一位希望有所作为的教师,他的目光不仅盯在自己的一尺讲台,仅局限于自已的校园里,应学会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放眼世界,在世界各国的大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