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师课堂观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16 07:13:1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名师课堂观后感

《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名师课堂观后感

曾听了王松舟老师的《语文教学呼唤感性教育》专题讲座,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什么是感性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泛滥,感性教育更能符合新课标精神。今个学期,为了让我们再次提高教学水平,指导中心领导特意拿了张光盘“看名师上课(语感教学篇)——王崧舟《荷花》”,让我们观摩学习,还在现场互相交流观后感,收获也颇多。除了对“语感”这个关键词有了更深认识的同时,也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语感的课堂实施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还是回味这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的几个片段吧!

一、导入很直接了当:王菘舟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荷花,见过荷花吧?还想再见吗?”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

二、注重表象与语言的整合,激活并积淀语感—问“你看到了什么?”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白色”—“雪白雪白”;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托着五颜六色„„托着美丽的荷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作答的同时,还修正了自己的用词,孩子的回答一个比一个更精彩!谁说道理非得用“讲”的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

三、一些问题设计也很新颖—“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如果我来教这部分,我可能会和一般老师这样处理: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四、“冒”字的教学很成功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谓“语感”,是指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它堪称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王老师执教的《荷花》,尤其是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更是令人难忘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学生正是在比较当中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王老师后来问:“你觉得荷花怎样才冒出来”?有的说: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冒”,有的说“激动地冒”,还有的说“迅速地冒”等。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讲座过后,我认识到:阅读课堂的整体建构必须以培养学生语感为核心,否则其它任何语文素养的发展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2篇:名师课堂观后感

育随笔

——观名师讲堂有感-张瑞

今天课少于是打开电脑,翻开经常浏览的教学资源网看到名师讲堂一栏,随之被其中精彩的一节课堂实录所吸引。这是一节华应龙老师讲授的《圆的认识》一课。名师之所谓是名师,不仅因为名师有名,还因为他对课堂对学生理解的深刻。他能一上课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还能在学生将要走神的时候把学生用语言活、动拉回课堂,利用幽默的语言活泼的游戏把课堂设计的轻松愉快,这体现的是名师的功力。看玩这节课我感触很多,总结几条以利学习。感触一 课前交流艺术风趣、寓意深刻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圆规、尺子、一枝笔、白纸,把其他东西放进抽屉,可是有的学生却习惯于用橡皮擦拭,不自觉地把橡皮留在了桌上。华老师没有直接说让学生把橡皮放进抽屉,而是故意“借”走了学生的橡皮,然后问:猜一猜,老师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在学生经过了奇妙猜测之后,华老师向学生交了实底儿:“我借你橡皮干什么?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样你下笔就会更慎重。如果出现了错误,可以好好欣赏一下,也许会发现更有用的东西。”一个小小的交流活动,却能触及学生的灵魂,引发学生思考:下笔要谨慎。感触

二、让学生错出精彩

让学生错出精彩,精彩的意义在哪里?值得思考。错误固然不对,但我们要做的是从错误中学会反思,自古以来人们都把成功看的很重“胜者王侯败者寇”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没有人愿意体会失败的滋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师让学生自己用圆规画圆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一看都笑了。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却各有不同,我们来看看这些图形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吧!通过作品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发现画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那怎样画圆?画圆时要注意什么?诱发学生思考、讨论,这样的教学,层层推进,水到渠成。老师把学生在课堂上画出的“不圆”的资源转化运用,“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样的错误让学生错的有价值,错出了精彩。感触三 了解学生知道出发点在哪里

“一只公鸡在屋顶上孵蛋,鸡蛋是向左边滚还是向右边滚?”答案是:其实公鸡根本不孵蛋,像这样的问题根本就没有研究的意义,没有思考的价值。同样,在教学圆的半径与直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老师淡化了这些知识的教学,因为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是大都知道,二是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本身就是顾名思义,一目了然,从没有哪个学生弄混过。教是因为有必要教,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如果再费力组织教学,那就真像是:自作多情、自娱自乐了。整节课老师把浓墨重彩放在了对圆的特征的研究上,“圆,一中同长也”这句古代大思想家数学家墨子的话既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特征,又注重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使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必需的数学。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使得一堂课有生命力这节课应有巧妙的设计、老师对课堂高超的驾驭能力,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美好的过程,让学生享受教学,回味无穷。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正是我苦苦求索的一节好课。教学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3篇:名师课堂观后感

我观“名师课堂”有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活动专场于3月8、9日在金华如期举行。我有幸作为一名观摩者亲临会场,聆听了四位专家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讲座。

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在所有观摩者的眼前现场搭建了一个大的“教育以人为本”理论框架,即教育者处于教师的位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魏星老师的《水》这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在这节课上,魏老师设计出多种感受性、感觉性、感知性的阅读、诵读,就是想营造一个浓郁的情境,创造言语生成的动力,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学生的交流中,魏老师有目的地总结一些规则,比如对“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对水的渴望”的分析。这节课从“感觉”入手,具有良好的发展和生长趋势,它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名师课堂” 观后感

全国“名师课堂”—小学语文“同课异构”创新教学

——教学中增强师生的交流互动

小学部三年级语文备课组 张蕾

听了两天全国名师的课堂与报告后,学习到了很多,也有很大的感触。将每一名名师的课堂融合在一起,让我觉察到,每一名名师的课堂中都有浓厚的师生交流互动。课堂中老师们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不同方式的交流互动也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到课堂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下面我结合每位老师的课堂,谈一谈从这些老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第一点就是以平等的身份对话和诙谐的语言做课堂的开端。我发现每一位老师在课堂开始之前,都会和学生有一段诙谐幽默的对话,或者与班级相关,或者与课文相关,或者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看名师课堂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名师课堂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