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联,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1
上联:水底月为天上月;
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
上联:三代夏商周;
下联:四诗风雅颂。
上联: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
下联:家藏万卷书。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
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上联:未老思阁老;
下联:无才做秀才。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
下联:两堤夫子笑。
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
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2
上联:天空明月一轮满;
下联:人醉春风万里明。
上联:天空明月三千界;
下联:人醉春风十二楼。
上联:熟是题糕手;
下联:徒夸赐菊荣。
上联:三径归时岁月在;
下联:满城近时风雨多。
上联:三径归时秋菊在;
下联:满城近日雨风多。
上联:三代之英,有志未逮;
下联:一年得顺,既腊而归。
上联:琴几棋枰,徒倚云间随塔影;
下联:鸟鸣梵语,逍遥天外步钟声。
上联:南檐纳日冬日暖;
下联:北户迎风夏日凉。
上联: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
下联:陶处士风流不朽,三秋赋归隐,栖迟栗里,正逢佳节乐衔杯。
上联:洛下僧分腊八粥;
下联:吴中市有上元灯。
上联:柳枝袅袅报春意;
下联:杏花团团念祖恩。
上联:菊花金秋傲霜;
下联:梅花隆冬斗雪。
上联:九九芳辰,幸未遇满城风雨;
下联:三三佳节,好共登附郭云山。
上联:金鸡报晓;
下联:神犬驱邪。
上联:祭虎迎猫循旧例;
下联:廋羊伏腊纵新谈。
上联:及时大放光明夜;
下联:与物同游浩荡天。
上联:话旧他乡曾作客;
下联:登高佳节倍思亲。
上联:画眉笔带凌云气;
下联:种玉人怀用学才。
上联:鼓琴仙度曲;
下联:种杏客传书。
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
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飞龙舞凤成夜市;
下联:击鼓踏歌皆春声。
上联:山叠翠屏,峦泊紫烟,河萦碧带,瀑舞银帘,画苑溢丹青,景美毋庸大;
下联:秦开蒙昧,汉凿通衢,唐派使节,清遣名臣,桑梓多贤哲,城固何须关。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3
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玉燕迎春春常到;
下联:金雀报喜喜迎门。
上联:一片秋香世界;
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上联:叶落疏桐秋正半;
下联:花开从桂月常圆。
上联:新年纳余庆;
下联:佳节号长春。
上联:万里阳和春有脚;
下联:一年光景月当头。
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
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
上联:万家灯火同秋月;
下联:大地光明不夜天。
上联:万户管弦歌盛世;
下联:满天焰火耀春光。
上联:万户春灯报元夜;
下联:一天瑞雪兆丰年。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堂。
上联: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
下联: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第2篇: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对联文化
摘要: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
一、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庙 ”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二、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又要有 “ 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三、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四、对联的特性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这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五、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六、对联的审美价值
对联应当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韵味的形式。对联以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红楼梦》的对联最具代表性。中国对联的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皆可以在《红楼梦》的对联中找到例证。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 太虚幻境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 宁府上房联等等就充满了哲理美。
而意境美的就更多了: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 大观园藕香榭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这些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中国对联文化》 课件作者:崔亚红 2.《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联》
作者:崔钟雷 出版方:哈尔滨出版社
3.《中国对联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作者:王向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
第3篇: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1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等。我向大家介绍的是对联。
“春回大地人间暖,绿染乾坤万物苏。”这就是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中国最早的楹贴,出现在唐代,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仰以观
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在过年、结婚时,人们会把对联贴在门上、墙上。对联是右往左读的,一般对联用的纸张都是红色的,因为红色代表热闹。
对联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2
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第4篇: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3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300字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面语文迷网整理了写对联的作文,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一 :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巧对对联》这本书让我在100多条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字的奥妙。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对联吧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纪晓岚对:二碟豆。纪晓岚信口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改口说:我说的是二蝶斗。纪晓岚哈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巧对对联》这本书让我在100多条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字的奥妙。
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对联吧——
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纪晓岚对:“二碟豆。”纪晓岚信口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改口说:“我说的是二蝶斗。”纪晓岚哈哈大笑,也改了口:“
第5篇: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2篇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2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作文1
一早妈妈就叫醒睡梦中的我,今天要去超市大采购,我一骨碌就起床了。
很快我们来到了超市,这里好热闹啊,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是大袋小袋,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直奔二楼的超市,我拿出昨天写好的购物清单:纸巾,牙刷牙膏,毛巾,各种糖果,妈妈还挑选了春联,灯笼。结束后我们来到了外婆家。外公看我们买了对联,说要考考我。
外公说:“你看,这幅对联分别写着‘迎春接福人财旺’‘和睦家庭万事兴’,我们怎么来区分上联和下联?”这可难倒我了,我红着脸小声的说:“我不知道。”外公笑了起
第6篇:传统文化对联
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梨儿腹内酸。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 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下联:家藏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